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歐巴,麻煩把你們的臭腳放下來

歐巴,麻煩把你們的臭腳放下來

01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我和洪波去了趟常州。

周六一早趕到常州,下午開會、晚上討論,忙到兩點多才睡;

周日,上午在戶外跑,一路烈日炎炎,揮汗如雨;中午趕回格桑花辦公室,和棒子匆匆吃了快餐,直奔常州北站,趕上了G9402。

G9402是上海虹橋開往安徽金寨的一趟高鐵。

二等座車廂里,空調溫度適宜,涼快又沒有太冷;

車廂內沒有異味。我們的行程是下午兩點到四點,完美地錯過了可能襲來速食麵芳香的時段;

座位的布罩看上去比較乾淨,沒有污漬;

車廂交接處的開水是沸騰著、滾燙的。對於出門帶保溫杯、喝不到茶會整天情緒低落的中老年婦女來說,溫吞水是感覺生活不幸的一個直接事件,而滾燙的開水則是幸福直通車。

我的心裡浮起一絲竊喜:「這麼幸運?!也許能夠打個盹?」

事實表明,我確實是過於樂觀了一點。

觀複名貓杜拉拉。圖片來自「觀復貓」。

02

列車啟動。

我把保溫杯的蓋子擰好,把座椅靠背稍微往後放了一點,正說要找個相對舒服的姿勢靠一會兒,寂靜的車廂里,突然傳來一片清脆的「咔咔咔」。

咔。

咔。

咔咔。

咔咔咔咔。

......

清脆。密集。堅決。錯落著,持續不斷。

我和洪波同時站了起來,向前打望。

半個車廂空蕩蕩的。坐在我們前排的一對,正頭抵著頭嗑瓜子。

咔。

咔。

咔咔。

咔咔咔咔。

......

圖片來自網路。並不是我看到的那一幕

咔。

咔。

咔咔。

咔咔咔咔。

......

圖片來自網路

圖片來自網路。示意那個脆勁兒

我跟洪波對視了一眼。

洪波做出一個不理解的表情。

洪:怎麼會?!

我:想不到。

洪:怎麼辦?

我:我們換個位子,坐遠點?

洪:前邊還有三站。坐了別人的位子多麻煩呀。

我:我覺得嗑瓜子比吃速食麵要好。這個聲音,我也許能忍。

洪:我不能忍!

我:如果一位出家人坐在我們這裡,是會去制止閑著沒事嗑瓜子的,還是會自己靜心修行?

洪:出家人是出家人。不行,這個聲音聽了太抓狂了。

我:我體會了一下,雖然這個咔咔咔讓人並不愉快,不過,可能我不戴耳機,也能忍得了。

洪:哎呀,如果高鐵上遇到用手機、IPAD打遊戲、刷劇聲音開得很大又不戴耳機的,我一般會發聲:「注意一下,吵到別人了!」可是,嗑瓜子這種......

我:如果大孩子呱噪吵鬧、年輕人打遊戲不消聲,我也會提醒。但是如果鄰座吃速食麵、嗑瓜子,我可能會站起來,出去走一走。還是不喜歡跟人直接衝突吧。

...... ......

03

記不清我們又聊了些什麼。

反正是打不成盹了,我們乾脆就聊了兩個小時。

也不知道前邊的年輕人是自己嗑好了,還是我們兩位老阿姨的音量並不小,不知道什麼時候,咔咔咔的聲音停了。

其實,嗑瓜子是中國人打發閑得無聊的時間的常見動作吧。

以前,慢悠悠的綠皮火車上,嗑瓜子簡直是標準動作。

在西南,在陝北,在青藏高原,在內蒙古大草原,在大興安嶺......炒葵花籽這種東西,都是用布口袋一裝一大袋的。

圍爐夜話,天亮掃地,滿地瓜子殼:看,聊得多盡興。

大家那麼喜歡嗑瓜子,以至於「修復瓜子牙」成了牙醫診所的常見業務:

圖片來自網路。上:瓜子牙,下:修復後

在家,實在閑的時候,我是自己也會嗑瓜子的;

在朋友家,喝著茶閑聊天,我也願意嗑瓜子;

在慢吞吞、晃悠悠、八下里漏風的綠皮火車上,我也接受自己嗑瓜子這件事。

可是,在自己家車上呢?

在電影院呢?

在飛機上呢?

在高鐵上呢?

這些密閉空間里,嗑瓜子的正當性似乎消失了。

如果自覺的話,就會不嗑吧。

雖然嗑了也不違法。

04

列車停靠南京站。

呼啦啦很多人下車,呼啦啦很多人上車。

車廂漸漸滿了。

我們倆繼續聊青藏高原小學生的校本課、環保課的事兒。

高鐵管家提示:「合肥站要到了,注意下車。」

列車開進了合肥南站。

我們兩人開始掏出車票、拖起背包、整理其他行李。

洪波突然用胳膊肘捅了我一下。

我順著她的眼光向右前方看過去,媽呀,腿!

我倆都拿起手機各拍了一張。

這張是靠過道的洪波拍的

這張是靠窗的我拍的

列車停下了。

匆匆站起來往車門走。

我忍不住回身一步探頭瞅了一眼:

這是一家三口,兩口子穿短褲、女兒穿中褲。三個人都脫了鞋子,靠過道坐的爸爸,這樣把腳蹺到前排座椅背上;媽媽在中間位子上盤腿坐;靠窗蹺上天的那雙小腳丫,是女兒的。

高鐵的二等座其實空間比較狹窄。

看照片上,後排男人的膝蓋已經要頂到前排座椅了。

這個爸爸的長腿這麼蹬著,只怕也不能真的用力。他用力的話,前邊的人背部就會承力、受不了。

那個小女孩,如果再長大,還這麼蹺腳的話,就伸到前排人的頭頂上去了。

三雙腳有沒有異味?

不知道。

我下車了啊。

照片發在朋友圈,一片罵聲:

「素質太差了!」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鄙視!」

「奇葩!」

「不文明!」

「有樣學樣。」

「現在的社會,缺德缺素質的怎麼這麼多啊。」

「沒教養這事吧,主要靠家傳!」

「上行下效。這對夫妻給孩子做了很糟糕的示範!」

如果有人抱怨高鐵車廂里嗑瓜子的噪音擾民,可能會有人批評抱怨者:「這是公共交通工具,公共空間,不是你家私人飛機,不要那麼敏感、那麼嬌氣。人家又沒亂丟垃圾。」

但對於在密閉空間脫鞋並蹺腳這件事,似乎大眾的觀點一致:「缺德!素質差!」

一家人一起出行,身心舒暢,其樂融融,亦步亦趨,步調一致,詠而歸,說起來是一件美事;一家人呆在一起,又快活又放鬆,個個像一灘爛泥。如果是在家裡,似乎也沒什麼大問題。

可是,為什麼在公開場合放鬆到像一癱爛泥,就顯得這麼難看,顯得這麼沒教養呢?

05

我曾經看過兩本《法國媽媽育兒經》,都是在法國育兒的美國媽媽寫的,都是對比美式育兒和法式育兒。

其中,兩位媽媽都寫到:

美國的父母往往並不要求自己4歲的小孩走進別人家時向主人說」你好「,主人也不需要把他看作一個完整的人。因為「他還是個孩子」。

既然一個孩子不打招呼就可以進入別人的家,那麼,他就不用講禮貌、禮節,不必端坐在餐桌前,不必好好吃飯,可以在人家的沙發上跳來跳去,可以一邊吃一邊玩,可以挑食,可以大喊大叫,可以鑽在桌子低下咬人家的腳,可以任意打斷正在聊天的大人。

而法國的父母則要求4歲的孩子必須在合適的場合說:「請」、「謝謝」、「你好」和「再見」,依照禮節問候他人。

「問候是將別人視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必須表現」。

法國政府分發的手冊說在學前班,孩子們應該領會「謙恭和禮貌」,其中包括「每天早晚都要和老師問候,回答問題,感謝給予自己幫助的人,不打斷別人的講話。」

讓孩子問候說「你好」並不僅僅是為了尊重對方,它同時也是在幫助孩子們認識到別人也有感覺和需求。

「這避免了自私行為,」一位法國媽媽說,「如果孩子忽視別人,不說你好和再見,那麼,他們只會生活在自己的泡沫世界裡。父母已經為他們奉獻了自己,他們什麼時候才能明白除了接受,還有給予呢?」

說「請」和「謝謝」是將孩子置於一個下級的、接受者的角色,不是大人為他們做了什麼事情,就是孩子向大人要求了什麼事情。

但是「你好」和「再見」則將孩子和大人,至少在那一刻,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它加強了「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權利」這樣一個印象。

法國父母明白:

我們所在的社會有著許多規則,如果你不遵守它,就被社會排斥。這樣做(孩子沒家教,不禮貌)很愚蠢,因為如此一來,(你的孩子)就很少有機會去融入社會,去認識其他的人。最好要讓孩子知道這個規則。

可能很多中國媽媽的育兒法,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向美國媽媽靠攏,更多強調自由、自我和個性,較少強調邊界、規則和義務。

發展自我肯定是對的,但前提是也必須知道:「自我」是人類、是社會、是時代、是人群的一部分,而與人共存就需要遵守規則。

自我中心,目中無人,在公開場合放鬆到像一癱爛泥,在大眾眼裡,就是沒教養。老子是宇宙中心。老子高興。老子怎麼舒服怎麼來。

至於別人。

別人是什麼?

不能把別人放在心上,自然就不能推己及人。

那位朋友說的對:「沒教養這事吧,主要靠家傳!」

這話,換個說法也成立:「有教養這事吧,首先靠家傳。」

所以,那天匆匆下車時,其實應該給那位爸爸遞張紙條的:「歐巴,麻煩把你們的臭腳放下來~給孩子做個好的示範吧,別等將來讓人說她沒教養。」

下次出門,口袋裡隨時紙筆備著。

就這麼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方渙渙 的精彩文章:

TAG:方渙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