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不停被哈佛歧視的亞裔,為何仍然「迷信」哈佛

不停被哈佛歧視的亞裔,為何仍然「迷信」哈佛

一個代表亞裔美國學生的組織分析了超過16萬名學生的檔案,於6月在對哈佛大學的訴訟中提交了分析報告。根據這份報告,在「積極人格」、親善力、勇敢、善良和「廣受尊敬」等性格特質上,哈佛一直對亞裔申請人打出低於其他族裔申請人的評分。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在近日深陷「種族歧視」的公關危機。早在2014年, 一個叫做「大學生公平入學」(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的組織控告哈佛在錄取學生的過程中歧視亞裔,亞裔學生要表現比其他族裔學生出色很多才能被錄取。

和中國高考「一考定終身」不同,包括哈佛在內的美國私立名校,會通過學校成績、標準化考試成績SA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申請文書、課外活動、體育或藝術特長、高中老師或輔導員推薦信、面試官推薦信等多種因素考慮入學申請。而負責審申請資料的名校招生辦(Admission Office),常被媒體戲稱為「精英世界的看門人」。

長久以來,學生和家長懷疑這些「掌門人」對亞裔要求異常苛刻。例如在美國大學申請論壇College Confidential上,經常會看到網友回復「要是你不是華裔,肯定能進哈佛大學」。一個印度裔美國人Vijay Chokal-Ingam更是寫了本書《Almost Black》,講他如何靠自己黝黑的膚色,在醫學院申請書上假扮非裔,以非常低的考試成績進了醫學院。

不僅如此,也有很多學者進行相關的實證研究。在2009年,兩位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就從數據里發現,在滿分1600的SAT考試中,亞裔居然要比白人考高140分、比非裔考高450分,才能保證錄取率一樣。

一直以來哈佛否認其錄取過程歧視亞裔。校方的說辭是,哈佛招生辦不止考慮成績,還考慮申請人的素質、課外活動、體育特長等綜合條件。這個說法的潛台詞是,亞裔考試成績好,但是在課外活動和特長等方向發展不均,綜合條件更差。由於哈佛大學從未公開過申請資料,外人也就無法得知事實是否像哈佛所說,亞裔由於考試成績以外的因素不夠好,才導致錄取率更低。

亞裔該不該迷信哈佛?

其實,沒有上藤校一點也不妨礙工作和生活。有哈佛夢的亞裔家長們多是仍然用應試思維來規劃孩子的未來,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拿到高分通過考試,拿到頂尖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孩子就是成功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還記得當時風靡整個家長圈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嗎?從國內直接考上世界最高學術殿堂哈佛大學的劉亦婷,普遍被人們看成是家庭早期素質教育的成功典型。

「哈佛」這個詞,是伴隨著我們這一代留學生的魔咒。2000年8月,《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橫空出世,創下200萬冊的銷售奇蹟,「哈佛女孩」劉亦婷,成了每個人的「別人家的小孩」。那時候,很少有人知道去美國讀大學需要取得哪些考試成績,需要通過何種渠道申請。大部分人,只能看到自己所能理解的部分。

在《哈佛女孩劉亦婷》中,曾刊登過劉亦婷高中日記的某個片段,在寫給哈佛的個人陳述中,劉亦婷表示自己很關心中國的窮人,希望學成歸國後可以盡自己最大努力改變他們的生活。然而,劉亦婷從哈佛畢業後去了哪裡?

劉亦婷嫁了本科同學Scott Sambur。她第一份工作在波士頓諮詢,後來去了百事,再後來在一家對沖基金工作。然後申請哈佛商學院被拒後就自己開了一家公司,睿識資本,英文是vision capital,又沒開下去。現在跟人合夥又開了一家start-up,叫慧恩資本。

劉亦婷對美國人宣傳自己愛國,要幫助窮人,拿到哈佛錄取。留在美國之後再為中國有錢人服務。反觀她這三十多年的人生就是宣傳為窮人服務,賺有錢人的錢。或許這就是她選擇的人生,我們並不能過分評價。

哈佛凌晨4點半的毒雞湯

前段時間走紅網路的爆款文章《哈佛凌晨四點半》相信大家都看過,文章里說「凌晨4點多的哈佛大學圖書館裡,燈火通明,座無虛席……」

最後以所謂哈佛圖書館20條訓言收尾,其中有幾條是這樣的:

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學習時的苦痛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雖然這碗西洋雞湯味道好像很鮮美,但真實的情形是否如此呢?事實上,很多在哈佛念書的中國留學生早就指出了其中的謬誤。

首先,這張廣為流傳的圖片上的圖書館,根本就不在哈佛。留學生們經過認真調研後發現,哈佛幾乎所有的圖書館都在零點前閉館,只有一個叫做Lamont的圖書館24小時開放。

中國留學生們還認真詢問過身邊的哈佛同學,很多人都承認,自己不會在圖書館苦讀到後半夜,也沒看到或聽說身邊很多同學這麼做,更不認為這有必要。

所以,在中國受到萬眾膜拜的「哈佛凌晨四點半」的情景,根本就不存在。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接受痛苦和不斷忍耐的過程,惟一支撐自己努力下去的,就是堅信付出的所有努力,最終必有回報。也就是所謂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而且接受知識只有一種方式受到推崇,那就是埋頭在圖書館裡面,拚命把浩如煙海的知識裝入自己的腦中。

他們並不了解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只能想像連中國孩子念書都念得那麼辛苦了,那麼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生,應該更努力,念書更刻苦吧。中國孩子們每天念書念到晚上一兩點,那麼哈佛學生想當然就應該念到凌晨四五點。

家長別把自己的哈佛夢強加給孩子

其實,名校並不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在風雲莫測的社會,尤其是商界,並不因為你是名校畢業的,就會給你更多的機會。成功的原因往往很複雜,承受失敗的能力、自信心、豐富的商戰經驗、吃苦耐勞的精神等等,這些和哪個學校畢業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不過,更多的學生和家長仍然迷信名牌高校。這的確令人感到困惑和遺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1Media 的精彩文章:

省省心吧,其實「貿易戰」打不打與你沒啥關係
日本踢出世界盃史上最醜陋10分鐘,晉級16強,但值得我們學習!

TAG:1M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