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銀行業協會:優化對公信貸結構,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中國銀行業協會:優化對公信貸結構,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中國銀行業協會11日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在嚴監管背景下,銀行業金融機構逐步回歸本源,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公司貸款業務穩步增長。

其中,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速逐步回升,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提升,貸款結構進一步優化。

具體來看,截至2017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對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發放境內貸款81.02萬億元,同比增長8.79%,增速較2016年上升0.5個百分點,佔總貸款的比重為66.31%,仍是銀行業金融機構資金的主要投向。

從反映企業信貸需求狀況的重要指標——企業中長期貸款來看,截至2017年末,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中長期貸款餘額45.9萬億元,同比增長15.9%,增速比2016年末高4.8個百分點,佔全部對公貸款的比重為56.65%。

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正在主動調整業務經營模式,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小微、「三農」等國家戰略及普惠金融領域的支持,貸款結構進一步優化。

截至2017年末,基礎設施行業貸款同比增長15.7%,21家主要銀行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同比增長10.1%,其中,五家大型商業銀行發揮了排頭兵作用。

此外,銀行業金融機構正在主動矯正過往模式下的部分金融資源配置扭曲,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壓縮對過剩產能等領域的信貸投放。據統計,中國農業銀行已對鋼鐵、煤炭等13個高風險和產能過剩行業實施限額管理,2017年全年共壓降1814億元。

「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有針對性的金融支持,隨著嚴監管政策深入推進,表內信貸業務仍將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的重點和方向。」銀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說,接下來,對公信貸業務可從信貸結構、客戶管理、模式創新、產品創新、風險防控五方面入手,進一步做精做細做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其中,重點要優化對公信貸結構、提升資金使用效率,2018年,「回歸本源、專註主業」仍是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標準。一是要緊跟國家戰略,繼續加大對國家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二是要布局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助力產業升級,可聚焦中高端消費、現代服務、科技信息、先進位造、綠色環保等;三是對接精準脫貧,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向貧困地區進一步延伸服務網路,支持深度貧困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發展,重視培育「造血」功能;四是布局綠色金融,可藉助發行綠色債權、設立綠色發展基金、豐富綠色信貸產品等方式,提升綠色金融綜合化服務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指出,目前銀行對於對公客戶的開發深度仍有不足,對企業需求的挖掘和理解不夠深入。建議銀行科學制定項目、客戶准入退出標準,針對某一個企業,要將服務觸角延伸至供應鏈上下游等生態圈,開展分群管理。

此外,為順應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金融業態輕型化發展的趨勢,部分商業銀行可根據自身業務特徵和經營模式,以「輕型銀行」為轉型方向。具體來看,一是將部分企業信貸業務轉向交易銀行、投資銀行等領域,實現信貸業務、投行業務一體化,把握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中的兼并重組機遇和資本市場業務機會;二是精細化發展金融科技,逐步完成對信貸業務的信息技術化改造,實現符合條件的部分企業信貸業務平台化運作,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經濟日報 記者:郭子源 責編:武亞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日報 的精彩文章:

棹影斡波 鼓聲劈浪
中經觀點:「頭騰大戰」呼喚重拳治亂

TAG: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