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原與北方早期青銅文化互動」學術研討會綜述

「中原與北方早期青銅文化互動」學術研討會綜述

會場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早在夏代以前,分布於全國各地的史前文明如「滿天星斗」,照耀中華,通過考古學研究表明很多考古學文化已經步入文明的門檻。早在史前時期,各區域文明之間從農業種植、手工業生產技術、精神信仰等各方面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奠定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根基。在這一歷程中,中原地區與北方地區的早期青銅文明互動佔有重要地位,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與北方地區的夏家店下層文化互動交流頻繁,借鑒融合,呈現出文明互鑒的多樣形態。

6月24日,為加強中原與北方早期青銅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內蒙古敖漢旗博物館在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聯合舉辦「中原與北方早期青銅文化互動」學術研討會。本次學術會議圍繞中原與北方早期青銅文化互動進行了深入探討,重點探討遼西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與中原地區夏商文化的關係,同時對夏家店下層文化敖漢旗大甸子遺址墓葬資料的系統整理、彩繪陶器紋飾研究及大甸子城址的進一步發掘和保護,提出了指導性建議。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河南省文物學會、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韓國仁荷大學、韓國天文研究院等機構的專家學者30餘人參加本次學術研討會。

中原與北方在早期青銅文化時期

存在頻繁交流的考古學證據

大甸子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興隆窪鎮,屬於4000—3500年前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將大甸子遺址定位為與中原夏王朝同時並存的一個王權社會遺址,具有極高的考古學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朱延平研究員發言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朱延平研究員曾經於1983年參加過大甸子遺址考古發掘,他介紹了大甸子遺址考古發掘的基本情況。大甸子遺址已經發掘804座墓葬,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品,最惹人注意的是形制豐富的彩繪陶器。大甸子遺址的部分陶器器型與中原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十分相似,不排除兩種考古學文化之間存在上層社會之間的交流。紅山文化時期出現了青銅冶煉技術,在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大甸子時期,冶金技術進一步發展,銅、鉛以及黃金冶煉技術進一步完善,這對此後中原地區青銅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劉緒發言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劉緒在發言中說,敖漢旗是中國考古的聖地,敖漢旗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眾多,這在全國並不多見。大甸子遺址屬於中國早期青銅文化的階段,與中原的二里頭文化屬於同一時期。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後,二里頭文化作為夏文化已經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同時期,北方的文化主要是夏家店下層文化。二里頭文化分布範圍以河南省為主。夏家店下層文化北到西遼河流域,南到河北保定拒馬河流域,西至張家口蔚縣,其分布範圍並不小於二裡頭文化分布範圍。從目前的考古發掘成果來看,夏家店下層文化與二里頭文化之間存在必要的聯繫。夏家店下層文化可能具有了青銅製造業,其青銅原材料可能來自於本地。大甸子墓地已經經過了大規模發掘,應儘快對大甸子城址進行發掘。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發言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在發言時說,距今4000年前,中原文化與周邊地區存在廣泛的交流,而中原地區與北方地區間的文化互動的因素非常多。考古發掘的證據表明,中原地區和北方地區的互動是頻繁的,加強中原與北方史前文化互動研究顯得尤為重要。以往的互動研究主要是以學者的個人學術研究為主,而今天的研究則上升為地區與地區、單位與單位之間的聯合學術研究,這樣的研究值得期待。

跨學科研究推動了中原與北方

早期青銅文化互動研究

伴隨著科技考古、天文考古、環境考古、動植物考古以及古DNA技術的發展成熟,考古學的進步已經越來越依賴於多學科的攜手攻關。對於中原與北方早期青銅文化互動課題的研究,當然也需要多學科手段的運用。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孫金松研究員發言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孫金松研究員介紹了同屬於夏家店下層文化的二道井子遺址的考古發掘概況,並從同一類型文化比較的角度分析了二道井子遺址和大甸子遺址的區別。孫金松說,二道井子遺址與大甸子遺址雖同屬於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但相比之下,二道井子遺址的墓葬一般為小型墓葬,而大甸子墓葬中的中大型墓葬卻佔有突出位置,墓葬等級的差別凸顯出兩處文化遺址的社會文明發展程度的差異。此外,從體質人類學角度分析,二道井子遺址的男女比例約為2.8:1,男性死亡年齡多為壯年時期,而大甸子遺址的男性死亡年齡集中於中年時期,二道井子遺址奇特的男女比例與較早的死亡年齡或許說明,當時的二道井子社會可能為了應對某種危機不得不實行特殊的男性優先生存原則。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國祥研究員發言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國祥研究員在學術互動中,向孫金松研究員詳細詢問了二道井子遺址出土的玉蠶的情況。劉國祥說,中國是絲綢的故鄉,種桑養蠶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二道井子遺址出土了玉蠶,從造型特徵看,屬於紅山文化時期的玉器,從中體現出了遼西地區的文化傳承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王蘋發言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王蘋,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多年從事考古繪圖研究工作,她介紹了大甸子彩繪陶器紋飾繪製與復原研究的一些情況。王蘋館員說,大甸子遺址大量彩繪陶器出土,是該遺址的重要特色,彩繪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受到了國際學界的高度關注,原有的紋飾研究缺乏彩繪平面展開圖,這給研究帶了諸多不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進行彩繪陶平面展開圖的繪製工作顯得尤其重要。通過平面復原研究表明,彩繪陶在繪製過程中充分利用了黑灰色陶器本身的胎色,然後再施以礦物質的黃色、紅色和白色綜合繪製而成。當時的繪製者會根據不同的器物彩繪紋樣,做出了適當的變化。而通過圖像復原,我們發現大甸子彩繪陶器大量運用了「魯賓之杯」的視覺呈現效果,體現了4000年前先民的審美意識與先進的美術視覺呈現技術。

中原與北方早期青銅文化

互動研究更應具有全球視野

中國青銅文明的產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史前社會的人類交往為青銅文化發達奠定了基礎,青銅文化的交流之路又與彩陶之路、玉石之路以及原產於中國的粟黍向西傳播的路徑有著某種吻合。作為考古學研究有必要具有全球化的視野。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副教授劉歆益發言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副教授劉歆益介紹了中國旱地農業從中國興起以後向世界範圍內傳播的過程。在距今5000—4000年前,歐亞大陸發生了一次影響十分廣泛的農業人口和農業技術上的大交流。原產於西亞的大麥、小麥和原產於中國的粟、黍分別向對方傳播。到公元前1500年前後,原產於西南亞洲、中國、印度、非洲的農作物系統最終聯繫在一起,史前農業全球化基本完成。伴隨著史前農業全球化的完成,幾個不同地區(包括黃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和歐洲東南部)的城市化進程和社會複雜化隨之展開。在農業全球化歷程中,東西方農業之間存在相互交流的明顯的考古學證據。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研究員發言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研究員則從精神文化信仰的角度,分析了大甸子遺址在世界考古範圍內的特殊地位。他說,夏家店下層文化大甸子遺址有很多國際化的器物。鴞俗稱貓頭鷹,夜晚飛行,能夠聽到不同波段的聲音,中國古人認為耳聰目明者為聖,所以鴞受到崇拜。大甸子很多的彩繪蘊含著鴞文化符號。在玉器當中,如果把玉豬龍的上半部展開也正好是鴞的形象。在世界範圍內,西方也存在有廣泛的鴞崇拜。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以至於後來的商周的饕餮文化中,都普遍存在鴞文化的元素。從目前的考古發掘研究水平來看,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盛行鴞崇拜,必將受到世界學術界的關注。

赤峰市政協副主席、敖漢旗委書記邱文博致辭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赤峰市政協副主席、敖漢旗委書記邱文博參加了本次學術研討會。他表示,敖漢旗全力支持大甸子城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並對建設大甸子遺址博物館和申報大甸子考古公園充滿了信心。

原標題:開啟青銅文明交流互鑒研究新模式——「中原與北方早期青銅文化互動」學術研討會綜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賈中正:縱觀全球形勢 西方之亂與中國善治不言自明
謝伏瞻王京清參加主題黨日活動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