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江蘇儲能建設領先全國 已建成儲能電站39座

江蘇儲能建設領先全國 已建成儲能電站39座

就像錢可以在銀行隨時存取一樣,電力也可以在任何時間充電或放電,變成一種可控的能源。這種被業界形象稱為「電力銀行」的新興業態——儲能產業正風生水起。7月8日—9日,在南京舉行的2018第二屆全國用戶側儲備細分市場開發和應用高層研討會上,全國近千位企業家、科研人員和業內人士一起分享經驗,共話行業未來。

儲能產業崛起 江蘇領先全國

所謂儲能,最常見的是化學儲能,通過電池充放電作業,起到削峰填谷、提高電能質量、充當備用電源、調節頻率參與智能電網建設等作用。在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儲能將是未來能源革命的「剛需」,成為推動我國電力能源變革、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撐。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介紹,去年10月11日,國家五部委聯合發布《關於促進儲能產業與技術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各省級政府依照已出台的智能電網、微電網、多能互補、「互聯網+」智慧能源、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配電網建設、電力現貨市場等相關政策支持儲能。

我國已成為重要儲能國家。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國際業務部市場處副處長饒建業介紹,到2017年6月,全球儲能總規模達到183吉瓦,其中96%分布在中國、日本和美國。截至2017年底,我國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28.9吉瓦,年增長率18.9%;裝機容量389.8兆瓦,年增長率達到45%。

作為電力消費大省,江蘇的儲能建設也領先全國,已吸引南都電源、科陸等眾多省內外儲能企業紛紛布局。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營銷部智能用電處副處長許慶強介紹,2016年下半年以來,全省已建成用戶側儲能電站39座,總功率42兆瓦,總容量283兆瓦時;目前在建39座儲能電站,功率97兆瓦,容量達到744兆瓦時。

多場景應用展現儲能魅力

據介紹,儲能可以細分為用戶側儲能、電網側儲能、電源側儲能等,三者各有側重,用戶側儲能裝置可促進電網削峰填谷,保障大電網安全,還能有效提高用戶側分散式能源接入及應對災變能力,保證供電可靠性。

去年7月28日,無錫新區星洲智能配網儲能電站投入運營,這是全國容量最大的商業運行儲能電站,總功率20兆瓦,總容量160兆瓦時。相關人士介紹,電站1小時最多可放電2萬千瓦時,一天連續放電8小時,可向電網提供16萬千瓦時電。專家測算,這個項目可減少4萬峰谷差,相當於關停了1台20兆瓦火電機組,可減少用於電廠建設的投資3.4億元。

6月21日併網運行的鎮江丹陽建山儲能電站,是鎮江第一個建成投運的電網側儲能項目,包含8個儲能電站、總容量20.2萬千瓦時。江蘇電力公司相關人士說,電網側儲能主要服務於大電網的安全可靠運行、新能源合理配置與完全消納,促進鎮江地區電網削峰填谷,有效緩解鎮江東部電網供電壓力。

浙江超威電力有限公司以生產超級電容著稱,通過把儲能與風電、光伏結合,可有效防止棄風棄光。總經理沈少屏舉例,他們為山東一家醫療企業建設總功率100千瓦、總容量500千瓦時的新能源併網消納儲能項目,將光伏多餘的電或被限制的電儲存起來,在光照或功率不足情況下儲能放電,實現了能源高效利用。

「在對汽車電池包嚴格篩選,包括泡在水裡幾個小時不漏電後,這些電池可用在削峰填谷、家庭儲能、備用電源等場景中。」廣州智光儲能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做高功率大容量儲能電站,還通過梯次利用退役電池建設儲能項目。副總經理付金建說,退役電池有一定儲電能力,在一些場合可以發揮「餘熱」。

未來,憑藉能源區塊鏈、物聯網,不僅可以全程記錄每一種電源的產生和使用,每個人還可以進行能源自由交易。

突破制約謀求更好明天

「儲能系統、相關電池等缺乏國家標準是最大難題。」廈門科華恆盛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工作時遭遇困擾。實際上,儲能作為一種新興業態,遭遇多種制約。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各地峰谷電價差對儲能投資收益影響很大,也影響投資積極性。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因峰谷電價差超過0.70元/度電,項目投資一般6-8年可以回收。

「我國用戶側電價隨供需變化的靈活性還不夠,尚處於政府定價階段。」劉勇建議充分擴大執行峰谷電價的用戶範圍,進一步完善用戶側峰谷電價的市場定價機制。通過抬高尖峰電價或設立分級尖峰電價、降低低谷電價等形式,引導用電大戶採用儲能設備、居民主動調節用電時段,降低尖峰負荷、增加低谷負荷,從而節約電力系統投資,提高電力系統負荷率和設施利用率。

有專家表示,我國儲能產業正從示範應用向商業化發展過渡,雖然技術成熟度提高、系統成本下降、應用前景看好,但經濟性不足、缺乏市場機制、贏利模式不清晰等等,仍是亟待破除的發展瓶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中興能源裝備:把握優質原材料,打造「核」級產品

TAG:新華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