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樣是平台召對 為什麼袁崇煥結局悲慘而林則徐得以善終?

同樣是平台召對 為什麼袁崇煥結局悲慘而林則徐得以善終?

皇帝與臣子見面大約分為三類,有朝會、御門聽政和召對,朝會屬於國家典禮,只是禮儀性質的會面,君臣間並無實際交流。御門聽政則類似於今天領導召開的集體辦公會議,一群人聚焦在一起討論問題,拿出方案。

召對則是有工作性質的會見、訓示,一般是在偏殿舉行,明朝前期,皇帝通常在端門、奉天門、左順門、文華殿、武英殿接見臣子,明朝中後期,則改成了中左門並延續到清初,康熙以後又改成了在乾清宮、西暖閣和養心殿。

平台一詞典出《漢書》,源於梁文帝為梁孝王所建的復道,類似今天的行人天橋,明代三大殿的迴廊與其相似,因此也被稱為平台。弘治十三年,明孝宗曾經在平台召見內閣大學士劉健、李冬陽、謝遷,漸漸地,平台召見就成了皇帝召見宰執,面對面商討國家大事的一種常見方式,平台召見的次數也成為稱量皇帝勤政與否的標準。因此乾清宮召對也可以認為是明朝平台召對的延續。

平台召對作為一種非正式典禮的召見,因為沒有旁人的參與,只有君臣間的奏對,往往更能體現君臣的關係和性格,對於事情的討論也更加深入。因為平台召對的性質,皇帝對臣子往往是抱有期待的,他希望臣子能暢所欲言,解決實際問題,而臣子對於皇帝這種恩寵也是感恩戴德。

在幾百年前,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候,曾經發生過改變歷史的兩次平台召對,這兩次召對分別是崇禎召見袁崇煥和道光皇帝召見林則徐。

崇禎召見袁崇煥,發生於1628年(崇禎元年),時值崇禎皇帝剛剛繼位,遼東動蕩,後金虎視眈眈,危急情況下,他想起了袁崇煥,認為他是有可能拯救明朝的人,於是便把他召來北京,詢問遼東之事。

七月,崇煥入都。

十四日,帝召見平台,咨以方略。崇煥秘陳之,大稱上意。崇煥因言:「臣受陛下特眷顧,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帝曰:「復遼,膚不吝封侯賞。卿努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崇煥頓首謝。帝退,少憩。

頃之,出。崇煥即奏言:「五年內戶部轉軍銅,工部給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須中外事事相應,方克有濟。」帝為飭四部臣,如其言。崇煥又言:「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帝起立傾聽,諭之曰:『明無疑慮,聯自有主持。」賜酒撰而出。

二十四日,賜崇煥尚方劍,假以便宜。崇煥以前此熊廷弼、孫承宗皆為人排構,不得竟其志,上言:「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擇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為怨實多;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況圖敵之急,敵亦從而間之。是以為邊臣甚難。陛下愛臣、知臣,臣何必過疑懼,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帝優詔答之,賜蟒玉、銀幣,疏辭蟒玉不受。

道光皇帝接見林則徐,則是發生1838年,當時正值英國鴉片大舉傾銷中國,除了荼毒中國人的身體外,更是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危機。因此林則徐在湖廣總督任上查禁鴉片有所成效,道光帝於是便召見林則徐。林則徐十月初七接到吏部通知,十一日啟程北上,十一月初十到達京城,十一日一早晉見。

林公日記寫道:

十一日,「昨夕陰,丑刻微雪即止,寅刻(早上4點)仍晴,入內遞折。卯刻(早上6點)第一起召見。命上氈墊,垂問至三刻(45分鐘)有餘。」

十二日,『第四起召見,約有兩刻。」

十三日,『第六起召見,亦有兩刻。蒙垂詢:能騎馬否?旋奉恩旨:在紫禁城內騎馬。外僚得此,尤異數也。」

十四日,「寅刻,騎馬進內,遞折謝恩。第五起召見。蒙諭雲:『你不慣騎馬,可坐椅子轎。』謹叩頭,又謝。」

十五日,「卯刻,肩輿入內,第四起召見,約三刻有餘。旋奉諭旨:『頒給欽差大臣關防,馳騷前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該省水師兼歸節制。欽此。」』

十六日,「寅刻,肩輿入內,遞折,第七起召見,約有三刻。出,赴軍機處,領出『欽差大臣關防』。滿漢篆文各六字」,系乾隆十六年五月所鑄,編『乾字六千六百十一號』。回寓封存。」

十七日,「卯刻,肩輿入內,第五起召見,約兩刻零。」

十八日,「卯刻,肩輿入內,第六起召見,約有三刻,諭令,即於是日跪安。計自到京後召見凡八次,皆上氈墊。」

於是二十三日,「午刻,開用『欽差大臣關防』。焚香九拜,發傳牌,遂起程。由正陽門出彰儀門。

這兩次平台召見,雖然次數不一樣,崇禎召見三次,道光召見了八次,但總的時間是差不多的,大致有5小時,但產生的結果卻大不一樣。崇禎召見袁崇煥後,明朝只延續了17年,而道光召見林則徐後,清朝又延續了71年。更為人所感慨的是袁崇煥和林則徐兩人的命運。

平台召對之後,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態度逐漸改變,到崇禎二年十月的北京城保衛戰時,已經對袁的忠誠產生懷疑,後面更是將袁崇煥以通敵的入獄,而後將其凌遲。崇禎皇帝這一行為也被視為自毀長城,17年後明朝滅亡。

而平台召對以後,林則徐卻是得到了道光帝的充分信任,虎門銷煙更是成為世界禁毒史上的典範。鴉片戰爭以後,道光迫於壓力撤了林則徐的職,然而明貶實保,將林則徐保護了下來。「伊犁充軍」5年後,林則徐再度起用陝甘總督,雲貴總督等職,咸豐即位後,林則徐依然被重用,死後更是得到「文忠」這一謚號。

同是危急關頭得到皇帝重用的臣子,為何結局如此大不相同?除了明清兩朝面對的危機程度不同以外,更重要和君臣間的性格息息相關,兩次召對的詳細記錄已經暴露得很充分了。崇禎帝是天性剛愎而狐疑、用人必疑,而袁崇煥恰恰是「為人慷慨」、「負膽略」、「以邊才自許」,君臣間缺乏互信。崇禎三次召見袁崇煥,袁崇煥擔憂的不是自己的策略失效,也不是敵人兇猛,而是擔心後方的威脅。他多次強調,「馭邊臣與廷臣異味」,「任而勿貳,信而勿疑」,君臣的互不信任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道光召見林則徐,為君者親切關懷,殷殷囑託,從賜予氈墊到親自安排林則徐入宮時的交通工具,令為臣者有士為知己者死的衝動,而相較下,崇禎則是「喻於利」,不吝封賞,賜予蟒玉銀幣。林則徐被貶後,說:「原知此役乃蹈湯火...早已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可見道光的思想工作做得有多到位了。

而且從君臣召見的細節來看,崇禎由於年輕氣盛,顯得性急,五年復遼這種大事,竟然用5天時間就決定了下來,其中還包括協調六部、賞賜尚方劍等事。崇禎不了解袁崇煥此人,也不了解他的復遼方案是什麼,所以一上來才「咨以方略」,等袁崇煥解釋清楚,崇禎也沒深思熟慮,而是急於建功,於是便誇下海口,答應給袁崇煥最大的信任和支持。而崇禎多疑的性格,又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伏筆。

道光皇帝則不一樣,在召見林則徐之前,已經對他的為人、禁煙方略有所了解,多次平台召見不過是為了進一步完善方案,面授機宜。而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也是深思熟慮,在任命發布後,來林則徐祝賀者眾多,說明是眾望所歸。

袁崇煥的悲劇除了局勢所迫以外,也和崇禎皇帝和他本人的性格有關。如果平台召見時,二人能夠放慢步子,多加溝通,達成共識,增進信任,或者悲劇不會上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涯讀涯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一生三次叛變 先叛崇禎後叛李自成再叛南明 最後投靠清朝被殺

TAG:涯讀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