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人怕蜂,他養蜂!看中國玩蜂人的神奇經歷!

別人怕蜂,他養蜂!看中國玩蜂人的神奇經歷!

身為騰衝人,相信你一定聽說過或親眼目睹過身穿防化服的專業養蜂人,他們嫻熟的掏蜂技巧和過人的膽量定會讓你佩服不已。可是你不一定知道在騰衝民間還有許許多多高人存在,他們「玩蜂」的手法有過之而無不及。

「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柴人。」我從小就會跟隨寨子里的一位老大爺上山瞄蜂,後來又在高黎貢山下有幸遇到一位身懷絕技的老同事,現在,家中二叔更是遠近聞名的瞄蜂能手。奈何我領悟能力不夠,到現在也只學會一點皮毛,對於他們的本領到是很樂意與人分享。

騰衝南北因山形不一致,蜂子的種類和瞄蜂的方法自然有所區別。在騰北,山中盛產大土蜂、白腳蜂、黃蜂、栗柴蜂、麥子蜂,當地人也有愛好養蜂的,但較南片少之又少。記得幾年前,謝恩國老師我倆經常跟隨身懷絕技的老同事在放學後到山裡找蜂,每天都收穫滿滿。通常,在那裡找蜂只需要挑一個合適的地點,靜待蜂子過路,傍晚時分,歸家的蜂成群結隊往窩裡飛去,一拿一個準。

老同事姓濮,我們喊他濮老,五十多歲的人,找蜂的本領就已經讓大家佩服得五體投地,拿蜂之法更令人徹底嘆服。我們找到蜂巢之後,發現有的蜂把巢建在懸崖邊高高的大松樹上,恩國我倆心頭一涼,濮老卻說:「你們去找工具,我來拿。」我們也勸他作罷,他說:「這種情況他經歷多了,完全是小菜一碟。」於是,我倆迅速去找來工具,待天黑後,只見濮老縱身一躍,身輕如燕,三兩下就溜到樹頭,須臾功夫即將蜂巢吊至樹下,人則尾隨而下,等待我們的又是一頓美餐。這樣的情景我們體驗了很多次,兩年後,濮老退休了,我們也曾嘗試去找蜂,結果只尋得一些麥子蜂。

騰南地界,野生蜂的種類同樣很多,主要有黃腰子、白腳蜂、夜食蜂等,因大土蜂很少,所以人們熱衷於尋找黃腰蜂、白腳蜂、夜食蜂。愛好找蜂的人比較多,方法就顯得新穎而奇特。就拿蒲川來說,蜂王剛一出世,當地人就會把它關到家裡餵養起來,剩下為數不多的蜂王在山中安了家。此時,你別以為它們就安全了,一段時間後,當人們發現小蜂子開始覓食,瞄蜂人便開始新一輪的尋找。

為了能真正體驗瞄蜂的樂趣,一天早飯後,我跟著二叔整理好裝備,風風火火的往山中進發。在感受一番山中美景後,我們開始尋找漿堂,所謂漿堂通常就是麻栗樹或栗樹分泌的汁液,各種蜂兒就停留在上面打漿。好不容易,終於尋到一顆漿樹,上面落著一隻黃腰蜂,開心之餘,迅速行動起來,製作好引食桿,再在桿頂上面夾上棉花或軟紙,並塗上蜂蜜水。大部分蜂兒聞到氣味後,就會飛將過來吸食密汁,它其實並不知道這一飛將會暴露家的行蹤。

待蜂子吸食完成後,它就開始往巢的方向飛。看著蜂兒一趟趟來回,我們就能確定大致方向,二叔便開始執行下一套方案――帶白,這可是技術活,在它腰間拴上白色的比較輕的東西,可以是雞毛,也可以是塑料袋碎片。拴好後,替它送行了很長的一段路程,必須是它剛才所經過的路線,然後隨手把它放飛,看它飛向哪裡,人就往哪裡追。在茂密的山林里,追起來其實很幸苦,有時甚至於跌跌滾滾的樣子,一不小心就被樹枝掛傷。另有一種情況,幾個人分開攔截,實在追不到了就只有等下一趟,如此反覆,越來越接近它的巢穴。

來到蜂巢附近,卻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的。這裡需要做個說明,大多數蜂一開始築巢都是建在土洞里的,像白腳蜂一類發展到一定程度才重新飛到樹上成立「新家」,因而需要靜靜的聽,耐心地找它所要鑽的土洞,蜂子是很有靈性的小動物,一旦聞到氣味或是看到旁邊有人,斷是不肯回巢的。人只有退立一旁守望,過一久自然能夠發現它的行蹤,我跟二叔就是這樣在一天之內尋找到了兩窩黃腰蜂。

找到蜂巢之後,下一項任務便是接蜂子。一般情況下要等到天黑才可以把它們接回家去,而對於二叔這樣技藝高超的人來說,白天接蜂完全不在話下。只見二叔拿出裝備:一雙筷子,一把刀子,一個瓶子,外加一個方便袋,徒手就開始抓捕蜂子。歸家的蜂子來一隻生擒一隻,逮到就往瓶子里裝,一直到外面的蜂逮盡為止,然後開始捉洞里的,一隻,兩隻……尤其要儘快找到最大的那一隻,那便是「一家之主」――蜂王。就這樣一隻不漏的「抓捕歸案」,再取出蜂巢,小心翼翼的用方便袋裝好,至此,一天的瞄蜂體驗宣告結束,我跟二叔帶上戰利品,凱旋而歸。

10

孔子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我覺著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樂水者智,樂山者仁。大凡熱愛山水之人,熟悉山中的一草一木,懂得盡享大自然的饋贈。在騰衝民間,「玩蜂」的高手大有人在,有此愛好者可以親自去體驗,但值得提醒諸君的是「玩蜂」也潛在很多危險,因而一定要倍加小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衝微社區 的精彩文章:

TAG:騰衝微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