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尼採的價值與軟肋

尼採的價值與軟肋

尼採的價值與軟肋

吳興明

尼採的出現,使我們面對這樣一種情況,即,我們可能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彌合現代性所導致的理性的分裂,尤其是個體的意義感、個體生存的意義感。

哈貝馬斯在這一章要說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非常簡單,用兩句話基本上就可以概括清楚:尼采拋棄了啟蒙辯證法的路線,拋棄了堅持主體性原則這樣一條現代性開啟的這條路線,尼采拋棄了黑格爾以來啟蒙辯證法堅持主體哲學立場、以反思的理性或實踐的理性來克服這樣一條道路,即拋棄了以主體為中心的理性,而是以審美、新神話為他的根據,來對理性現代性的分裂進行了徹底的、拋棄式的、斷然的否定性批判,而這種否定性批判的方式本身是哲學式的、理性的,而並不是用藝術的方式。

因此,他馬上讓自己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即他所要呼喚的感性、酒神精神、新神話狀態本身不足以有這種論證的力量,讓人們看到它能徹底摧毀理性帶來的分裂,只要他是以一種新神話、審美主義迷狂的方式作為其批判的根據,這樣就必然落入自我關涉的悖論。批判無法不是理性的、哲學的、科學的,但是批判的目標又是要徹底否定理性自身,這樣一來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無限尷尬的境地之中。

緊接著,哈貝馬斯說,尼采開啟了兩條道路,從兩個方向對尼采有了繼承,一條是海德格爾到德里達,一條是巴塔耶到福科,就把整個後現代思想的譜系脈絡清理出來。巴塔耶和福科、海德格爾和德里達,後面有專章論述,今天把他們擱下不表。這裡的問題其實是非常複雜,而看哈貝馬斯的論述好像很容易。這裡涉及到一個問題,理性和人自身意義感之間的關係問題。

毫無疑問,人生最有意義感的狀態是審美狀態,是類似酒神的迷狂狀態,哈貝馬斯有一句話說得非常非常好,即在分析「驚駭」之後,第109頁第1個自然段倒數第3行,「藝術打開了通往酒神世界的大門,然而其代價是陷於神迷狀態——亦即個體痛苦地失去分離和隔閡,從內到外和無定形的自然渾然一體。」

這些詞是哈貝馬斯選的,實際上我們知道,「個體失去分離和隔閡,從內到外和無定形的自然渾然一體」的狀態毫無疑問是人生當中最高的價值狀態,毫無疑問是人生最豐滿的狀態、充滿意義感的狀態,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神話感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人生,沒有詩意的人生、沒有審美的人生,是空洞的、赤裸裸的、虛無主義的、空殼般的人生。

理性主義本質上是虛無主義,就在於它之於理性所約束的個體不僅是沒有神聖感,最重要的是,它把這種「從內到外和無定形的自然渾然一體」的高峰體驗狀態從內到外徹底地架空、抽空,使人變成目的理性或工具理性的空殼,使人成為沒有生命力、沒有精神、沒有自我滿足感和體驗感的人,在這個意義上,尼采所說的要創造新的神話來克服現代性分裂的危機、克服現代性裡面分子式的、原子式的主體內外的約束,來解放個體,用一種酒神精神實現現代人的自我解放和社會解放,作為如現代人解放自我的形而上哲學,很難說他是錯的。

這裡的困難在於,一方面,只要尼采這樣提出他的方案,他就必然陷入自我關涉的尷尬處境,另一方面,又只有這種迷狂狀態的人生價值狀態,才是解放現代人在理性的壓迫、分裂下,自我解放的唯一狀態。在這裡我認為哈貝馬斯雖然可以指出尼采自我關涉的困境,但實際上他的交往理性並沒有展示出像尼采那般解放的狀態和前景。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完,如果我們想對現代性危機作深入的思考,使我們的思想具有今天時代的深度,我們就必須面對哈貝馬斯之後,在他以理性的自我關涉的困境來指出了尼採的軟肋以後,我們該怎麼做,這才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酒神精神、迷狂狀態、信仰狀態、浪漫派詩人或者哲學家所謂的審美狀態、詩性狀態,是人類價值的高狀態,是人得以自我解放、掙脫理性內外桎梏的美好狀態,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而美學、文藝學的核心就是要研究這種狀態。哈貝馬斯自己可能從未進入這種狀態,雖然他對這種狀態可以描述,但是,對於這種狀態本身、作為人生值得追求的價值狀態、作為人生有力量的東西,我從來沒有看到他在任何文章論及。問題是非常尖銳的,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

(本文整理自課堂討論,收入《哈貝馬斯研究》一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6月)

內容簡介

在從「現代性」轉向「後現代性」的激烈思想論爭中,德國著名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1929—)通過以「交往理性」為基本視閾來重新審理「現代性批判」,而將該「論爭的水準提高了幾個層次」,本書即以哈貝馬斯關乎此論爭的代表作《現代性的哲學話語》(1985年)為研究論域;全書各章分為思路梳理、課堂研討和延伸閱讀三大部分,以期通過對《現代性的哲學話語》的逐章精讀與研討,真正介入這場曠日持久的現代性思想論爭。

後 記

盧迎伏

自2008年至2011年,吳興明先生共為四川大學文藝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開設過四次「《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導讀」課,我有幸參與過一次,本書的「思路梳理」部分,便是我的讀書筆記校改稿。按照該課的任務分配,我原本只負責《現代性的哲學話語》的第一、二章的課堂報告,但為了讀懂這本理論密度極大的名著,真正進入「現代性思想的論爭」之中,我不僅對照該書的英譯本認真研讀了幾遍,而且將每章所涉及到的思想家的主要著作都找來或精或略地讀了一遍。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學期乃是我讀博三年中讀書最為密集和純粹的一段時光。

惜乎本書的「課堂研討」部分並不完整——不知為何有時未留下錄音。與「專論」相較,「課堂研討」是一種更自由的切入問題的方式——它不僅能如實地記錄參與過「現代性」論爭諸君的「思」與「問」全蹤跡,亦是一個學術小共同體的集體亮相與友誼見證。我在整理「課堂研討」錄音與校對這部被擱置了幾近五年的書稿時,每每會被思想的颶風裹挾回吳師在課上那揮灑自如、義理徹透的談吐中去;但文字則只能稍許顯現吳師言談時所獨有的那種攝人心魄的入思神態,茲錄幾條學生的現場聽感以證我言不虛:

「2012年前的秋天,在美國杜克大學文學系聽傑姆遜講《在與時》、海德格爾和薩特,味同嚼蠟。一邊聽,一邊回憶和懷念碩士階段聽吳老師講《在與時》。那時,吳老師在《文學研究的哲學基礎》課上,只是攤開一本初版的《在與時》,不見教案,無所謂講稿。一路談來,曲徑通幽,明明滅滅,如行山陰道中。課間小憩,講者與聽者,共立憑欄,吞吐雲煙。於我,那些時刻,就是作為生存的存在之林中空地與澄明所在。」(匡宇)

「憶起研一時的《文學研究的哲學基礎》課,吳老師講海德格爾;研二上講「消費社會」和研二下講「哈貝馬斯」。所有的課一律沒有PPT,就是幾篇講義,用word文檔放出來,字又多又小,根本看不清楚,吳老師還要邊講邊在上面作增刪,從沒一句廢話,思想的火花卻一直噼里啪啦四濺開來,灼得人生疼。我每次上他的課都像是去見一個永不厭倦的情人,課前忐忑,課後興奮,這種非正常狀態往往要持續好幾天,搞得我一個學化學的好友太好奇還專門來蹭過一節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他打開了我,雖然我現在仍然迷昧不堪,但在那些片刻,經由他得以一窺思想之美。嗯,他就是我的貓薄荷。後來我當老師了,如果有學生不喜歡上課,我就會有一種深深的羞慚和虧欠感,心裡會不停道歉:對不起,沒有讓你遇到真正的好老師!最後,借用狄金森的一句詩來表達吳老師之於我的意義,『假如我沒有見過太陽,我也許會忍受黑暗』」。(朱亞錚)

「喜歡吳師講課時的那種存在狀態,一邊思索一邊講,每一句都像是新鮮出爐的麵包。還特別喜歡他的手勢,一張極瘦的臉居然有一雙極美極柔的手,隨話語的旋律而舞。」(某學生)

…… ……

上述學友的款款追憶令我憶起某次晚飯後,我與邱曉林師、王逸群弟去探望在華西住院的吳師;三人在病床邊稍等了一會兒後,吳師治療完畢,下床,一手扶床頭,一手弄氧氣管,開始調息,談思想。夏日,六人間的病房悶熱嘈雜,但吳師卻渾然不覺,從「社會意義論」到「現代藝術」,滔滔不絕……兩個小時一晃而過,但見吳師氣色一新,病態全消,臉上散出一股捨我其誰的思想之光,整個情景讓我想起一書名——《哲學的慰籍》(或《哲學的治療》)。

又:這部思想的歷險之書卻險些因我電腦硬碟的突然崩壞而消失,幸好此前,邱曉林師曾向我索要電子版。

……

參與「課堂研討」的文字整理工作的尚有鄒波、馬秋穗、劉大濤和柳改玲等同門,在此一併致謝!

2017年10月24日校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剃刀三人幫 的精彩文章:

TAG:剃刀三人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