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都六次被攻破,皇帝九次逃跑,為何還說唐朝強大?

國都六次被攻破,皇帝九次逃跑,為何還說唐朝強大?

現在許多人都把大唐視作中國史上最為強盛的朝代,也是最引以為豪的時代,與強漢並列,稱「漢唐」。不過,有意思的是,終唐289年,首都長安六次在內鬥亦或是外敵入侵時被攻破,皇帝九次逃難外地,狼狽不堪。756年,安史之亂,玄宗棄都而逃;763年,吐蕃進犯,直逼長安,代宗李豫走陝州;782年,節度使李希烈叛變,靖難之師嘩變,德宗逃亡;881年,黃巢攻入長安,僖宗逃到成都;885年,神策軍潰散,僖宗逃鳳翔;894年,李克用進逼長安,昭宗逃往鳳翔;895年、901年,昭宗又逃離京師;907年,朱全忠將昭宗劫持到洛陽,然後將其殺掉,唐朝滅亡。

由此可知,唐朝中後期,皇帝是非常被動,屢屢受內鬥和外敵入侵困擾;國都六次淪陷,天子九次出逃。既然如此,那後人為何還要說唐朝強大呢?其實,這主要說的是唐朝前期的輝煌史,準確地說是唐太宗即位到安史之亂前的歷史。

其一、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國富民強。在中國歷史上,被後世大肆讚頌的盛世時代,主要是「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三個,除了「康乾盛世」被眾多網友詬病外,其餘兩個爭議不大。經過隋末大規模的戰亂,國家經濟凋敝,人口銳減,長安居民不足萬戶,到處是一片蕭條之景象。在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神武大帝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等英明之主的治理下,大唐國力蒸蒸日上,到了開元年間,其經濟已經恢復到隋文帝時期的巔峰狀態,人口超六千萬,國庫年年出現盈餘,民間更是富庶一片。當時有詩云:「公倉私癛俱豐實」。正因為如此,後世史學家便將這一時期的唐朝比作文景以及漢武時期的西漢,給之冠以「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美稱,為人所津津樂道。

其二、軍力強大,揚威域外,開疆拓土。既然是被捧為「盛唐」,史上最牛、最輝煌之時代,大唐在軍力方面自然很不錯,其大名鼎鼎的陌刀手,以步兵屢次制服騎兵的優異戰績,更是讓人羨慕不已。平心而論,唐朝前期的軍事實力還是相當強大的,吐谷渾、吐蕃、高昌、西突厥、東突厥、高麗、日本等強敵,無一不是手下敗將。太宗時期,滅東突厥,遠征高麗,斬獲頗多;高宗時期,徐世績攻滅西突厥,北方再無強敵,西征高昌,直接滅國;東邊沿海,應新羅之邀請,大將劉仁軌統帥大唐精銳海軍一萬餘人,在白村江口以少勝多,幾乎全殲日本艦隊,將倭寇打得懷疑人生。玄宗時期,高仙芝經略西域,拓地千里,深入中亞,雖然在達羅斯戰役中因盟友叛變而失敗,但阿拉伯聯軍亦損失慘重。若不是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可以整兵再戰,勝算機會相當大。

其三、政治清明,文化包容,頗具特色。唐朝初年,得益於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等幾位帝王的勵精圖治以及開明之精神,唐朝政治清明,官員從諫如流。魏徵、房玄齡、杜如晦、姚崇、狄仁傑等名相輩出,他們紛紛為國獻計獻策,暢談己見,而不用擔心受到皇帝的責罵。就此而言,明朝、清朝,很難做到,因為皇帝太過嚴厲,官員唯唯諾諾之徒太多,敢於大肆發言者,一般都沒好下場。在思想文化上,唐朝也是兼容並包,並頗具特色。儒、佛、道三家鼎足而立,自由發展,相互吸收與借鑒,這是宋明理學之淵源;外來之「胡風」更是大受歡迎,典型代表便是波斯錦,霓裳羽衣舞等。正因如此,許多域外之國便紛至沓來,一睹繁榮大唐的真顏。

其四、社會風氣開放,活力十足,發展潛力大。與宋明清這三個王朝相對保守的社會風氣不同,大唐前期可謂是「開放」,尤其是在婦女穿著打扮與婚姻習俗上更是如此。也許是受到「胡風」之影響,因為李唐皇室本身就含有突厥血統,其男女社會地位並沒有過於懸殊之區別;婦女之穿著打扮也不受限制,裹腳更是不必要。在婚姻上亦是如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然是需要,但離婚再娶或再嫁也是很正常。要知道,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玉環,原先是李瑁之媳婦,可她和玄宗一見鍾情,直接進宮服侍帝王,朝廷重臣以及世俗社會也沒有抨擊。若是在宋明時期,李隆基的這種做法,估計會被言官們的口水淹死,搞得灰頭土臉;編寫史書的官員們,肯定不會說他好話,而是大肆口誅筆伐。

總而言之,在王朝的前期,大唐還是很不錯,值得後人稱讚,說是「盛世」也是名副其實。不過,到了中後期,唐朝的表現確實不怎樣,堪稱「軟弱無力」,任人欺負和吊打,國都六陷,天子九逃,毫無骨氣。各位說說呢?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清軍五次入寇中原,唯兩大戰將敢正面迎敵,卻都被崇禎坑死
咸豐皇帝:江浙危急,火速前往增援!曾國藩:不去,以後再說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