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論:誠信中國建設需要治本之策

社論:誠信中國建設需要治本之策

近年來,虛假廣告、電信詐騙、欠債不還和金融欺詐等現象屢見報端,經濟社會中這些不計一切逐利的行為,不僅讓廣大民眾財產受損,還破壞了社會誠信氛圍。此時,通過建立誠信中國,遏制失信行為的呼聲越來越大。

僅虛假廣告一項,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上半年就查處違法廣告1.5萬餘件,罰沒款9.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9%和292.7%,披著各種「馬甲」的虛假違法廣告屢屢得逞,假醫生、假專家等大行其道。

針對失信行為首先想到的是加大懲戒力度,在這些現象愈演愈烈背景下,從中央到地方的相關監管部門紛紛出台政策,僅今年以來就有財政部4月印發的《關於加強會計人員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將嚴重失信會計人員列入「黑名單」;遼寧省6月出台新規治「老賴」,隱藏轉移財產超過1萬元即涉犯罪;北京市5月開始實施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辦法,通過聯合懲戒讓失信人寸步難行;湖南省4月印發《關於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將以公務員等重點領域、重點人群為突破口。

與此同時,相關監管單位也陸續公開和懲戒失信人員。除了欠債不還的「老賴」頻頻出現在各類公告之中外,近日證監會亦將第一批特定嚴重失信人名單報送鐵路和民航部門,對「逾期不履行公開承諾的上市公司相關責任主體」和「逾期不履行證券期貨行政罰沒款繳納義務當事人」兩類資本市場「老賴」進行聯合懲戒。

懲戒制度的完善效果初顯,以北京為例,新規實施一周後就將156戶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列為限制出境對象,將14.3萬人次列入失信被執行人黑名單,實施限制乘坐飛機和高等級列車等懲戒措施。在聯合懲戒機制的威懾下,17%的「老賴」自動履行還債義務,近50%的重大稅收違法當事人補繳了稅款。

然而,相比事後的懲戒,通過完善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對於遏制失信行為更能「治本」。近年來,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全面實施,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實現了與44個部委、全國31個省區市和65家市場機構互聯互通,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初步形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雛形初現。

不過,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問題仍然不少,「九龍治水」的局面並未得到根本改觀,信用數據和信用信息還難以在政府部門間和行政區域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聯互通,不少地方共享平台尚未建立起來,誠信信息未能全量共享。而且,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尚未形成,社會成員信用記錄缺失,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尚不健全,導致守信激勵不足,失信成本仍然偏低。

此外,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也有助於讓具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和個人,將自身潛在的良好信譽加以變現,並約束和規範其行為。比如近年頗為盛行且亂象頻發的現金貸、互聯網金融領域,如果能夠將借貸雙方及中介平台完整的信息納入社會信用體系,相信違規放貸、惡意借貸的行為能得到有效遏制。

因此,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亟待加速,與完善懲戒制度相結合,構建一個「守信者處處便利,失信者處處難行」信用大格局的誠信中國。

中國自古就崇尚「守信重諾」美德,先賢孔子有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當前,建設誠信中國也不應忽視道德和教育的作用,通過宣傳、教育和弘揚誠信文化,樹立誠信信仰,並內化為所有社會參與者的自覺行為,讓制度建設事半功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送上「神助攻」,法德攜手走向歐洲財政聯盟
負債超300億,常德如何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壓力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