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藝術報:林曉明先生畫作品讀

中國藝術報:林曉明先生畫作品讀

《中國藝術報》2018年7月4日副刊

色彩的瞬間 印象的具象

——林曉明先生畫作品讀

夏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自古以來,人類最激烈的感情、崇高的思想、偉大的人格、不朽的精神都必須通過悲劇這一題材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甚至一切的喜極而泣也都必然要以所經歷的磨難與悲傷為前提。哭泣代表著深切地懂得、領悟、同情、喜愛和感動。那麼為什麼面對一幅畫,人們很難產生這樣至高無上的感動?這首先是因為我們被「藝術作品的價值」這一概念所束縛著。用法國當代最有聲望的思想家皮埃爾·布爾迪厄的話說,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其生產者不是藝術家,而是「信仰空間的生產場」 ,它包括了批評家、出版商、畫廊經營者、收藏家、贊助商、認可機構的成員和評審委員會等。他們操控藝術市場、生產價值信仰。我們在這個生產場的教育和灌輸下確立了我們心目中的藝術標準。因此,皮埃爾明確提出:不能屈從於傳統的藝術史中那些「大師名字的偶像崇拜」 ,只有和傳統藝術史決裂,才能賦予藝術以其自身的意義。

《鑒湖夕照》

看到美,欣賞美,熱愛美,親近美,這是和對待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母親和我們自己的身體髮膚一樣自然的情感和行為。「物不平則鳴」 ,印象派正是在古典主義的壓制下,為表現事物本真面貌與生命力而出現的繪畫流派。人們的感官對美和真的天然需求戰勝了藝術的清規戒律,從此,人類才擁有了色彩如此絢麗多姿的畫作,得以走出宮殿,走進自然界,沐浴在陽光下,充分地使用各種明亮的顏色去表現光線和空氣對萬事萬物的饋贈。

《西紅柿與夾竹桃》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現場與倒影》 ,收錄了林曉明近年一系列現場創作的油畫作品,畫家在後記中表達了自己對臨場感的堅持,對抽象形式的追求,對「情感共鳴」的強調。其實對於「現場寫生」 ,今天我們仍會存有小橋流水、秋草春花、歸鳥沉魚、朝陽暮霞這一類古典主義的聯想,拋不開形體和結構,然而雷諾阿早就說過,應當由於色彩而描繪一個對象。自然界給我們的厚賜,恰恰被古典主義強烈排斥。他們強調繪圖的技巧,精確的計算,虛假的光線,幾何結構,只用基礎色調中的冷色來表達大部分事物,這是至今影響我們審美的另一重束縛。

《荷塘》

林曉明的每幅畫作都有一個非常真實的名字,沒有修飾,毫不含混,如《秋日的茶場》 《斗門人家》 《八字橋下六角亭》《宋六陵一隅》 《老牆倒影》 《府橫街189號》等。這些名字就相當於謎語的謎面,而他的油畫作品,則如同謎語的謎底。初識畫面時,容易習慣性地追尋「內容」和「意義」 ;再深入畫面時,就會受到色彩與結構的衝擊。這讓我想起莫奈著名的《乾草堆》 ,莫奈通過最細微的色彩和光線層次的變化,描繪出了從明亮的陽光到薄暮的「藍色幾小時」 ,可說是用多幅畫表現出了不同的時間;而林曉明有時在一幅畫中就完全表達了季節的輪轉,這是極其神奇的。他的畫作像是攜帶了不止一個答案的謎底,呈現給我們的幾乎是那個景色在每一個瞬間所可能出現的全部色彩和狀態。讓你的大腦在極短暫的時間內迅速閃過莫奈、馬奈、梵高、馬蒂斯、雷諾阿、波洛克、康定斯基等,但又不全是他們,還有德朗、安德烈·馬松、莫蘭迪、夏加爾等。畫家一一步入他們,然後輕鬆地走出。他注重表現,卻不悲觀,而且總是積極向上的;他信仰繪畫的詩意,也始終不捨生活的本質;他極近自然,但不放棄斯多亞主義式的堅韌;他精於提煉與重組,卻又更熱愛並一貫地專註於情節性和敘事性。

《季夏的菊花》

凝視林曉明的畫作,從繽紛的色彩和靈動清晰、純凈穩定的筆觸中看到的不僅是現場和物象。如果你放開束縛、舒展性靈,會很快憑藉著上天賦予人類各種情感與體驗的本能,就像透過畫布上斑斕的色點看到隱藏在深處的景觀一樣,讀懂畫家的滄桑、執著、勇氣、力量和智慧。你不一定非要感動得流淚,但你一定會因為被層層包裹在一種迴環往複、經久不息的宏大氣場中而忘我,而願意與之同行,在一度被人類丟失了的印象中發掘具象,重塑自然,從而明確什麼才是真正的色彩語言,什麼才叫真實的藝術感動。

《林隱前村之二》

選自《中國藝術報》2018年7月4日副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曉明at水岸行遲 的精彩文章:

TAG:林曉明at水岸行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