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把一些人叫做不三不四?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把一些人叫做不三不四?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原標題:為什麼把一些人叫做不三不四?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不三不四」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易經思想,易經的每個卦都分6個爻,俗稱6爻卦,意為事物發展的6個階段,第三爻與第四爻處在6爻的中間位置,在易經中象徵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則說明一個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務正業之意。


但「不三不四」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施耐庵的《水滸全傳》第七回中:「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洒家。」後來在清·吳敬梓《儒林外史》中的第三回也出現過:「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


那後來「三」跟「四」怎麼就被賦予了一定程度上的貶義?比如什麼「顛三倒四」、「挑三揀四」、「朝三暮四」、「低三下四」等等。


可事實上並非如此,據史料記載,古人認為天為一,地為二,天地相加就成三。「三」不僅作為一個數的概念,還作為事物整體的象徵。


所以稱宇宙中有三材: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三皇:伏羲、神農、黃帝;文人中也有三曹、三蘇;古歌曲詠唱有「三疊」;生肖屬相更有「三合」的說法等。

而「四」呢,在古代多含有周全、稱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意。例如古有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詩」:齊詩轅固、魯詩申公、韓詩韓嬰、毛詩毛公。


此外,戰國有「四君」: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傳說中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禪、楊玉環。文人有「四事」:琴、棋、書、畫;書法也有四寶等等。


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三」和「四」其實是寄託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與追求,而並不是今天我們所了解到的「不倫不類」、「不像樣子」。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那些行為不端的人和舉止自然就被稱為「不三不四」了。


但也有另一種說法,本來按中國人的習慣,人們多是喜歡好事成雙,喜歡整五全十。但我們知道「三」是一個奇數,不齊整、不規矩、不飽和,因此傳統上人們習慣把「三」用來指一些不好的事。


古典君說過永遠不要低估人民群眾「三人成虎」的力量。這不,久而久之,有「三」的成語就變得貶義越來越多,褒義越來越少。,如三長兩短、三妻四妾、丟三落四等等。

《道德經》中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講到三就不往下說了,後面自然就是無窮大。《曹劌論戰》中也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四呢?沒有了。民間也有一種說法叫「在一在二不在三」,即事不過三,意思指對於犯錯誤的人,可以原諒一次、兩次,但第三次就是界限的底線了。而且我們說「再三」強調,不說「再四」強調,可見,「三」已經到頭了。所以不三不四即指不像樣子,就被引申為不正派的意思。

就兩個數字和漢字的組合竟然包含如此多的章法,不得不說漢語的魅力實在令人折服。但更感嘆於古代文化中的「三」與「四」集中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的結晶。是故「三」與「四」的用法既寄託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與追求,還可以把行為不端,舉止不當的人形容為「不三不四」。這一正一反差別之大,猶如雲泥之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歷史 的精彩文章:

「四個偉大」的提法是怎樣出爐的?
【今日歷史】6月27日大事記,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