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同是離別詩,且看李白的不同寫法

同是離別詩,且看李白的不同寫法

今天,我們先來說說李白的贈別詩。

NO.1《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想必這首詩大家都耳熟能詳吧。這首詩大意是:李白乘船將要遠行,忽然聽見岸上人們行走的腳步聲,有人邊走邊唱前來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厚。

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後兩句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像豐富奇特。

No.2《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這是李白在宣城與李雲相遇並同登謝朓樓時創作的一首送別詩。這首詩的大意是:昨天的日子漸漸離我遠去,已經不可能挽留;今天的日子擾亂了我的心,充滿了無限煩憂。長風吹過了幾萬里送來秋雁,對此可以開懷暢飲酣醉高樓。校書您的文章頗具建安風骨,又有我的詩如謝朓秀朗清發。我們都是心懷逸興壯思飛動,想登上九天去摘取一輪明月。拔刀斷水水卻更加洶湧奔流,舉杯消愁愁情上卻更加憂愁。人生在世上不能夠稱心如意,不如明天披頭散髮駕舟漂流。

此詩共九十二字,並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灌注了慷慨豪邁的情懷,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執著追求。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並不陰鬱低沉。全詩語言明朗樸素,音調激越高昂,如歌如訴,強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漲落,一波三折,如奔騰的江河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騰挪跌宕、跳躍發展的藝術結構完美結合,韻味深長,斷續無跡,達到了豪放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明人評此詩「如天馬行空,神龍出海」。

詩中抒發年華虛度、壯志難酬的苦悶,盛讚漢代文章、建安風骨及謝眺詩歌的豪情逸興,最後流露出消極出世的情緒。詩的開頭顯得很突兀,因為李白當時很苦悶,所以一見到可以傾訴衷腸的族叔李雲(李華),就把滿腹牢騷宣洩出來。李白於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時間不長便棄官而去,過著飄蕩四方的遊盪生活。十年來的人間辛酸,作客他鄉的抑鬱和感傷,積聚在心頭,今天終於可以一吐為快了。最後兩句是詩人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詞。李白長期處於不稱意的苦悶之中,不得不尋求另一種超脫,即「散發弄扁舟」。

NO.3《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

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

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

且盡手中杯。

李白由於被「賜金還山」,離開了長安,到梁宋遊歷,其時杜甫也因料理祖母喪事奔走於鄭州、梁園之間。深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游江東,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臨行時李白寫了這首送別詩。這首詞的大意是:離痛飲後大醉而別還有幾日,我們登臨遍附近的山池樓台。什麼時候在石門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們在那裡暢飲開懷?漾漾的秋波搖蕩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遠山徂徠。我們就如飛蓬一樣各自飄遠,且來個淋漓痛快飲盡手中杯!

詩中的「重有金樽開」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敘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李杜同嗜酒,同愛遊山玩水。他們是在秋高氣爽、風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別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這裡形容詞「明」用如動詞,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不說徂徠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和王安石的詩句「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所採用的擬人化手法相似,這就把山色寫活,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明」字是這句詩的「詩眼」,寫得傳神而生動。在這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在難捨難分,依依惜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好友離別,彷彿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語言不易表達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那麼,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一個醉別吧!感情是多麼豪邁而爽朗。結句乾脆有力,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這首送別詩以「醉別」開始,乾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詩中的山水形象,雋美秀麗,明媚動人,自然美與人情美——真摯的友情,互相襯托;純潔無邪、胸懷坦蕩的友誼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凈的徂徠山色交相輝映,景中寓情,情隨景現,給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這首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詩情畫意,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NO.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當時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縣尉,李白在揚州聽到好友被貶後寫下了這首詩。這是首詩的大意是: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聽說你路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託給明月,希望能隨著風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

詩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徵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楊花即柳絮。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凄切動人。龍標在這裡指王昌齡,以官名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五溪為湘黔交界處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這一帶還被看作荒僻邊遠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齡要去的貶所。讀了這兩句詩,我們不難想像出:寄游在外的詩人,時當南國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紛紛飄墜的柳絮,耳邊是一聲聲杜鵑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夠撩人愁思的了,何況又傳來了好友遠謫的不幸消息?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實際卻包含著比較豐富的內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寫了時令,也寫了氣氛,既點明題目,又為下二句抒情張本。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蘊藏著豐富內容的,值得細細玩味。詩人為什麼滿懷愁思呢?不妨說,這裡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王昌齡貶官前為江寧丞,去龍標是由江寧溯江而上的;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自然無法與老友當面話別,只好把一片深情託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

借用明月以抒發旅思鄉愁懷舊念遠的感情的詩人很多,例如:鮑照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湯惠休《怨詩行》:「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南朝樂府《子夜四時歌》中也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們和李白這兩句詩相比,李詩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前代詩人還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後聯想到異地的親友或進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這裡不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都大美語文閱讀寫作 的精彩文章:

TAG:成都大美語文閱讀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