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王順明和劉國英:武夷岩茶的傳承和推廣都需要開拓創新

王順明和劉國英:武夷岩茶的傳承和推廣都需要開拓創新

2018年,中國,福建,武夷山。

一場名為「傳承者」的活動正在朝前推進著,這也許是迄今為止,武夷岩茶技藝傳承史中最為考究的活動。

師傅,弟子,技藝,傳承,這是這個活動中最為核心的四個關鍵詞。

十八位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以及他們挑選出來的一名弟子,將在接下來的數個月內,向武夷岩茶的愛好者們,展示他們最本真、最優秀的武夷岩茶的製作技藝。

這次要介紹的這兩位首批「非遺」傳承人,都在茶產業管理部門任職過,對於產業和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更加綜合、全面的看法和觀點:一位是已過花甲之年的王順明,他是武夷岩茶國家標準主要起草人,曾參與管理、製作母樹大紅袍樣品20餘年;一位是現任武夷山市茶業同業公會的會長劉國英,1987年於福建農林大學茶學專業畢業的高材生。兩位都曾獲得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的「薪傳獎」殊榮,表彰他們在武夷岩茶非物質文化製作技藝傳承和推廣上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兩位年紀相差十歲有餘,但在對武夷岩茶的宣傳推廣上有著一致的觀點,在他們看來,武夷岩茶的宣傳和推廣重點不應該只停留在「鬥茶」上,面對新的社會環境和輿論環境,需要傳播方式的創新。關於「傳承」和「推廣」,兩位有許多話講。

王順明+劉國棟:傳統師徒制的沿襲

王順明: 1974年起於武夷山市茶場工作,從事茶葉栽培、製作、審評46年,曾任武夷山市綜合農場場長、武夷山市岩茶總公司總經理等職,守護母樹大紅袍21年,《武夷岩茶》國家標準主要起草人,首批武夷岩茶(大紅袍)傳統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劉國棟:28歲,從事武夷岩茶製作10年。

在18位「非遺」傳承人里,王順明由於在管理部門擔任主要職務的關係,守護母樹大紅袍21年,因此與「大紅袍」有著深刻的情緣,每每被人問起,他總調侃說,「你們的青春獻給了愛人,我的青春獻給了它。」

已過花甲之年的王順明,從當初國營體制下的武夷山市茶場、武夷山市綜合農場到改革開放後的武夷山市茶葉總廠、武夷山市岩茶總公司,作為在這些岩茶發展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企業擔任過領導職務的他來說,一路走來,見證了屬於武夷岩茶的數次變遷。

「好的武夷岩茶必須具備優質生態、良好樹種、精湛的工藝。特別是製作環節,可稱之為環環相扣、環環重要。武夷岩茶的製作需要勤練內功把好製作關。」關於武夷岩茶的製作技藝,王順明說。

「這些年全國各地的鬥茶的活動太多了,許多人做茶不見得做得有長進,卻一直惦記著通過鬥茶得個獎什麼的。這不是一種好的行業現象,要改變。」

「人的品質決定茶的品質。『傳承者』大會考評的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是匠心精神的繼續弘揚,更是從道德觀上對師徒們的考量。」王順明以實際行動表示了對「傳承者」大會的足夠認真和重視,推薦了自己最中意的徒弟劉國棟。

王順明和劉國棟的相處方式,沿襲著古老傳統的「師徒制」。十幾年如一日,凡事師父從來不專門講,全憑徒弟看,正如那句老話「徒弟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國棟來廠里十多年,這是我們倆第一次這樣坐著喝茶。」王順明說,一旁的劉國棟有些局促地點頭,全然一副「長幼有序」的師徒家風。

「學技術這個事更多的是靠自覺,東西都在那裡,看你看不看得見,會不會動腦子去想,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不能那麼做。你做什麼,師父也都看在眼裡。話也說回來,我不覺得徒弟越多越派頭,越精才越好。徒弟可以撐起一片天,才是師父的成功處。」王順明自己做企業的十幾年來,在他這裡進進出出的徒弟很多,他對帶徒弟這件事看得十分明白,也快人快語。

講起自己的徒弟劉國棟,王順明是毫不吝嗇地誇獎,「國棟是我最得意的弟子,不論技術、人品還是形象。在我這學做茶有十幾年,他沒和任何人爭吵,臉都沒紅過,這說明他能忍、有胸懷。做茶的時候一個人可以自由掌握60個桶,還可以同時帶著另外8個人做茶,最忙的時候我都可以蹺著腳睡覺。」劉國棟安靜地坐在一旁,靦腆地笑。

在記者看來,劉國棟是屬於「幹得比說得多」的一種人,在師父喊他來喝茶前他在做事,我們聊完之後他又趕去做事。只在師父要求他來和我們聊的時候才開口說些自己的看法,「我沒什麼文化,奶奶安排我跟著師父學做茶,我自己也覺得這是門技術,再苦也值得堅持。第一次參加這種公開的活動,我想通過這次制茶大會和大家多交流學習,得不得獎倒沒想過。」

「傳承不是簡單的保留而是弘揚。用手工是為了記住歷史,機器是對傳統工藝的模擬和提升。」在自己佔地三十六畝的現代化新廠房裡,關於手工和機械化,關於傳統和現代,王順明說,「機械化和現代化是時代的要求,在武夷岩茶總公司時期也已經驗證了可行性,要與時俱進,只有這樣也才能讓『武夷岩茶』真正走出去。」

劉國英+劉國強: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劉國英:首批武夷岩茶(大紅袍)傳統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1987年福建省農林大學茶學系畢業的正規科班生,曾在農業局科研部門任職,現任武夷山市茶業同業公會會長。

劉國強:43歲,從事武夷岩茶製作26年,「岩上」系列名茶品主要製作者。

「這次活動是公益的還是商業的?」對於「傳承者」制茶大會,這是劉國英在大會籌備時提出的第一問題。「公益的我支持,商業的我不參與。」作為現任武夷山市茶業同業公會的會長,劉國英對行業的良性發展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全局性的認識。

「這次制茶大會在宣傳模式上的改變,以及足夠長的時間跨度,都會讓岩茶知識的對外宣傳更充分。這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大會的最終效果。」劉國英說,「以前的活動都把『斗』和『技藝』分割開,把兩者結合這還是第一次。茶和技藝不應該是拿來斗的,『斗』本身只是一種切磋交流的方式。這次制茶大會應該做成一場全面推廣武夷山岩茶文化的大會,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技藝和評比本身。」

在武夷岩茶整個行業的發展中,有關傳承人的責任和作用,劉國英會長是這麼認為的,「傳承人的基本作用是要把技藝傳下去。如何傳下去、傳下去的效果如何,也是考驗其作為『非遺』傳承人是否合格的一項標準。傳承人,要承得起,傳得下去。」

這次制茶大會,劉國英推薦的徒弟是自己的親弟弟劉國強。

40多歲的劉國強做茶26年,皮膚黝黑、寡言少語。在自家茶廠里,大家叫劉國英「劉大師」,劉國強叫「劉二師」。哥哥平時作為會長,公務活動多,在外忙,廠里做茶几乎都是劉國強在負責。「『劉所』之外的第一技術負責」是大家對他做茶技術的一致認可。

當被問到參加這次大會的想法時,他說:「我哥他徒弟很多,參加這次大會的只能一個,為了我哥不為難,所以我去了。」言語里儘是耿直和謙虛。「這20多年我就是做茶,沒想過得獎,把自己會的做好就行了。大家都說武夷山水好,我們這兒的茶也是真好,做茶的人就是要把茶做好。」

「這麼多年弟弟跟我一起做茶廠,默不作聲地幫了我很大的忙。他制茶技術很好,『岩上』品牌里最出名的幾款茶他都是最主要的製作者,就是念書少些,話也少些。也是想借這次機會,讓他去鍛煉鍛煉,多多宣傳武夷岩茶文化。」

劉國英說弟弟的話,也是他對所有「非遺」傳承人的徒弟們說的話。如今社會環境對新一輩的武夷岩茶傳承人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寫會做更要會說,要說得出道理來,『酒香也怕巷子深』,表達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岩茶文化的傳播需要更多能做能說的年輕人。希望所有的徒弟們借這次大會在表達上都能有很大的提高。」

「18位「非遺」傳承人的徒弟們最好能有不同的狀態,『百花齊放』的效果是最理想的。大家不要把功夫都花在初制上,作為製作工藝最複雜的茶類,武夷岩茶的方方面面都有足夠的發揮空間,大家要把思路打開,呈現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語網 的精彩文章:

茶人崩潰守則
這場「非遺」集結大會,足以吸引你的關注,因為將會告訴你關於岩茶的很多…

TAG:茶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