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核心技術如何避免被「卡脖子」?

核心技術如何避免被「卡脖子」?

倪光南院士解讀中國信息通信領域的短板和對策。科技日報供圖

「復興號」高鐵列車賓士神州大地、C919大飛機翱翔天空、北斗衛星為我們引路導航……近年來,中國的科技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技術」、「中國製造」正成為響噹噹的國際名片。可與此同時,我們依然還有一批先進技術「受制於人」,比如晶元、高精度車床、航空發動機等。最近發生的一些事件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在一些科技領域被「卡住了脖子」,亟待奮起直追。

究竟是何原因導致我們被「卡脖子」,應該如何擺脫現在的困境,讓中國科技實力真正立於強國之林,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前不久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的一場科學傳播沙龍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倪光南以及「千人計劃」專家王光秋等多位專家學者直陳我國科技痛點,並提出了避免被「卡脖子」的良方。

六大領域技術受制於人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預測所所長王革告訴記者,調查顯示:我國處於世界領先的技術195項,並行技術355項,跟蹤技術599項。他表示,結合我國科技發展和產業發展現狀,我國面臨的主要短板集中在製造、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生物醫藥六大領域。

以信息技術為例,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信息技術專家倪光南說,我國已經在互聯網和新興技術領域建立起了自己的「長板」,包括已經進入我們日常生活的電商、移動支付、社交網路以及在幕後發揮作用的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但「短板」也依舊存在,主要位於基礎軟體和晶元兩大領域,前者包括電腦桌面操作系統、移動端操作系統、大型工業軟體;後者包括晶元設計、晶元製造、材料、裝備等,「要真正補齊這些短板,我國大概還要一二十年的時間。」倪光南坦言。

國產大飛機C919騰空而起令人歡欣鼓舞,這款飛機從機頭、機身、機翼到翼吊發動機等設計均由中國自己的團隊完成,但航空發動機依然需要進口。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王光秋透露,在航空發動機領域中國還面臨不少挑戰。在歐盟,軍民兩用航發產品和技術出口受到瓦森納協議的限制,發動機實時監控技術、高空試驗台、金屬基高溫複合材料等核心技術都是對中國關閉「大門」的,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們在這些方面存在短板,「要是我們這方面技術很強,人家就沒必要限制出口了。」

吸收多於創新導致短板

王光秋告訴記者,航空發動機行業是高風險高投入,要有漫長的技術積累,與此同時技術發展又日新月異。「很多技術我們沒想到,人家把產品拿出來了,我們很驚訝。」他說,現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學術論文很多,但實際產品看見得很少,其實論文報道不稀奇,關鍵是有沒有真正做出來的、廣泛應用的產品,有了才說明成功。

對於出現短板的原因,王革直言,我國一些地方針對「卡脖子」領域長期攻關的戰略定力不夠,在科研任務部署時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重大需求不夠,同時在自主創新的政策支持、市場培育、產業激勵、人才培養和引進等方面落實不夠。他透露,在產業層面,我國不少企業消化吸收再創新力度不夠。日本、韓國的企業在先進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經費方面的比例可以達到1比3,有些領域高達1比7甚至1比8,我國比例正好相反,為3比1,大部分資源都投放在了引進上,消化吸收再創新不足,導致核心技術和工藝難以掌握。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指出,阻礙突破這些核心技術的原因還包括缺乏科學的武裝、缺乏工匠精神以及缺乏持之以恆的情懷。「我們古代就不缺乏發明,但那是技術層面的,不是科學;技術發明靠得是經驗的積累,或許還有靈機一動。而科學發現是建立在系統的研究、專業的訓練基礎上,這方面我們還做得不夠。」他認為,不少科研工作者還比較浮躁、浮誇,坐不了冷板凳,耐不住寂寞,總寄希望於走捷徑,彎道超車;很多時候「彎道超車」往往成了投機取巧的代名詞。

核心技術還須自主可控

無論是生活和工作,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已經離不開手機和電腦。稍微懂一點手機和電腦技術的人都知道,家用電腦晶元幾乎被英特爾和AMD壟斷,操作系統大家幾乎都用Windows;至於手機,晶元以高通為主,系統的基礎底板則是蘋果和安卓,一水兒來自進口。在專家看來,這很危險。

倪光南院士說,短期看通過國際市場購買晶元似乎經濟上有利,但一旦被人禁運,就會陷入困境。事實上,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不僅會帶來供應風險,還會帶來安全風險。倪光南以桌面操作系統為例,列出了八大風險,如類似「稜鏡門」的被監控,還有遭遇病毒、木馬的攻擊,以及證書密鑰失控、無法打補丁、無法加固等。

他列舉了市面上主流電腦操作系統的安全風險狀況,指出Windows10操作系統上述安全風險最多,而國產Linux操作系統安全風險反而相對最少。因此,桌面計算機操作系統需要打破Intel、Windows等國外產品的壟斷,建立起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統產品體系。「我們要吸取教訓,在引進高新技術方面不能抱任何幻想,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他說。自主可控的技術不一定安全,但無法自主可控的技術一定不安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也表示,現在醫院和實驗室里的不少高端科學儀器設備都是靠進口,這些儀器設備的製造能力和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我們還需要加油,「當然不是說所有的東西都得國產化,但是這些核心技術要儘可能掌握在自己手裡。」

呼籲支持使用國產軟硬體

倪光南說,網路信息領域軟硬體的發展有一個從「不可用」到「可用」到「好用」的階段,目前我國的軟硬體大多已經到了「可用」的階段,正在向著「好用」發展。面對網路信息領域的國家安全,他建議個人要支持和應用國產軟硬體,為自主可控做貢獻。

他認為,國產軟硬體必須通過不斷使用,不斷改進,才能達到好用;因此作為一個用戶,每個人都要支持和應用國產軟硬體,這就是對自主可控做貢獻,「不要對國產軟硬體抱有成見,而是要樂於接受。在使用中發現問題不抱怨,而是要及時反映。」只有這樣,國產自主可控軟硬體才能在大家的支持下迅速發展成熟。

既然我們的科技還存在如此多的短板和「痛點」,那又如何贏得未來呢?杜祥琬說,科學的發現和技術的創新需要人才,人才創造未來,而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需要教育,所以要深度改革我們的教育,解決「錢學森之問」。「當我們能培養出一代代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人才,而且能吸引世界高水平人才的時候,我們必然贏得未來。」

他認為,要解決這些技術短板,科技工作者責無旁貸。突破一系列核心技術,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要求科技工作者做出高水平的工作,同時我們的社會治理、科研管理機制、科技評價體系等,也要有利於科技工作者無後顧之憂、集中精力地做學問。他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社會也要為他們創造寧靜、乾淨的環境,「最近常常說到『名利雙收』,我想這應該是合理政策的結果,而不應該是科技工作者的內生動力,這是靠不住的。」本報記者 張航J06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