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親自設置一物,目的是教訓子孫,是誰狗膽包天弄丟了

朱元璋親自設置一物,目的是教訓子孫,是誰狗膽包天弄丟了

朱元璋是創業最為艱難的皇帝,他做過乞丐、放過牛、當過和尚,最後歷經生死,剿滅群雄,擊敗蒙古人,最終才建立大明王朝。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朱元璋是出身最低的大一統王朝皇帝。也就因為如此,明太祖對於得到的一切,都非常珍惜。

他厚待自己的子孫,將他們封為藩王,並採取一系列的措施讓他們都衣食無憂。另外,為了保住江山,朱元璋總結前朝經驗教訓,想出所能想到的防患於未然的辦法。這其中一點就是防止宦官專權。

朱元璋定下了幾條規矩,其中包括太監不得兼任外廷的文武官員,不得穿大臣們的服飾,官職不能超過四品等等。另外還有最具殺傷力的一個,那是在宮門外立了塊鐵牌,上面赫然寫著:

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

可以說朱元璋費自以為憑他的權威,立下那塊鐵牌,會具有威懾作用,能讓所有的宵小之徒望而卻步。

然而有一個宦官卻輕輕鬆鬆移開了這個鐵牌,移走的不僅僅是太祖的權威,更是捆綁在宦官身上的枷鎖,讓明朝最終成為宦官危害最為嚴重的朝代。

這個宦官叫做王振,他敢於做這些事情,不光是明英宗的縱容,更是朱元璋的子孫們步步退讓的結果。

朱元璋本人執行得比較好,終他一朝,沒有任何宦官可以插手國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就有建文帝宮中的太監為他通風報信。他沒有深思,宦官能出賣建文帝,遲早也能出賣自己和自己的子孫。不但如此,他反而對宦官還和信任。所以,《明史》評價:

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

明成祖開始讓宦官掌權做事,更為要命的是,設立了東廠,以親信太監擔任首領,這個機構成為太監陷害忠良的重要力量。

不過朱棣放任宦官掌握一部分權力的同時,也做出了一點限制,最重要的是不準宦官識字。作為文盲,根本看不懂奏章,又怎麼可能從皇帝手中奪權。

朱棣讓太監的權力更大,離危險越近一步。然而,是他最喜歡的孫子,卻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明宣宗宣布廢除「太監不得識字」的禁令,在宮中設立「內書堂」,專門教太監識字。

這個看起來非常人性化的舉動,主要還是來自於明宣宗的懶惰。他的目的就是要找人能給他念奏章甚至批改奏章。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就在他開辦的「內書堂」,就走出了明朝第一個權宦王振。他不僅專權,而且還將明朝皇帝送到了敵人的手中,差點讓明朝突然死亡。

對於王振的早年生活,明朝史料記載語焉不詳而且多有自相矛盾之處。有的說他是秀才,十年寒窗仍然沒有中舉才自行閹割入宮。有的又說他自幼入宮,陪伴宣宗,宣宗覺得很滿意又賞賜給東宮太子使用。

不管怎麼說,王振就是一名就讀過「內書堂」,粗通文墨,很得英宗信賴。英宗繼位之初,年紀還小,外事由朝廷中很有名望的「三楊」作主,而宮中則由他的祖母張太后把關。當時王振夾著尾巴做人,裝作憂國憂民的樣子,實際上卻在暗地安插親信。當朝中的三楊老去,張太后又去世後,王振便開始利用宋英宗的信任無法無天起來。

他將自己的親信推薦到最為重要的部門,逐步控制了朝廷。宋英宗是一個昏聵的皇帝,不僅蒙在鼓裡,還對王振言聽計從,口口聲聲稱他為「先生」。

在王振得勢的時候,他看到那塊禁止宦官干政的鐵牌,覺得非常礙眼,便命人將他移走。糊塗的宋英宗每次經過,都毫不在意,而大臣們看到這麼重要的東西弄丟了,心知肚明卻沒有一個人敢吭聲。

後來親政蒙古,就是王振為英宗挖的坑,英宗卻毫不猶豫跳下去,差點粉身碎骨卻沒有怨恨過王振。等宋英宗回到京師,複位稱帝後,他將忠心耿耿保住了明朝江山的于謙處死,卻將差點害死他,滅亡明朝的王振立了祠堂,讓人供奉。這種滑稽的場面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喜歡請點擊關注,每天帶給你有趣的歷史故事。

參考資料:《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文豪的弟弟當了宰相,卻因做媒而被駙馬憎恨一生
郭沫若說秦始皇長相難看,翦伯贊認為他顏值不低,到底誰對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