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金融開放再加速,外資尋找新的「中國生意經」

上海金融開放再加速,外資尋找新的「中國生意經」

今年以來,中國金融開放持續加速,上海則是排頭兵。同時,經歷了過去十幾年的起起伏伏,外資機構也在開放大潮中尋求新型「中國生意經」,旨在與自身優勢、戰略相匹配。

7月10日,「上海擴大開放100條」發布,其中涉及金融開放的具體措施就有32條,包括大幅放寬銀行業外資市場准入、放寬證券業外資股比及業務範圍限制、推進更高層次的金融市場開放等;11日,上海市政府表示,「上海擴大開放100條」將按照中央部署推進落實,不涉及中央事權的地方事項自發布之日起立即啟動,原則上大部分爭取今年三季度落地。

外資券商無懼短期稀釋ROE

今年以來,作為金融開放的一大標誌,合資券商領域動作頻頻。4月以來,瑞銀、野村和摩根大通相繼宣布已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設立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的申請材料,擬持股51%。

目前,全球性證券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收入份額不到2%且產品有限,未來其業務範圍的拓展,才是確保未來維持穩定盈利的命脈。此次「上海擴大開放100條」中就提及,擴大合資券商業務範圍,允許其從事經紀、諮詢等業務。

上周,瑞銀投資銀行全球總裁安德烈(Andrea Orcel)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加大中國市場布局雖然可能稀釋整體的ROE(凈股本回報率),但我們的投入是為了未來ROE的提升,當然投入也是有紀律性的。我們布局的是未來3~5年的中國市場,我們希望繼續對中國市場加大投入。」

據估算,到2025年機構經紀業務收入可能增長四倍至130億美元,另有870億美元收入來自市場(即做市、衍生品)、融資(即主經紀商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承銷和顧問)。在這種情景下,外資券商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將達到25%,可能推動大型外資券商的全球收入再增5%~10%。

儘管前景積極,仍有觀點認為外資的競爭力難以與本土機構匹敵。不過,安德烈認為這點並非中國特有,而正因為認識到了這點,外資機構才要找準定位,尋求新的「中國生意經」。

他對記者表示,「我們認識到,當地市場仍然是以本地公司佔主導,這在瑞士、義大利都是如此,當然中國也不例外,而且與二十年前不同,現在的中國機構在客戶、網路、資本、信用、規模方面有更大的優勢。因此外資的定位是進行優勢業務,比如瑞銀的定位是,『將中國帶向世界,並將世界帶向上海』。這種跨境業務是我們青睞的。」

記者了解到,眼下合資券商對於滬/深港通、債券通、中企境外上市等業務興趣盎然。此外,多家外資券商已開始籌備「滬倫通」工作,預計年內「通車」後將扮演積極角色。此次「上海擴大開放100條」的第19條也提及,擴大滬港通每日額度;爭取在2018年內開通「滬倫通」。

11年後外資行迎新起點

對於外資行而言,中國金融開放也帶來新機遇。此次「上海擴大開放100條」中,大幅放寬銀行業外資市場准入則是核心。

11年前,即2007年,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明確鼓勵外資銀行進入中國設立法人銀行,到2018年全面取消外資進入中國金融業限制。這11年間,大量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但也有少數外資行從中資銀行撤離股權,甚至選擇撤離中國市場,其中包括法人銀行和設立分行的外資行。當然,期間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未來,隨著中國金融持續開放,外資行將迎來新機遇,但同時外資行在重新對自身的定位進行反思,一方面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拳頭業務」,和國內銀行錯位競爭,另一方面外資行之間也突出不同的特色。

當年,面對龐大的人口基數,外資行對零售業務無不「摩拳擦掌」。不過由於網點少,零售業務困難重重,攬儲方面更無法與中資銀行競爭。未來,跨境業務將是一大重點。

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朱彤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提及,跨境綜合業務能力是外資銀行真正的優勢所在。外資銀行利用母行跨境的優勢,支持中資企業走出去,配合母行為中國客戶提供全方面服務,讓在華外資銀行子行有更高的參與度。

朱彤也看好託管業務的發展前景。根據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舉措,越來越多境外資產管理公司、機構投資者都對中國市場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相應會擴大對託管業務的需求。

同時,隨著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提速,進入中國債市做業務的大門也向外資法人銀行打開。

2016年12月8日,30億元地方債在上海自貿區順利發行,滙豐銀行(中國)、渣打銀行(中國)、星展銀行(中國)3家外資銀行中標1.8億元,這是外資銀行首次參與我國地方債承銷業務。

2017年2月6日,摩根大通(中國)成為首家獲得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企業債券承銷資格的美資銀行。2018年7月3日,該行在「債券通」開通一周年之際,正式獲得債券通做市商資格並順利完成首筆交易。

高層次金融市場開放持續

除了上述機構層面的變化,「上海擴大開放100條」還提及,要推進更高層次的金融市場開放,這包括了更廣泛的內容,外資機構也深入參與了每個環節。

例如,要擴大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試點,支持外資機構參與。不同於市場更為熟悉的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幫助中國境內投資者投資海外市場,QDLP是於2013年啟動的上海先行先試的創新項目,允許投資海外另類資產,包括對沖基金、REITs(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不良信用資產等標的。

此前第一財經記者獨家獲悉,在暫緩兩年多後,摩根資管在今年一季度已獲得了第四批QDLP額度,同時多家外資正在申請新額度。此前,上海金融辦一共推出了3批共15家機構的QDLP試點。

同時,「上海擴大開放100條」也提到,放開銀行卡清算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市場准入限制,放寬外資金融服務公司開展信用評級服務的限制。記者了解到,目前Visa、美國運通、萬事達等外資銀行卡清算機構均已遞交了申請材料;今年5月2日,英資公司World First向中國人民銀行提交了進入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申請函。

此外,放寬外資金融服務公司開展信用評級服務的限制是一大亮點。早在今年5月25日,第一財經記者就獲悉,標普、惠譽等計劃在中國成立自己的獨資公司。

眾多學者和機構人士此前都指出,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比較低,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金融市場的規則制度與國際市場存在較大的差異,制約了境外發行人和投資者參與市場的便利性和積極性。而對外資評級機構開放則是著力點之一,也有建議稱,可以從熊貓債市場開始試點,分步驟對國際評級機構放開境內債券評級業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SpaceX向NASA提議擴大火箭發射設備規模
比特幣與區塊鏈:林中分出兩條路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