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荷塘月色》:遊記寫作技法大全

《荷塘月色》:遊記寫作技法大全

文章就是這麼奇怪:識字,不一定會讀;會讀,不一定能懂;能懂,不一定會寫。

語文教學也是這麼奇怪:會講,不一定會寫;會寫,不一定會教。

但其實,讀寫就是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一點就通。

要想會讀,又想會寫,為什麼不看這個欄目呢?

這裡有大師的經典,有專家的解讀,請跟我們來!

一種文體,也許,一篇文章就足夠了。

《荷塘月色》:

遊記寫作技法大全

張國鍾

這是一篇構思巧妙、想像豐富、感受奇特的遊記。

我們整天強調多讀多寫,強調海量閱讀、大量寫作,以為作文是可以無師自通的;卻很少有人告訴你,初學寫作者,一定要懂得學習和借鑒那些經典作家的經驗,特別注重學習選入課本的那些經典作家的經典文章——它們大都是一些思想性、藝術性均堪稱典範的文本。

比如,今天要給大家分析的這篇《荷塘月色》,我把它看作散文特別是遊記散文的基本技法大全,一篇學會,再寫這樣的文章就不再發愁了。當然,有些方法,對於記敘文也一樣適用,我在講解的時候,會一併提到。

第一條,給你的文章定個調兒。

真正的好文章,就像一支曲子,要有個基本旋律、情感基調,或悠揚舒緩,或明麗歡快,或熱烈奔放,或憂鬱低沉。真正優秀的作家,真正優秀的作品,是一定要有這個的,就像一個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個性一樣——雖然每個作家的不同作品也會有不同的情感基調。

文章有調兒,才是真正的好文章。可惜很多人不懂!

比如,《荷塘月色》的第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一句話,就把整篇文章的調子給定了。後面無論怎麼樣的陶醉與喜悅,整篇文章都始終無法擺脫這樣的心緒,正如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里所說,「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第二條,學會調遣詞語。

詞語,是文章的磚瓦,質量的好壞、有沒有特點,直接影響文章建築的質量和生命力。一個優秀的作家,總是特別重視詞語的錘鍊,一個字、一個詞,其實都是有情有義有生命的,當然還有音響效果。

這篇文章,在副詞和疊詞的使用上,十分有特點。

副詞的功效在於擅長表達情感。比如:

第一段裡面的「頗」「忽然」「總該」「另」;

第二段裡面的「也」「更加」「卻」;

第三段裡面的「只」「好像」「都」「一定」「且」;

最後一段的「若」「也」「只」「到底」「猛」「不覺」等。

其他段落里也有,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如果我們把這些詞找出來,放在一起讀,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是就很容易被發現了?副詞的妙處,正在於此。看來,副詞不「副」,有大作用呢。

疊詞的使用,是本文的一個突出特點。朱自清在疊詞使用上,絕對算是一個高手,他的好多散文名篇都具有這個特點,例如《匆匆》《春》《綠》《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文章。

當然,還有這一篇。除了文章第三段和倒數二、三、四這幾段,疊詞幾乎涵蓋了全篇。

第一段里的「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

第二段里的「蓊蓊鬱郁」「陰森森」「淡淡」;

第四段里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粒粒」「縷縷」「密密」「脈脈」;

第五段里的「靜靜」「薄薄」「淡淡」「峭楞楞」「彎彎」;

第六段里的「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

最後一段的「輕輕」。

副詞和疊詞的組合使用,很好地營造了音響效果,使得本文極富樂感,情感的節奏變化也就隨之顯現出來。

還有形容詞。至於形容詞的使用,是使描寫對象更準確、更形象、更生動。除了前面我們提到的那些疊詞形容詞,還有大量的非疊詞形容詞,諸如「曲折」「幽僻蒼茫」「裊娜」「羞澀」「渺茫」之類。這個我就不再細講了。

第三條,學點比喻、擬人之類的修辭。

這在文章的四、五、六三段裡面體現得尤為突出。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峭楞楞如鬼一般」「 乍看像一團煙霧」「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 是渴睡人的眼」,等等,這些都是單個的比喻。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是群喻,也叫「博喻」。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兩句是一種特殊的比喻,是用人的不同感官的感覺(嗅覺與聽覺、視覺與聽覺)來打比方,這叫通感。

「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的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楊柳的丰姿」「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這些都是擬人。

比喻和擬人,其作用就是使描寫對象不僅生動形象,而且還能傳神。

第四條,學點寫作小技巧。

以前,很多教師在講四、五、六三段時,也是像我上面所講的一樣,主要講比喻、擬人等修辭技巧,但是這樣講,就實在太可惜了。

其實,第四段,主要運用的寫作技巧是「整體事物分開寫」

很多初學寫作者,因為不懂這個方法,就像是「老虎啃天——無處下牙」。但是,一旦明白了「整體事物分開寫」這個辦法,寫起來就容易多了。

撇開修辭不管,我們來看一下第四段都寫了些什麼:荷葉、荷花、荷香、荷波(風吹過時荷葉的波痕)、葉子底下的流水。

其實,這個辦法,每個作家都會用。比如魯迅,他描寫百草園的那一段就很經典:「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這就把百草園的整體輪廓寫出來了,而且先是「靜物描寫」,後是「動物描寫」,條理清晰。然後,魯迅先生又把「泥牆根一帶」做了進一步分解描寫,不過這個順序顛倒了一下:先寫「動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後寫「靜物」——何首烏藤、木蓮藤、覆盆子。應該說,「泥牆根一帶」也是一個整體。兩次分解描寫之後,百草園的模樣就寫出來了。

整體事物分開寫,在具體運用中,寫人、寫事、寫物都可以。比如寫人物外貌,可以把身體和著裝分開寫,寫身體可以把各個部位分開寫,比如寫頭部,可以寫毛髮、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而毛髮可以細分為頭髮、眉毛、睫毛、鬍鬚、汗毛等等;而每一種毛髮又可以分長短、粗細、疏密、顏色、軟硬等。

而寫事件,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

第五段則是教給我們「抽象事物具象寫」

第五段寫的是荷塘的月色,而月色是抽象的。作者對月色直接描寫就是一句——「月光如流水一般」,接下來就是通過寫月光籠罩下的景物來間接描寫了:葉子和花、青霧、樹影。這些東西一寫,月光不就寫出來了嗎?

同樣道理,我們寫冷、熱,寫喜慶,寫悲傷,寫恐懼,寫寂靜,寫喧嘩,不都是可以通過寫這種氛圍籠罩下的具體事物、人物來表現嗎?

第六段,則是教給我們「核心事物邊緣寫」

這一段是寫荷塘周圍景物的:樹、路燈、蟬聲與蛙聲。

如果我們要寫一個人物,把他的外貌、事迹都寫了,可不可以繼續寫他的書房?可不可以寫他的朋友或者親人、老師呢?這些東西,可不可以間接表現主人公的特點呢?或者,如果我們要寫一座建築,可不可以寫它周圍的環境呢?答案是肯定的。

而文章後面的幾段,又教給我們什麼技巧呢?他為什麼要寫《採蓮賦》和《西洲曲》呢?

聯想啊。如果我們覺得文章內容還不夠充實,那就要用聯想(還有回憶)的辦法了。這樣一寫,文章就「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了,內容也就充實了,也顯得靈動、不局限於眼前事物了。

第五條,就是要學學文章的組織結構法兒了。

首尾呼應是必須的。從第一段「帶上門出去」,到最後的「推門進去」,呼應得多麼嚴謹。

當然,以遊蹤和情感一明一暗兩條線索來組織,使文章顯得渾然一體。這一點也很值得我們學習。

第六條,就是要高度重視題目。

「題」的本意是「額頭」,「目」是「眼睛」,「題目」是體現一個人精神風貌的地方。一個好題目的標準,既要突出文章的寫作核心事物,也要形象生動。

荷塘月色,既是本文的寫作核心對象,又能令人產生如夢似幻的美感,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讀與寫本來就是一體化的東西,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更像是一正一反的兩個過程:閱讀是拆卸,扯得大卸八塊;寫作是建造,建得渾然一體。但是,不會拆,就不會建;不會建,自然拆起來也就不得門道。

多讀一些像《荷塘月色》這樣的經典文章,多拆卸幾次、組裝幾次,寫作的能力肯定會有大提升的。

經典重溫

荷塘月色

朱自清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 ,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些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的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 ,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的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益鳥]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採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賽作文 的精彩文章:

TAG:賽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