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姓,在我國歷史上建立的幾個較有影響力的政權

張姓,在我國歷史上建立的幾個較有影響力的政權

張姓,是我國的人口第三大姓,僅次於李姓與王姓。人們通常會認為張姓人口雖眾,卻沒有張氏稱帝的。誠然,傳統上的大一統朝代的確沒有張氏稱帝的。但是,張姓卻是我國過去為數不多的,在自稱「姓氏」時,不需要「免貴」的姓氏(另一個為孔姓,儒家孔夫子的姓氏;還有半個是當朝的國姓,因改朝換代頻繁,故算半個)。張姓不需要「免貴」,因傳說中玉皇大帝也姓張的緣故,這應該是受道教祖師張天師的影響,後世也就附會玉皇大帝也姓張的說法。而在世俗的歷史中,張姓也曾建立了幾個影響力較深的政權。

1、漢末三國時代的漢中張魯、南陽張綉。張魯與張綉雖算不上是漢末三國時代的最為翹楚的諸侯。但是,漢中與南陽卻曾是漢高祖劉邦與光武帝劉秀的發祥地。劉邦曾被項羽封為漢王,即都於南鄭(漢中地區),這也是後來劉備為何要自封為漢中王的原因。而南陽是劉秀的家鄉,助劉秀成就帝業的「雲台二十八將」中,有很多位也都是來自於南陽地區。

張魯之祖父張陵創立五斗米道,其祖死後,其父張衡繼行其道,以及張魯之身,繼而通過其母與益州牧劉焉的曖昧關係而得到信任。謀取了漢中之地,劉焉死後,劉璋暗弱,不能討,故而張魯割據漢中近三十年,後投降了曹操,被封閬中侯,食邑萬戶。

張綉乃董卓部將張濟之侄,張濟死後而領其軍,割據於南陽。曹軍壓境,降於曹操,又因曹操強納其嬸娘而偷襲曹營,曹軍大敗,而使得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及猛將典韋都死於其事。後又聽從賈詡的建議復降於曹操,因其功而官至破羌將軍,被封為宣威侯。

2、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張氏。涼州大姓漢人張軌,據傳乃漢初張耳之17世孫,於301年被封為涼州刺史,313年被封西平公。西晉末年,中原板蕩,張氏便割據了涼州地區。320年,其子張茂改元永元,涼州便徹底成為獨立政權。 345年,張茂之侄張駿稱涼王,都姑臧(今甘肅武威),以所在地涼州為國號「涼」,史稱「前涼」。前涼極盛之時,統治範圍包括甘肅、寧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376年被前秦苻堅所滅。立國凡七十六年(301年—376年)

3、元末張士誠。張士誠,泰州興化白駒場人。於1353年率鹽丁起兵,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地。1354年,稱誠王,國號周,年號天佑,率軍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江南之地。1356年,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其勢力最盛時曾南到今浙江紹興,北到今山東濟寧,西到安徽北部,東至大海。而且佔據了當時中國的最富裕地區,是元末最富有的割據勢力。卻因目光短淺、貪圖享樂而坐失良機,最終於1367年被朱元璋所滅。

4、明末張獻忠。張獻忠,陝西省定邊縣人。張獻忠於1630年趁陝北饑荒而聚眾起義,1640年率部進擊四川。於1644年在成都建立了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國號大西。然而好景不長,1646年,清兵南下,張獻忠率部迎敵,被射殺於西充鳳凰山。張獻忠與李自成可謂是純賊也,都是降而復叛里的奸狡之徒,荼毒大明至深,以至華夏元氣大傷,而使滿清坐收漁人之利。其臨終前稍有悔悟,囑咐其四位養子率大西軍余部匡扶大明,但由於孫可望的狼子野心,縱使李定國等公忠體國也無力回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諸侯爭霸的巔峰對決,為何楚成王不全力以赴?
《天龍八部》中的那最可憐之人,卻也成了最可恥之人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