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激發創新活力 科技界為「三評」改革打call

激發創新活力 科技界為「三評」改革打call

7月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就如何優化科研項目評審管理、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完善科研機構評估制度提出了具體改革舉措,並就如何加強監督評估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及加強組織實施、確保政策措施落地見效提出了明確要求。

《意見》強調,聚焦「三評」(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入手,找准突破口,更加註重質量、貢獻、績效,樹立正確評價導向,增強針對性,突出實招硬招,提高改革的含金量和實效性。同時,針對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等不同學科門類特點,建立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程序規範。推行同行評價,引入國際評價,進一步提高科技評價活動的公開性和開放性,保證評價工作的獨立性和公正性,確保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三評」改革引熱議

「三評」改革意見出台後,旋即引發科技界廣泛關注。

「國家要強盛、民族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從科技管理的角度,採用什麼樣的評價標準去激發科研人員的內生動力,至關重要。」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

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韓鳳芹

「我國還有很多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亟待突破。此次『三評』改革,從時機和內容上,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科技體制改革方面的政策調整。」

——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

副研究員肖尤丹

「《意見》將對科研項目評審管理機制、科技人才評價方式、科研機構評估制度、監督評估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等領域的改革起到指導性作用,能夠為這些領域的全面深入改革,統一方向、集合資源,推動科研工作向更細分、更規範、更透明的制度化保障邁進。」

—— 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

主任嚴長春

「簡單來說就是國家財政怎麼投錢,如何對項目進行評價等。」在肖尤丹看來,「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和評估監督」四位一體,牽一髮而動全身,是對於當前我國整體的科技體制導向、科技界的文化和價值觀所作的一次根本性調整。

「儘管此前曾有一些地方針對『三評』開展過一些試點示範,但就國家層面而言,如此整體性、集成性、目標如此清晰的政策比較少見。『三評改革』旨在使我國科技資源配置方式更符合戰略定位、經濟發展需求,科技成果的產出環境更加民主、方式更靈活。」肖尤丹說。

發揮評價「指揮棒」作用

評價是指揮棒。在嚴長春看來,目前我國「三評」機制中主要存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手段趨同、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等問題。而科技發展帶來的專業細分、學科交叉的情況越來越廣泛,評價手段相對滯後的矛盾也愈發凸顯。

「此前,項目評審有很多程序,表格很多,審批很多。例如,雖然目前已有ARP網上辦公平台,完全可以實現電子化,然而檔案卻還是需要紙質存檔。」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科技處副主任任紅軒

韓鳳芹認為,傳統的固化評價方法容易禁錮科研動力,異化科研行為,突出表現為科研行為以項目為中心,有項目就有科研,而有項目就可以作為人才榮譽性稱號的評價標準。「這既不利於青年科研人員的科研發展,也容易誘使科研人員過於追求經濟利益、榮譽地位,從而忽略了科研本身。」

基於此,《意見》提出,堅持尊重規律、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分類評價、堅持客觀公正等基本原則,把目標定位於「十三五」期間,在優化「三評」工作布局、減少「三評」項目數量、改進評價機制、提高質量效率等方面實現更大突破,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突出質量貢獻績效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科技資源配置更加高效,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潛能活力競相迸發,科技創新和供給能力大幅提升,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對於如何實現更好地自主創新,肖尤丹認為,此次「三評」改革意見的出台,是我國在根據國際形勢進行戰略調整及經濟結構轉型之際,對「三跑並存」的科技形勢作出的重新審視,觸碰到科技體制最本質最核心的部分。同時,也向廣大科技工作者釋放出強烈信號:要改變現存科技體制中的結構性甚至是價值觀上的浮躁情緒。「《意見》的出台旨在呼喚科學精神的回歸,為新時期科技人員的創新工作吃下『定心丸』。」

分類評價、同行評議

讓項目評審更接地氣

在科研項目評審管理方面,《意見》從完善項目指南編製和發布機制、保證項目評審公開公平公正、完善評審專家選取使用,提高項目評審質量和效率,嚴格項目成果評價驗收、加強國家科技計劃績效評估、落實國家科技獎勵改革方案等七大方面作了詳細規定。《意見》指出,不同類別國家科技計劃應根據實際情況,在項目申報和評審中,綜合考慮負責人和團隊實際能力以及項目要求,不把發表論文、獲得專利、榮譽性頭銜、承擔項目、獲獎等情況作為限制性條件。

「同行專家更清楚該成果所在領域的實際情況,可以更專業地判斷項目在行業內的水平及價值。」嚴長春介紹,同行評價是國際通行的科技評價方法,即「同行評同行,內行評內行」。「此次特別提出了分類評價,明確在基礎前沿研究領域以同行評價為主。這必將對提升科研的原創性產生積極意義。同時,也要看到目前存在的『專家通吃』和『老好人』現象。」在韓鳳芹看來,為提升同行評價的效果,可以進一步加大「小同行評議」,以及更多地引入國際同行評議。

《意見》指出,根據項目類型特點,合理確定評審專家遴選條件和專家組組成原則,原則上應主要選取活躍在科研一線、真懂此行此項的專家參與評審,充分考慮其專業水平和知識結構。與產業應用結合緊密的項目,還應選取活躍在生產一線的專家參與評審。初評環節實施「小同行評議」,在部分前沿與基礎科學等領域逐步按適當比例引入國際同行評議。

「科研一線的專家對學術價值和技術價值更有發言權,而生產一線的專家對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更清楚,這對不同類型的成果,可以更好地客觀評價其技術先進性和產業化成熟度,為成果轉移轉化的市場化交易提供更全面的參照。」嚴長春說。

韓鳳芹認為,在完善評審專家選取上,《意見》強調採用「科研一線+生產一線」的專家評審成果,表明科技評價的重點更加轉向科技成果轉化。「未來,隨著市場化程度的進一步深化,科技成果的市場化、產業化將成為重要評價指標,而評審方式也將更加簡單易行,從評審制轉向市場檢驗會更為科學。」

學術「摘帽」

讓人才活力充分釋放

「獎勵人才的政策方向是對的,但是『帽子』太多。」這是近年來科技界與學術界討論較多的話題。「帽子」是指各類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不可否認,在某些急需引入人才的特定歷史時期,這些計劃發揮了積極作用,迄今多數仍是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帽子」太多的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

基於此,《意見》明確,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並從統籌科技人才計劃、科學設立人才評價指標、樹立正確的人才評價使用導向、強化用人單位人才評價主體地位、加大對優秀人才和團隊的穩定支持力度等五大方面做出詳細規定。

在人才評價過程中,《意見》指出,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

同時,堅持正確價值導向,不把人才榮譽性稱號作為承擔各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獲得國家科技獎勵、職稱評定、崗位聘用、薪酬待遇確定的限制性條件。注重發揮同行評議機制在人才評價過程中的作用。強化用人單位人才評價主體地位。

「摘掉學術『帽子』的背後是國家對科技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意見》提出的人才評價方式可以使國家科技資源配置方式發揮更好的效果。」肖尤丹認為,採取分類評價的方式進行,體現出我國人才評價標準更加趨向多元化、更加符合行業研究領域的需求,以及更加尊重用人單位的需求。

「『三評』改革意義重大。隨著各地的貫徹實施,一些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政策會陸續出台,將會在5~10年發揮顯著作用。」在肖尤丹看來,這並不是說改革前後的評價機制存在好壞之分,而是機制導向發生了變化。原來實行的評審方式是我國在科技跟隨、跟蹤和學習模仿時期採取的方式,對於提升我國科技水平發揮過積極作用。而『三評』的改革則突出了新時代發展的時代特徵。」

資料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編輯:項逸妮 校對:章曉建 代梓熙施洋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新浙江 的精彩文章: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除了那些核心技術,我們還缺什麼?

TAG:創新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