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唐滅亡的真正起因?李煜為何誤殺重臣?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南唐滅亡的真正起因?李煜為何誤殺重臣?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公元964年除夕,後蜀帝國皇帝孟昶心情大好,親筆在釘於屋門兩側用於驅鬼避邪的桃木板上題下了兩句吉祥話: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通常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文采飛揚的孟昶自然就是春聯的「專利持有人」。不過,這個故事還沒完,一年後,大宋帝國滅掉了後蜀,宋廷派到成都的第一任地方長官正是一個叫呂餘慶的人。另外,宋太祖趙匡胤自大宋建立(公元960年)就將自己的生日定名為「長春節」,身居蜀地的孟昶在題寫春聯時也許並不知道「長春」乃宋之「聖節」,而據說後蜀降宋這一天正是宋太祖誕辰之日。歷史上第一副春聯竟然同時又是一雙讖語。

孟昶這個名字被後世提到時總是會跟一物一人聯繫在一起:物是七寶夜壺,人是花蕊夫人。聯想力好些的人還會馬上悟到此物和此人都是孟昶在床上用的,自然也都是他驕奢淫逸終致亡國的明證。其實,孟昶初登帝位時,立志吸取前蜀敗亡的教訓,整頓吏治、舉賢任能、廉儉持國、勵精圖治,使後蜀很快走向繁榮富裕,頗顯出了一位少年新帝的英明,深得蜀中民心。公元941年,孟昶手書《頒令箴》頒行全國,以告誡諸郡縣的官吏。此文一出廣為流傳,國民爭相傳頌。多年以後,宋太宗從中摘錄出四句作為大宋的官場箴規: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十六個字就是《戒石銘》。自宋開始,每個府州縣的衙門都要立戒石於大堂前,戒石朝南的一面刻有「公生明」三字,向北的一面便刻著這四句,衙中長官坐堂理事,從坐北朝南的大堂里一抬眼就能看見,以提醒其秉公辦事,為民著想。

孟昶在四川當皇帝的三十一年間,中原正亂成一團,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直至大宋,政權不斷更迭,加之契丹蠻族不時侵擾,生靈塗炭。而後蜀卻幾乎沒有任何戰事,不見烽火,不聞干戈,五穀豐登,安享太平。所以在四川的各種逸史雜記和民間故事中,對孟昶的評價還是很高的,而宋人修史時只說他荒淫無度,無非是為了標明宋滅後蜀的合理性。但長期的太平繁榮,也確實變成了後蜀走向滅亡的前奏。宮廷中的日日笙歌、夜夜美酒,把曾經的壯志豪情消磨殆盡。三十多年的太平日子足夠一個國家成為富足之邦,也足夠一個政權腐敗變質。當政中後期,孟昶已經完全安於享樂,沉迷聲色,比前蜀王衍更有過之。受其影響,整個後蜀朝廷也日漸奢靡,揮霍無度,只知尋歡作樂,醉生夢死。

不過,花蕊夫人最著名的一首作品並非宮詞,而是在孟昶死後完成的。公元964年末,大宋以五六萬的兵力向後蜀發動進攻,而只顧與花蕊夫人夜夜逍遙的孟昶胡亂任用一干無能將領,空有高山險關卻根本無力阻擋宋兵的李弘冀為太子。李從嘉是第六子,本來跟皇位沾不上邊,但由於前面幾個哥哥相繼早亡,他成了實際上的次子,也就成了李弘冀猜忌的對象。根本不願參與政事的李從嘉雖然完全無意與兄長爭位,但問題在於他的相貌無法讓人對他放心,因為他生就了一副標準的「帝王之相」。李從嘉「駢齒重瞳」,就是說門牙重疊,另外有一隻眼睛裡長了兩個瞳孔(其表字「重光」便由此而來)。古人認為這是帝王或聖賢才有的長相。其實按現代醫學來解釋,這是牙齒和瞳孔同時存在畸形,通俗的理解就是齙牙兼早期白內障。

李弘冀既是長子,又建有戰功,而且已經成為了皇太子,卻十分猜忌一心嚮往隱士生活的、生著齙牙和早期白內障的弟弟,這樣荒唐無趣的局面跟醫學不發達、對人體器官畸變缺乏科學認識有很大關係,而危機還不止於此。李大哥的強橫作風和對權力過度的渴求終於也引起了老爹的不滿,這位皇帝老爹就又開始重提「皇太弟」這件事。李大哥當然很不爽,他不但是野心家,而且是行動派,是個敢於出手的人,毅然決然地毒死了自己的叔叔,想以此絕除後患。不想這一來徹底激怒了老爹,於是這位皇太子很快也莫名其妙地「暴卒」了。李弘冀死後,李璟欲立李從嘉為太子,卻又有大臣出來反對,說李從嘉「德輕志懦,又酷信釋氏(即信佛),非人主才」。李璟這時候已經沒有了耐心,一怒之下把反對的大臣貶職流放,立李從嘉為太子監國(相當於常務副元首或代理皇帝)。之後沒幾個月,李璟病故。

南唐雖然不是軍事強國,卻也擁有過林仁肇這樣一位令敵國聞而生畏的猛將。此人生於福建,體魄健碩,膂力驚人,勇不可擋,當年在南唐與後周的戰鬥中就給趙匡胤及麾下眾將留下過深刻印象。宋軍平滅南荊、後蜀等國之際,林仁肇曾經向李煜獻策:趁宋軍兵馬勞頓,出兵江北,收復失地。而且他的計劃是自其發兵之日,南唐就先將其家眷拘押入獄,如其得勝則國家受益;一旦兵敗,南唐便稱其謀反,殺掉他全家向宋廷謝罪,以確保李煜的地位。如此忠勇之心令人敬佩,但李煜膽小怕事,沒有同意。後來,趙匡胤決意平滅南唐,出兵之前,先派間諜到南唐偷得了一張林仁肇的畫像,然後指著畫像告訴來到開封的南唐使臣(李煜的胞弟李從善):這個人已經歸順我國。這樣一條名將一死,南唐如失長城,朝中再無人能敵宋軍。公元975年,宋軍攻破金陵,李煜肉袒(光著上身)出降,南唐遂滅。李煜及其嬪妃都被押解到了開封。由於此前破罐破摔的李煜多次拒從宋廷的召見(實為勸降),趙匡胤封李煜為「違命侯」以示羞辱,不過總體來說對他還算客氣。趙匡胤死後,趙光義繼位,李煜終於徹底明白了亡國之君的滋味。天生好色的趙光義早對小周后七夕,這一天正是李煜42歲生日,他寫下了人生中最著名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最深切的痛苦催生了最感人的作品,卻也把李煜推向了人生的終點。他在這首詞中所表達的對故國的懷念,令趙光義勃然大怒,下令將其毒死。不久,小周后也自殺身亡,年29歲,與姐姐大周后同壽。

「他(李煜)即位時,南唐已奉宋正朔,窮處江南一隅之地,宋朝時時對他壓迫欺侮,他的大政方針,只是用金銀財寶去犒師修貢,以謀妥協。……開寶七年,宋將曹彬伐南唐,次年冬,陷金陵。南唐的軍隊一點抵抗也沒有,就是後主自己,事前全不知道,等到兵臨城下、內外隔絕時,他還在凈居寺聽和尚講經。到這時候,他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自殺殉國,一是肉袒出降。結果他是走了第二條路。」

在陸侃如和馮沅君兩先生所著的《中國詩史》,以及由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寫組編寫的《中國文學史》中,都有相似的記述,沿襲了同樣的說法。這些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版的著作中,介紹李煜的共同點就是政治上毫無作為、軍事上絕無抵抗的亡國之君。

至於南唐李煜方面曾否有過抵抗問題,上述各書都是不著一字,這是很不公允的。因為事實上,南唐方面對於北宋的進攻曾經有過反覆的抵抗,這在宋人陸遊的《南唐書》、馬令的《南唐書》、龍袞的《江南野史》以及《釣磯立談》等史書里均有相關的記載。清代畢沅招徠一批著名學者修成的《續資治通鑒》中,對於此事搜羅豐贍,排比也最為清晰。結論清楚表明:李煜對於這場戰爭不是一無所知、一籌莫展、一無抵抗。恰恰相反,他對於這場有關他的國家生死存亡之戰是有戰略思考和戰術安排的,他親自作了許多軍事部署,也曾取得一些戰果。這些事實不應該因為他最後失敗了就一筆抹殺。

首先,對於如何抵擋宋軍,李煜顯然有自己的戰略考慮。《續資治通鑒》說:「初,陳齊、張洎為江南國主謀,請所在堅壁以老宋師,宋師入其境,國主弗憂也。」這表明李煜是以「堅壁固守城池來拖垮長途奔襲的宋軍」作為這場戰爭的指導思想的。從當時宋與南唐的兵力強弱懸殊來看,這既是不得已的選擇,也是唯一可行的策略。因為對宋軍來說利在速決,對南唐來說則是利在持久。既然無法阻止宋軍渡江南下,又無實力全面防禦與之捉對抗衡,因而採取「堅壁以老宋師」的謀略是正確的也是取得了一定實效的。正是李煜有了這樣的總體謀劃並有所布置,所以宋軍入境時他並不驚慌失措,這與「事先全不知道」完全是兩回事。應該承認,固守也是抵抗,而且是弱者的有效抵抗手段。

另一個間接證明是,南唐曾於宋軍攻佔金陵關城的開寶八年二月舉行了南唐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錄取進士張確等30人。這表明南唐方面有可能一度收復了關城,至少當時戰局曾有所緩和,否則哪有閑工夫來舉行科舉考試呢?

而史書里之所以看不到宋軍所佔之地被南唐奪回的記載,是因為記述北宋滅南唐的原始史料大多出於宋人之手,不管作者的真實想法如何,都難免要為北宋統治者誇勝諱敗,因而史料呈現的便是同一地點的反覆佔領。而為了避免後人誤解,作者不僅把年月日排比得清清楚楚,而且行文用詞也盡量予以區別來提醒讀者。

至於明確記載南唐反攻的則有采石磯浮橋爭奪戰:開寶八年正月,「江南兵水陸十餘萬,背城而陣。時舟楫未具,潘美率所部先濟,大兵隨之,江南兵大敗。江南復出兵將沂(溯)流奪採石浮梁,美旋擊破之。」此外,南唐方面還在鄂州(今湖北武漢)、溧水、袁州(今江西宜春)、宣州等地以及長江中與宋軍作戰。

正是這些地方的反覆爭戰,牽制了宋軍的力量,導致久圍金陵而不能下,甚至使趙匡胤產生動搖,一度打算撤軍休整。《續資治通鑒》卷八開寶八年秋七月辛未朔條說:「時金陵未拔,帝以南土卑濕,秋暑軍多疫,議令曹彬等退屯廣陵(今江蘇揚州),休士馬,為後圖。(盧)多遜爭不能得。」當然,後來此議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實施。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抵抗只是軍事部門的行動,和李煜本人是兩回事。其實,李煜本人在這場戰爭中也是盡其所能採取了不少實際措施的。他親自作出的重要部署至少有以下五點:

其一,當張洎說「載籍以來,長江無為梁之事」後,李煜確是說了句「吾亦以為兒戲耳」。然而這只是隨口一說,事實上他並沒有將此事當作兒戲。《續資治通鑒》中記載,此後,他很重視地調動了水陸兩軍合計兩萬兵力前去抵敵,還親自提醒二位領兵將領,要互相配合作戰。可見他這時對宋師渡江並不是「絲毫不曉得」。遺憾的是,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步軍先戰,水軍卻擁兵不救,終於大敗。

其二,李煜曾親自致書吳越王錢俶,離間吳越和北宋的聯盟,稱「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明天子一旦易地酬勛,王亦大梁一布衣耳」。這一措施無疑是十分正確和必要的,他的話也說到了要害之處。只是由於強弱異勢和原有積怨,結果是錢俶出賣了他,把信交給了趙匡胤。李煜沒能擺脫遭受東西夾擊的窘境。

其三,李煜曾下令戒嚴備戰。《續資治通鑒》中記載,開寶七年十二月「金陵始戒嚴,下令去開寶之號。」陸遊的《南唐書》中記得更加明確,此令是李煜得知宋軍渡江進攻並佔領池州後所採取的措施,時間早在金陵城陷落的一年以前。

其四,李煜還曾多次召大將朱令贇入援金陵,「擁十萬眾屯湖口」,可惜朱拖延了5個月才行動,最後又未能取勝,終致金陵孤城無援而陷落。

其五,李煜也認識到東面京口(今鎮江)戰略地位的重要,所以任命親信劉澄前去駐守。本想有得力的心腹固守京口,與金陵互為犄角,有利於持久抗擊宋軍。不想,劉澄卻早已心懷二意,即使李煜派人前去增援,他仍然舉城降敵。

綜上所述,北宋出兵南下以後,作為南唐國主的李煜是不可能不聞不問繼續征歌逐舞、沉湎聲色的。事實是,他在「堅壁守壘以老宋師」的決策指導下,曾組織反覆抵抗,也曾取得迫使北宋一度打算撤兵的明顯效果。只是由於客觀上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加上主觀用人不當等失誤,最終還是被迫出降。而這些表現,和同是亡國之君的陳叔寶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就算真有聽和尚講經之事,也只能解釋為在無力挽狂瀾於既倒而面臨肉袒受辱之時,為求心理安定的一種無奈選擇吧。

名人介紹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並於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

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開封),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浪淘沙·懷舊》原文翻譯及賞析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門帘外傳來雨聲潺潺,濃郁的春意又要凋殘。羅織的棉被受不住五更時的冷寒。

只有迷夢中忘掉自身是羈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時的娛歡。

獨自一人在暮色蒼茫時依靠畫欄,遙望遼闊無邊的舊日江山。離別它是容易的,再要見到它就很艱難。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紅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了,昔今對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間。

注釋

⑴潺潺:形容雨聲。

⑵闌珊:衰殘。一作將闌。

⑶羅衾:綢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⑷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⑸一晌:一會兒,片刻;貪歡:指貪戀夢境中的歡樂。

⑹莫:一作暮,指暮色蒼茫,暗指詞人人生之暮;憑欄:靠著欄杆。

⑺無限:遼闊無邊;江山:指南唐河山。

⑻別:分別;見:相見。

⑼天上人間:相隔遙遠,代指春,也兼指人。

【作品鑒賞】

《浪淘沙·懷舊》表達慘痛欲絕的國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謂語語沉痛,字字淚珠,以歌當哭,千古哀音

這首詞表達慘痛欲絕的國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謂語語沉痛,字字淚珠,以歌當哭,千古哀音。詞的格調悲壯,意境深遠,突破了花間詞派的風格。上闋兩句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夢裡暫時忘卻了俘虜的身份,貪戀著片刻的歡愉。但美夢易醒,簾外潺潺春雨、陣陣春寒驚醒了美夢,使詞人重又回到了真實人生的凄涼景況中來。夢裡夢外的巨大反差其實也是今昔兩種生活的對比,是作為一國之君和階下之囚的對比。寫夢中之歡,誰知夢中越歡,夢醒越苦;不著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見。

簾外雨,五更寒,是夢後事;忘卻身份,一晌貪歡,是夢中事。潺潺春雨和陣陣春寒,驚醒殘夢,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實人生的凄涼景況中來。夢中夢後,實際上是今昔之比。先寫夢醒再寫夢中。起首說五更夢回,薄薄的羅衾擋不住晨寒的侵襲。簾外,是潺潺不斷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殘春;這種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夢裡兩句,回過來追憶夢中情事,睡夢裡好像忘記自己身為俘虜,似乎還在故國華美的宮殿里,貪戀著片刻的歡娛,可是夢醒以後,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卻加倍地感到痛苦。

《浪淘沙·懷舊》莫憑欄是因憑欄而見故國江山,將引起無限傷感

下片首句獨自莫憑欄的莫字, 有入聲與去聲(暮)兩種讀法。 作莫憑欄,是因憑欄而見故國江山,將引起無限傷感,作暮憑欄,是晚眺江山遙遠,深感別時容易見時難。兩說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與上片春意闌珊相呼應,同時也暗喻來日無多,不久於人世。過片三句自為呼應。為什麼要說獨自莫憑欄呢?這是因為憑欄而不見無限江山,又將引起無限傷感。別時容易見時難,是當時常用的語言。《顏氏家訓·風操》有別易會難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說別日何易會日難。然而作者所說的別,並不僅僅指親友之間,而主要是與故國無限江山分別;至於見時難,即指亡國以後,不可能見到故土的悲哀之感,這也就是他不敢憑欄的原因。

在另一首《虞美人》詞中,他說:憑欄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眼前綠竹眉月,還一似當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復見,憑欄只能引起內心無限痛楚,這和獨自莫憑欄意思相仿。流水兩句,嘆息春歸何處。張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間何處去,舊歡新夢覺來時之句,天上人間,是說相隔遙遠,不知其處。這是指春,也兼指人。詞人長嘆水流花落,春去人逝,這不僅是本詞的結束,亦暗示詞人一生的即將結束。天上人間句,頗感迷離恍惚,眾說紛紜。其實語出白居易《長恨歌》: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天上人間,本是一個專屬名詞,並非天上與人間並列。李煜用在這裡,似指自已的最後歸宿。

《浪淘沙·懷舊》詩人善於從生活實感出發,抒寫自已人生經歷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凈,含蓄深沉

應當指出,李煜詞的抒情特色,就是善於從生活實感出發,抒寫自已人生經歷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凈,含蓄深沉。這對抒情詩來說,原是不假外求的最為本色的東西。因此他的詞無論傷春傷別,還是心懷故國,都寫得哀感動人。同時,李煜又善於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結合起來。身為亡國之君的李煜,在詞中很少作帝王家語,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訴說自已的不幸和哀苦。

這些詞就具有了可與人們感情上相互溝通、喚起共鳴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如此,此詞亦復如此。即以別時容易見時難而言,便是人們在生活中通常會經歷到是一種人生體驗。與其說它是帝王之傷別,無寧說它概括了離別中的人們的普遍遭遇。李煜詞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調短字少,然包孕極富,寄慨極深,沒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名家點評】

王國維《人間詞話》: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文360網 的精彩文章:

龔自珍被誰毒死?龔自珍是怎麼死的?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
孔子為什麼對女人有很深的偏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TAG:語文360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