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者:陸委會改名折射蔡當局兩岸新動向

學者:陸委會改名折射蔡當局兩岸新動向

陸委會是台當局統籌處理兩岸事務的專責行政機關,蔡英文上台後加緊推動組織改造。2017年5月,台立法機構初審通過「大陸委員會組織法草案」,併入部分「蒙藏委員會」業務;一年後,草案三讀通過。7月2日,台「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正式改名為大陸委員會,從任務編組專責機關改為「法定機關機構」,位階有所上升並作出組織機構微調。此一舉動或顯示蔡英文欲強化其兩岸政策主導權。未來,蔡當局會通過陸委會推行什麼樣的兩岸政策,陸委會是否會被賦予新的功能和角色,值得重點觀察。

陸委會「穩中有變」,體現兩岸事務重要性上升

陸委會更名調整的實質目的和政治內涵仍需實踐檢驗。目前來看,其基本定位和功能沒有實質變化。

一方面,儘管「獨派」長期推動裁撤陸委會,民進黨也有民代提案要求改為「中國事務委員會」,但前陸委會主委張小月也曾表明,處理兩岸事務是依據「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若改成「中國事務委員會」則不符合規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對兩岸的界定是「一國兩區」,蔡當局沒有將陸委會改為「中國事務委員會」,是釋放仍「維持現狀」的信號,避免被認為是公開訴求「一邊一國」、挑釁大陸,從而承擔激化兩岸緊張局勢責任。

另一方面,儘管陸委會仍是掛在台當局行政機構的下屬機構,但更名拿掉「行政院」3個字後,陸委會與行政機構下屬各部門平級,其位階和獨立性有一定提升,體現出兩岸事務在蔡當局視野中,重要性有所上升。不過,這一動作究竟是技術和實務考量居多,還是刻意要釋放某種「維持現狀」、「保持善意」、「重視兩岸」的信號,還需從蔡當局和陸委會後續動作中持續觀察。從蔡近期頻繁發表兩岸政策言論,民進黨多次操作「統獨」議題來看,兩岸對抗烈度上升的政治現實給蔡帶來相當大的壓力,無論是著眼於緩和局勢,還是要激化兩岸矛盾以為選舉固盤,蔡都有做出兩岸政策調整的動力。

蔡英文強化兩岸政策的自主性與排他性

輿論普遍認為,陸委會改名表明蔡英文不想讓行政部門負責人賴清德插手兩岸事務的政治意圖。

根據島內慣例,兩岸與對外事務屬於台當局領導人職權,從蔡辦發號施令,由陸委會扮演執行角色。但賴近一年來,頻頻在兩岸議題上刻意與蔡「不同調」,與蔡爭奪兩岸話語權。例如,去年9月,當蔡「力抗中國壓力」姿態讓兩岸僵局難解時,賴率先喊出「親中愛台」,展現圖謀「大位」的兩岸觀,引發多名綠營縣市長仿效;就任行政部門負責人後,賴多次在正式場合以行政首長身份表明其個人「務實台獨工作者」立場,不但挑戰蔡「維持現狀」路線,更獨佔向「獨派」邀寵之功,反而將「台當局喊台獨」的責任轉嫁給蔡。日前,在蔡和民進黨中央頻頻放出強硬話語,有意借「統獨牌」、「兩岸牌」攪亂選情時,近日低調未參與輔選的賴又忽然在公開活動中向大陸「遞出橄欖枝」,兩稱「歡迎陸客來台」,刻意用「緩和」姿態與蔡的示強相區隔。在這樣的背景下,此次「修法」和改名,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蔡強化兩岸政策的自主性與排他性,避免被他人搶走兩岸「風頭」,穩固自己在黨內和島內的權威。

陸委會或在實務中進一步綠化、擴權

陸委會的綠化並不只體現在新聞發言人背景板顏色「由藍變綠」上。

一是走「溫和綠」人事路線。表面上看,新一屆陸委會高層都是熟悉大陸事務、在兩岸有一定交往的學者出身,但本質上都是清一色的「綠頭殼」。主委陳明通是扁時期陸委會主委回鍋,其前任內積極秉承陳水扁「一邊一國」和「兩國論」旨意,還曾與蔡英文共事並配合默契,而當時陸委會在兩岸關係上也並無建樹。陳出馬最大意義是能夠領會、貫徹蔡英文政策意圖,並用陳往來兩岸的背景製造「兩岸溝通」幻覺,同時安撫綠營。續任的政務副主委邱垂正是「新系」著力培養的兩岸事務學者型人才,扁時期曾在陸委會工作8年,長於兩岸經貿關係研究,被認為是黨內「資深兩岸交流派」。而另一位新任政務副主委、原新竹「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陳明祺是「堅定的獨派」、新任海基會董事長姚人多的同事,與姚一樣,也承認「台獨建國」已失去主流市場,主張民進黨以社會學視野關注大陸社會、社區發展,拉近與大陸「公民社會」的距離,用「台灣經驗」加速大陸「民主化」。蔡的「海陸布局」選用這兩名親信,背後顯然有頗為複雜甚至矛盾的考量。

二是執行民進黨綠色意志。此次就任時,陳明通在報告中不提「九二共識」。近期,陸委會遵循蔡英文意圖,對大陸示強言行不斷。對島內,將成立專門小組跟蹤研判大陸「惠台新政」,並要求台商赴陸「謹慎評估」;稱台灣鳳梨滯銷無關兩岸政治;還稱尊重「禁掛五星紅旗公投」提案人的「民權」等。此外,針對大陸記者葉青林被拒入台,陸委會稱「不歡迎散播不實言論、造成兩岸誤解衝突的個別陸媒記者」。可見,陸委會服務兩岸交流事務的功能已實質喪失,反而成為了兩岸交流的綠色障礙。

三是擴張兩岸事務權力。蔡當局上任以來,以新北、南投、花蓮等縣市為代表的泛藍執政地區,包括柯文哲執政的台北市,在兩岸政治僵局下,成為兩岸城市交流、民間交往、社會對話和維持民生經濟關係的主力軍。對大陸「不得其門而入」的民進黨對此既艷羨、又恐懼,不甘心拱手讓出島內的兩岸事務主導權,曾不斷試圖找茬、抹黑,但苦於沒有明確的法源和職能來進行有效監控和限制。而新的「大陸委員會組織法」賦予陸委會「統籌協調或處理」兩岸事務許可權,從而讓陸委會未來有權對縣市政府從事兩岸交流喊「卡」。因此,大陸應繼續觀察,看在實踐中,蔡當局會強化陸委會的哪方面功能,警惕其將陸委會變成限縮、管控兩岸交流,增強與大陸進行意識形態和政治對抗的機構。(劉匡宇,作者系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原標題:學者:陸委會改名折射蔡當局兩岸新動向

原鏈接:http://www.taiwan.cn/plzhx/zhjzhl/zhjlw/201807/t20180710_12033678.ht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觀兩岸 的精彩文章:

台媒:一味說風涼話指責農民的「主委」該下台!
台灣宏達電連續虧損 宣布裁員1500人

TAG:微觀兩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