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最不可思議的五件文物,第五是司母戊鼎,第一完全不敢信!

我國最不可思議的五件文物,第五是司母戊鼎,第一完全不敢信!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幾千年未曾斷絕的文化傳承在世界上獨一無二,而我國的考古水平也一直位於世界頂尖行列,我國出土的許多文物古迹,例如秦始皇兵馬俑等,都震驚世界,讓人難以置信在遙遠的千年前我們的先人的智慧就如此超群,器物製作水平如此之高!而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5件文物,更加讓人驚訝和感覺不可思議!

第五:後母戊鼎。後母戊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後母戊鼎司母戊鼎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後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第四: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金鏤玉衣。我國考古發掘的金鏤玉衣已達十件以上,但中山靖王劉勝這件卻最為精巧,他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金絲重1100克,玉衣分為頭部、上衣、袖筒、褲筒、手套和鞋六個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彼此分離,猶如制衣工人裁剪縫製的一件衣服。其中頭部由臉蓋和頭罩構成,上衣由前片、後片構成,袖筒、褲筒、手套和鞋都是左右分開的。

鋸片採用了「砂鋸法」和具有較高效率的輪軸切割機械;鑽孔採用「砂鑽法」,有的小孔直徑僅1毫米;拋光採用了「砂輪」和「布輪」等先進的打磨工具;金絲採用「抽拔」工藝製作而成,在加工過程中採用了退火的熱處理工藝,有的金絲橫斷面直徑僅為0.08——0.14毫米;玉衣編綴根據不同部位採用了交叉式、套聯式、並聯式和結聯式等不同編綴方法,具有較強的科學性。這些種種讓我們感嘆當時的技術是何等高超,簡直叫人嘆為觀止!

第三: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內凹。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最令人驚訝的是,經過兩千多年的腐蝕,勾踐劍依然寒氣逼人,鋒利無比,紋飾清晰精美,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第二:素紗襌(dan通單)衣,素紗襌衣為中國國家一級文物,1972年在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發掘出土,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素紗襌衣它是由單經單緯絲交織而成的一種方孔平紋織物,其經密度一般每厘米為58根至64根,緯密度每厘米為40根至50根紗。密度稀疏,孔眼充滿織物的表面,因而質地輕薄,形容為「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一點都不誇張。

素紗襌衣每平方米紗料僅重15.4克,並非因其織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紗料的旦數小,絲纖度細。全衣重49克,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較重的邊緣,重量只有25克左右,即便是放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這樣高超的紡織技術仍是頂尖水平!雲南博物館曾複製過一件素紗襌衣,採用了特殊飼養的蠶所吐的絲,完成一件49.5克的複製品,這一過程用了13年!

第一:水晶杯!對第一是這個杯子,你沒有看錯,宛如今天的玻璃杯的這個杯子,是戰國時期匠人的作品!1990年10月,杭州文物考古所在杭州市半山區石橋鄉出土了這件水晶杯。隨後,水晶杯被送到北京鑒定。中國考古界泰斗蘇秉琦先生見到此杯,即贊為國寶。水晶杯高15.4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5.4厘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狀,底圓,圈足外撇,酷似今天我們使用的玻璃杯。杯身通體平素簡潔,透明無紋飾,整器略帶淡琥珀色,器表經拋光處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綿體狀自然結晶。

2002年,中國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戰國水晶杯以其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名列其中,成為首批禁止中國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對於小編介紹的這5件國寶,大家認為還有什麼更加不可思議,巧奪天工的文物更勝一籌呢?歡迎大家評論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沒有天使給的愛 的精彩文章:

TAG:我沒有天使給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