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可思議的敦刻爾克撤退,德國為什麼不追?

不可思議的敦刻爾克撤退,德國為什麼不追?

周四專欄|德國史文/楊清筠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現在提到敦刻爾克這個地方,大家很可能會想到去年上映的那部電影。對於盟國、甚至整個世界來說,敦刻爾克都是轉折性的一步,如果沒有這場奇蹟般成功的大撤退,歷史也許會向著另外的方向改寫。

-音頻版-

可對於納粹德國來說,敦刻爾克卻是一場巨大的遺憾,也是希特勒在戰爭初期勢如破竹的勝利中,莫名其妙的一步「縱虎歸山」行為。關於敦刻爾克,有無數人從不同的角度給出過分析,筠蛋今天就站在德國的角度,講一講這裡發生的故事。

1940年,德軍將領古德里安(中)在第19裝甲師的一輛指揮車上

德國在西線戰場上有如神助,一路幾乎暢通無阻地將荷蘭、比利時和法國打得一敗塗地,盟軍的防線像紙糊的一般一碰即潰,讓德軍的坦克部隊一直攆到了法國東北部的一個三角地帶,前有追兵,後有汪洋,盟軍隊伍真的是到了插翅難逃的地步。

在《孫子兵法》中,這樣的境地叫做「絕境」或者「死地」,意思就是只要把敵人逼到這個份上你就贏定了;可是,兵法中還有一種說法叫「置之死地而後生」,意思是哪怕你被敵人逼到這個份上了,你也不是沒有鹹魚翻身的機會。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反正道理兵法是給你講清楚了,那麼敦刻爾克這個「死地」盟軍究竟有沒有辦法破得了呢?將這種境地定義為「死地」的,是中國古代的兵法,中國古代對海洋的認識是相對薄弱的,無垠的大海基本上是相當於一片被未知支配的恐懼,然而現在面對海洋的並不是古代中國人,而是發源於海洋、成長於海洋、支配著海洋的西歐人,他們也將捲土重來的機會大大寄託于海洋,自德軍打開比利時防線時起,丘吉爾就很有預見性地開始準備一場大規模的撤離運動,他們要在德軍步步緊逼之下越過中間的海峽逃往英國。雖然不管現在還是當時這種行為讓相關國家的形象看起來都欠缺偉岸,但是事實是壓根顧不了那麼多了,德國人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抵抗就是以卵擊石,與其追求一瞬間有骨氣地死在德國人槍口下,倒不如暫時慫一把,說不定還有機會讓德國人有骨氣地死在自己槍下。

1940年法蘭西之戰中,德軍在戰場上使用反坦克炮。他們身後是兩輛被摧毀的法軍雷諾FT-17坦克

就是在這種「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信念的支配下,盟軍開始了緊張而狼狽的大撤退,這個過程是極其艱難而悲壯的,如果有看過敦刻爾克電影的讀者盆友一定會深有感觸,集中在敦刻爾克的是不到一千艘船隻組成的「艦隊」,說是艦隊實在牽強了一些,因為這些船隻魚龍混雜,有巡洋艦,有驅逐艦,還有英國海濱城市的民眾志願駕駛的各種小帆船甚至漁船,它們穿梭在德軍鬼魅一般的陰影之下,哪怕多搶走一顆螺絲都是賺到。

人們的心情是恐慌而且絕望的,從敦刻爾克撤離的可能性是那麼渺茫,不說這個小港口非常容易受到持續攻擊、德軍一旦發起進攻基本上抵擋不了多久,單說哪怕僥倖逃掉,他們甚至都不知道渡過海峽以後要怎麼辦,最大的成績就是起碼還活著。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這樣的情景在今天盟軍的電影鏡頭下是相當悲壯而感人的,但是在納粹軍隊的眼睛裡卻大概只是異常怯懦而可笑的,堂堂英法聯軍,帶著富得流油的荷蘭比利時在德國人的炮火下節節敗退,在法國最後一小片遮羞布一樣的土地上擠上七零八落的小帆船倉促逃跑,惶惶如喪家之犬,再回憶一番一戰過後凡爾賽恨不得將德國剝皮抽骨的醜惡吃相,德國人能解氣到遍體通泰了吧,他們已經將對手圍攻在最後二十英里之內,只待最後發動總攻,相當於伸手一把扯下英法最後一塊遮羞布,德國完全的勝利,盟軍的奇恥大辱。

除非出現不可思議的奇蹟,比如希特勒突然聖母白蓮花發作大發慈悲,德軍就站在原地不動放他們一馬——是不可能的吧?

可是歷史就是這麼不可思議,圍困敵人的德軍突然接到命令,要他們停止前進。這條緊急命令由希特勒堅持發出,儘管前線的軍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但是他們別無選擇地服從了命令,這就造就了在世界史、戰爭史、軍事史上至今眾說紛紜、爭論不休的一個謎團,在敦刻爾克,德國究竟為什麼莫名其妙停止了前進,放棄了幾乎唾手可得的大勝利呢。既然說了是個謎團,那就肯定有很多猜測、分析的版本,就連當時參與這個命令決定的德國軍隊將領,在事後的說辭也是前後不一、互相矛盾,至於真相我們很難判斷,大概只有希特勒一個人知道。所以,筠蛋接下來的講述僅僅是參考史學界其中一種說法觀點,如果有讀者盆友不認同或者有其他見解的也可以一起討論~

1940 年6 月,在「敦刻爾克大撤退」行動中, 英軍乘船撤回英國本土。圖為一名受傷的英國士兵在戰友的幫助下上岸

當時,德國的坦克部隊正在距離敦刻爾克只有二十英里的運河地區待命,附近地形比較複雜,縱橫交錯著運河、溝渠等水域,坦克部隊推進是比較困難的,所以,5月24日德國A集團軍群總司令倫德施泰特就向希特勒提出暫時停止前進、等待步兵支援的建議(事後倫德施泰特不承認,他把責任全推到希特勒身上,但是當時他跟希特勒是有充足交流的),同時,空軍總司令戈林在此時也提出了要求空軍來解決裝甲部隊前進困難地區的善後問題,當然,戈林在此時提出空軍出馬不僅僅是出於為陸軍分憂,而更多是想將最後勝利的最大功勛攬到自己懷裡,他還不失時機地提醒希特勒,如果陸軍在戰爭中風頭太足的話,元首的威望很有可能被陸軍將領給搶去不少。

綜上所述,希特勒採納了暫停前進的建議,並決定讓空軍和步兵去決戰,他寶貝的裝甲部隊則在不適合的地形環境中蓄積力量原地休息。這個計劃遭到了總參謀長哈爾德的強烈反對,哈爾德認為已經離完全勝利就差最後一擊的裝甲部隊這個時候停下來簡直是愚蠢的,坦克「像癱瘓了一樣」完全停止,居然還要等空軍來善後,這顯然是戈林的陰謀,可是元首還給了他一段關於政治問題的解釋,那就是在當地不宜開戰,那裡是弗蘭德人(有日耳曼血統)居住的地方,在這裡決戰會嚴重損害納粹的形象,元首也不是完全不顧及形象的,在必要的時候還是得要一點臉。再有一點,希特勒一直想要避免同英國發生撕破臉戰爭,他希望德國此番能保證在歐洲大陸的絕對地位且獲得英國承認,敦刻爾克的止步可以作為一種避免讓盟軍輸得太難看的「誠意」讓英國感到而後考慮同德國媾和。這些想法明顯是德國軍方難以顧及的,打勝仗是一方面,政治遊戲同樣重要,更何況,希特勒應該是理所應當認為,決戰勝利已經勝券在握了。

1940年6月,英軍士兵從敦刻爾克撤回本土後,搭乘火車抵達倫敦火車站

德國沒有想到的是,就在希特勒的賢者時間,和德軍進攻的夾縫中,敦刻爾克這個絲毫不起眼的小港口,上演著註定要載入史冊的那一場「發電機計劃」,就在德國人眼皮底下,從5月27日到5月30日,這裡撤走了十二萬多的人和巨量的物資,連英國都沒想到敦刻爾克的奇蹟如此驚人,德國就更想不到了,當他們發現敦刻爾克的小帆船正在完成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的時候,戰鬥力無解的德軍都阻止不了那個小港口的速度了,空軍進攻並沒有他們預想的那麼順利,因為天氣原因空軍的行動受阻,而英國皇家空軍也意外地給予了他們曾經戰無不勝的轟炸機沉重的打擊。

就這樣,一直到6月4日、最後一天為止,共有近三十四萬士兵從地獄門口逃離,他們毫無形象可言,一路上的狼狽驚慌根本不像是軍隊,但他們卻也實實在在活了下來,在以後與法西斯決戰的反攻中,他們將是最重要的主力,踐行真正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德國人感到惱火而費解,他們萬萬沒想到被打得屁滾尿流的對手絕處逢生,希特勒想要同英國達成和解的希望也破滅了,此時戰勝德國的是看似最沒用、也是他最想不通的,人類之所以為人類,除了力量以外,更重要的是擁有良知——

我們永遠無法忘卻在敦刻爾克之後丘吉爾發表的那篇著名演說:

「……我們絕不氣餒認輸,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戰鬥,將在海洋上戰鬥,我們將以不斷增長的信心和不斷增長的力量在空中戰鬥。不論代價多麼大,我們都將保衛我們的島嶼,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我們將在登陸點戰鬥,我們將在農田和街道上戰鬥,我們將在山中戰鬥,我們決不投降。……」

下周四見

楊清筠:時拾史事唯一正經科班出身歷史系萌妹,可搓圓可揉捏,擅長賣萌打滾,文風多變,考據嚴謹。調戲之前請經過小編允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二戰|「靜坐」戰爭背後,法國為什麼慫了?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