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一首詩道通天地,淡定從容,不愧為一代大儒
面對蒼茫大地,我們思考短暫的人生,什麼是英雄豪傑?仰望寥廓蒼穹,我們正視無盡的磨難,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有些問題看似哲學命題,其實生活有度,人生才能添壽。淡然處之,也許禍可變福;處置不當,徒增煩惱憂傷。
人生如畫,歲月如歌,跨越時空,古人也是雷同。歐陽修感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李煜深有體會,「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有人說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可是黃庭堅不同意,「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蘇軾更懂得,「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下面看看宋代大儒程顥如何思考?
秋日 宋代:程顥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譯文:
閑散的日子裡,沒有什麼事情不從容自如,一覺醒來東窗早已被朝日映紅。靜觀萬物都顯得很安逸,對四季風光的興緻也與別人相同。
道理與天地間有形無形的事物相通,思想滲透在風雲變幻之中。富貴而不驕奢淫逸,貧賤而能自得其樂,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傑。
程顥和程頤是親兄弟,是儒學二次復興的骨幹人物。程顥自幼聰穎,學習刻苦,中了進士後在地方上做過縣令,兩袖清風,雷厲風行,深受當地百姓愛戴。他還在任上積極推行儒家禮教,實行惠民政策。不過程顥太遵循道學傳統,宋神宗本想提拔重用他,卻嫌他有些迂腐,程顥後來也厭倦仕途,便回鄉以讀書授學為主,過起了隱居生活。
這首詩表現的是程顥提倡的理學思想,他講求格物致知,認為道是靜觀,靜觀就是去欲,四時佳興就是去欲之後獲得的快感。當道通天地,才能夠有這種感覺,所以富貴不淫,身處貧賤也能感覺到快樂。儒家觀念認為,到了靜觀的境界,能夠平靜地看待世間一切,便是真正的英雄,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超越。
程顥還告訴我們,沉思宇宙的奧妙時,有形的天地還不足以窮盡道的神奇,還要思考無形的道的力量。道是萬物的起源,卻不隨著萬物興衰而增減,為伊消得人憔悴,卻又以追求它成為一種快樂。當思緒隨著風起雲湧,幻化為各種奇思妙想,便無所不能,極盡逍遙。
老子認為凡是自然、無為、柔弱等觀念,都是道所表現的基本特性和精神,所以他提倡無為而不為。孔子主張貧而樂,孟子宣稱富貴不能淫,程顥則進一步發揚光大。他認為富貴時要不流連忘返、迷失本性,貧賤時也需不改其樂、恬淡自如。詩人超越個人的得失,走出現實的困境,從更高的層次提升了人生的價值。
莫泊桑曾說:「人生活在希望之中,舊的希望實現了,或者泯滅了,新的希望的烈焰隨之燃燒起來。」這似乎與詩人所說的「思入風雲變態中」有異曲同工之妙,人生有各種煩惱,悲情與傷感,無奈與苦悶,能分享和傳遞的東西實在不多。
所以詩人還在其另一首詩《春日偶成》中寫道,「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這首詩讓我們懂得,不要一直把自己埋在令人窒息的各種事理之中,要勇於接納雲淡風輕的美好生活,既要學會忘世脫俗,也要願意如醉如痴。


※明代才子這首閨怨詞情意纏綿,堪比白居易的長相思
※辛棄疾一首浪淘沙懷古傷今,一生只佩服三五個英雄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