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資本論》中唯一出現的這個中國人是誰?

《資本論》中唯一出現的這個中國人是誰?

全文共1663字 | 閱讀需3分鐘

知道王茂蔭的人並不多,但他是馬克思《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資本論》於1867年問世,在這本舉世聞名的著作中,全世界有680多人榜上有名,王茂蔭是其中之一。出於對王茂蔭的敬重,我在同學姚君的陪同下,參觀了王茂蔭的舊居。

王茂蔭,安徽歙縣人,字椿年,號子懷。道光十二年(1832年)進士,曾任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是清朝貨幣理論家、經濟學家,後被吳晗譽為「清代貨幣改革家」。

從徽杭古道徽州段起點昱嶺關,沿九曲十八彎的老徽杭公路西行40餘里,就是王茂蔭的故居、徽州東門重鎮——杞梓里。由於杞梓里早已在外圍興建了新鎮,所以那條穿村而過的近千米青石古街,尤顯歲月滄桑。王茂蔭出生的老宅,毀於太平軍的戰火,只有一口被柴草遮蓋的古井,還在見證著歲月的流痕。與王茂蔭故居一牆之隔的致遠堂,大都還保留完好,房子主人、清華大學教授王經瑾,前兩年斥資重修,讓致遠堂成為了杞梓里古鎮上的一大亮點。

按下王茂蔭故居的事暫且不提,我們再看看王茂蔭為什麼會進入《資本論》,又是怎樣進入《資本論》的。要說這些,還要從王茂蔭在咸豐年間任戶部右侍郎說起。

咸豐元年(1851年),王茂蔭為給清政府籌措軍費,曾上書《條議鈔法折》,建議發行紙幣。咸豐三年(1853年)又上《論行大錢折》,對肅順等人提出的通貨膨脹政策予以反擊。咸豐四年(1854年),三上《再議鈔法折》,主張原來的不兌現紙幣改為兌換紙幣。結果觸怒咸豐皇帝,被調離戶部。

這些奏摺被當時俄國駐北京佈道團的巴拉第收錄在1857年出版的《帝俄駐北京佈道團人員論著集刊》里。1858年,德國人卡爾·阿伯爾和弗·阿·梅克倫堡將巴拉第的《帝俄駐北京佈道團人員論著集刊》翻譯成德文出版,並更名為《帝俄駐北京公使館關於中國的著述》。馬克思正是看了這本書,注意到了王茂蔭及其貨幣觀點,並把這些寫進了《資本論》。這就是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中編號為83的附註里出現「王茂蔭」三個字的原因。

在這個編號為83的附註中,馬克思這樣寫道:「戶部右侍郎王茂蔭向天子上了一個奏摺,主張將官票、寶鈔改為可兌換的鈔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審議報告中,他受到了嚴厲的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當然這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譯文,當時對「王茂蔭」三個字的翻譯也是一波三折。

我們知道,陳啟修是第一個全卷翻譯《資本論》的人。我之所以說是全卷,就是說在陳啟修之前的1899年,蔡爾康曾經提到過《資本論》;1906年,朱執信也介紹過《資本論》;1920年費天覺還部分翻譯過《資本論》。但他們都沒有注意到「王茂蔭」這個名字。直到1930年陳啟修翻譯《資本論》全卷時,才遇到「王茂蔭」這個難題。

馬克思原文中的「Wan—Mao—In」,被陳啟修譯成了「萬卯寅」,當時日本高素之的日文譯本將其翻譯成了「王猛殷」或「王孟尹」。陳啟修對「萬卯寅」當然也不滿意,便在下面寫了一條說明:「我曾經托友人到清史館查此人的原名,現在還無結果,這裡姑譯為『萬卯寅』,等將來查明時再改正罷。」

1936年,郭沫若讀到了陳啟修翻譯的《資本論》,並在清代編年史《東華續錄》中發現了這樣一段記載:「戶部右侍郎王茂蔭奏:鈔法未善,酌擬章程四條。並以兵民怨恨,自請嚴議。得旨:王茂蔭身任卿貳,顧專為商人指使,且有不便於國而利於商者,亦周慮而附於條規內,何漠不關心國事,至如此乎?並自請嚴議,以謝天下。」於是,郭沫若認定「萬卯寅」應該是「王茂蔭」。從此「王茂蔭」才真正出現在《資本論》里。

這樣一個歷史名人,他的故居當然不會這樣蒼涼。我們一行從杞梓里出來,就去了王茂蔭的另一個故里——歙縣義成村。1865年四月,王茂蔭扶繼母靈柩回到故鄉杞梓里時,家裡的房屋已經被太平軍燒成了廢墟,沒有辦法,悲憤難抑的王茂蔭只得把家遷到了歙縣城南5公里、漸江北岸的義成村。可是王茂蔭只在這裡生活了兩個月,便於當年的六月與世長辭了。所以在大家的心目中,歙縣的杞梓里和義成村都是王茂蔭的故里,一個是他的出生地,一個是他的去世地。如今的義成村,不僅修繕了王茂蔭故居,還為王茂蔭建造了雕塑,這給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造訪者心裡增添了些許慰藉,也算是給這位古代的經濟學家一個應有的歸宿了。

文章來源於羊城晚報

掃碼加小編微信,即刻邀您入群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孫元良:「逃跑將軍」還是「抗日名將」?
古代如何查處偷漏稅?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