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田家炳代表了一代港人,傳奇一生足以拍成一部電影

田家炳代表了一代港人,傳奇一生足以拍成一部電影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先生安詳逝世,享年99歲。

田家炳奇蹟般的經商經歷和虔誠的慈善者,足以拍成一部的電影。

事實卻是,在百度視頻里搜索「田家炳」三個字的時候,滿屏都是「田家炳中學」、「田家炳小學」......關於田家炳本人的視頻寥寥無幾。

01在全國地圖上搜索「田家炳」三個字,我的眼眶濕潤了

粵西和粵北的朋友說,從小到大,從路到橋,都是田家炳的名字,從幼兒園到中學、大學,校園裡不是看到邵逸夫的樓,就是田家炳的樓。

評論里,全國各地的人不約而同地留言到:「我也是田中畢業的,我們這裡也有田家炳學校。」

曾幾何時,我也忘了,田家炳是一個人名,而不是一個地名、也不是一棟建築的簡稱。

然而,在全國範圍內的地圖上搜索「田家炳」三個字,出來的地名無窮無盡,梅州市的地名最多,有134個,興許是因為田家炳的故鄉在梅州;第二多的是山東濟寧市,有107個,其次還有南京市、上海市、重慶市......從田家炳中學、教學樓、體育館,到田家炳醫院,還有田家炳路。

沒有「人民中路」、「解放北路」這樣的跨時代意義,也沒有「中山大道」背後的精神引領。田家炳名字的背後,是個龐大的人群對他由衷的感激。

田家炳把名字刻在自己捐助的實體上的原因,並非是想追名逐利,而是想以此提醒自己,要把教育事業做好,他說,如果做得不好,把「田家炳」三個字寫上去,是在醜化自己的家族,「田家炳」也會變成一個恥辱。

02創業之路是一部英雄史,也是一部心酸史

田家炳,1919年生於廣東梅州的一個書香世家,不到16歲喪父,當時正在念初二的他不得已輟學養家。

從18歲開始下海經商,不到兩年的時間,田家炳就成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應商。

但是好景不長,由於國內全面爆發日本侵華戰爭,汕頭的港口無法再出口貨物,田家炳的供應源被切斷,生意被迫結束。

那時,是田家炳第一次深刻地意識到什麼叫民族感,第一次意識到有國才有家。

印尼是田家炳下海的第二站,他在一個叫萬隆的地方經營羊雜貨和土特產,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在幾年內就積攢了一筆非常可觀的資產,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那簡直是一筆天文數字。

不過,那是一個戰爭動蕩的年代,日軍沒過多久就佔領了印尼,田家炳經商的地區被劃為軍事區,當時,日軍要求華僑在一個月內必須撤出,而且不準帶走任何財產。

苦心經營的財富再一次面臨打水漂的風險,田家炳把那些財富埋藏起來之後,兩手空空地離開了萬隆。

等日軍撤離,已經是幾年之後的事了,田家炳想回去拿回屬於自己的財產,但是曾經藏匿血汗錢的地方,早已建起了大片的房屋。

一個原本已經有了大筆財富的人,還是變成了一個身無分文的人。

隨後,田家炳去到印尼首都雅加達的一家五金廠工作,那是田家炳的族人開設的工廠,也是田家炳第一次給別人打工。

田家炳把打工的公司看成自己的企業,不怕辛勞,也不計較薪酬多少,只是全力去做,看似是人生的低谷期,但他把這份工作當做是一個新的機會。

他的努力被老闆田國章看在了眼裡,這份工作也成了田家炳從商業轉入實業的起點。那時,田家炳相信,自己做什麼都能成,即使是去賣報紙,或許開小商店,自己也能生存。

日本戰敗後,曾經的戰區普遍物資短缺,田家炳毅然借錢創辦了「超倫樹膠廠」,第二年又創建了「南洋樹膠廠」,成為印尼樹膠行業的領軍人物,那時,他才30歲。

在印尼的經商幾年之後,華人和印尼本地人存在的貧富差距愈發擴大,田家炳似乎覺察到了印尼隱隱的的「排華風潮」,加上自己的9個孩子無法在印尼獲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於是,田家炳做了一個在當時令人費解的決定——舉家去香港。

1959年,田家炳放棄了在印尼蒸蒸日上的事業,不惜虧損,到陌生的香港創業,再次從頭開始。

初來乍到的田家炳一家顯然並不習慣香港的生活,生活上,田家炳夫婦和9個孩子屈居在80平的屋子裡;事業上,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想要發展實業的話,很難找到地方建廠。

這時,田家炳又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他在屯門買下了一片海灘沼澤地進行填海建廠,準備生產塑料薄膜和人造革。

在此之前,私人填海是港人聞所未聞的事情。

而且,當時的香港以勞動力密集的輕工業發展為主,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塑膠化工業還史無前例,田家炳成了香港第一個在這個領域「吃螃蟹」的人。

幾年之後,田家炳成為了大名鼎鼎的「香港人造革大王」,還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躋身億萬富翁的行列。

03從田家炳的身上,我看到了國民教育的希望

田家炳是香港著名的實業家,那種實幹精神放在教育慈善上,也讓無數人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從1982年創建「田家炳基金」開始,田家炳便開始在中國兩岸三地做慈善,其中90%的資金用於資助教育。

大多數報道稱,田家炳捐助的校舍已經超過了200所,但我也相信,這個數據尚不準確,或許連田家炳先生自己都不知道,一生到底捐建了多少學校。

不過,田家炳想做的,絕非是捐幾棟教學樓而已,他要做的是教育興國。

為了保證田家炳學校的師資力量,他定期舉辦「全國田家炳中學校長論壇」,把全國「田家炳系」學校的校長聚攏起來,互相分享經驗;

他資助了師範院校舉辦德育發展的研究,推行「田家炳基金會學校德育發展及研究計劃」等等。

從教育到德育,田家炳基本設計並資助了「一條龍」式的教育發展。

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研究院,他的捐助是全方位的,缺基礎教育的地方,他就捐建田家炳小學、田家炳初中;在大學裡,更多的是田家炳教學樓、田家炳體育館、田家炳藝術樓......

在西藏,田家炳沒有捐學校,而是在「田家炳系」的學校設立專門的西藏班,把西藏地區的孩子送到內地接受更先進的教育。

尤其記得2006年,耄耋之年的田家炳親自到廣東參加第三屆「全國田家炳中學校長論壇」,雖然已是白髮蒼蒼,但仍然精神矍鑠。

當時88歲的田家炳對著全場的「田家炳系」的校長說:「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是我畢生的希望。中學教育是興學育才的基礎,而校長是全校的掌舵者,實在有望諸位努力。」說完,他向台下的校長們深深鞠了一躬。

04田家炳不僅低調,還有那一代港人共有的魅力

眾人懷念田家炳,好似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又有如親人離世般的悲痛。

田家炳捐出了超過80%的資產做慈善,據統計,早在10年前,田家炳的捐款就已經超過了10億港元。

有人算過,著名影星周潤發「裸捐」的數額預計也在10億港元左右。

香港首富李嘉誠創辦的汕頭大學後,每年畢業季都會親自到汕大參加畢業典禮,在網路上備受關注。

相比來說,同樣是香港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的獲得者,田家炳的行事顯得更為低調。

在田家炳的兒女們眼裡,父親是一個非常值得敬仰的人,父親田家炳要求他們把公司每年盈利的10%捐出來做慈善,子女們也都沒有異議。

田家炳的大兒子說,他一生都以父親為傲,他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並非是害怕失敗或者虧損,而是不想讓父親失望。

田家炳從60年代起就在香港的慈善機構擔任要職,致力於福利建設。

「留財於子孫不如積徳於後代。」為了實現自己的捐款承諾,田家炳寧願低價賣掉一家人住了37年的豪宅,一個人搬去公寓居住。

他把慈善當作了第二事業,幾乎傾注了後半生的心血,他說:「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無私奉獻;能把自己的財富資助公益事業,廣大民眾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獲得無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我們不妨將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恆久而輝煌的事業。」

* 後他回復「田家炳」發現觀影渠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片世界 的精彩文章:

冰島,紀錄片的寵兒

TAG:D片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