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富可敵國的「苦行僧」,第一位自己剃度的比丘尼
文:善友籌
她是個傳奇,
是第一位自己給自己剃度的比丘尼;
號稱「東方德雷斯修女」,
是「人間觀世音菩薩「,
她用人間佛教,
創建慈濟醫院,學校等世間凈土;
她用五毛錢,
牽起全球100萬慈濟義工的修行之路;
原來,慈悲和奉獻,大愛和行動,
才是佛教最聖潔的蓮花…
她是證嚴法師,俗名景雲。
1937年出生於台中清水的一個富裕家庭。
證嚴法師幼年時,父親因腦溢血而撒手西歸,幼小的她隱隱覺得人力與天力是一場勝負懸殊的拔河。
1961年夏末秋初,她和兩位尼師一起割稻,聽到一句偈語,頓時心有領會;告別時,一尼師問:
「你想不想跟我們走?」
「好,現在就定吧。」
「身無掛礙嗎?」
「身無掛礙。」
「北上?還是南下?」
「哪的火車先來,就去哪,一切隨緣。」
1962年,證嚴法師掛單苦修,落足於鹿野村,此處雖荒涼落後,法師卻甘之如飴。
一切落實,法師便自己將頭髮剪去,堅定出家決心。
可是沒有剃度師,自己為自己剃度,不得受戒。
她也不急,仍是一切隨緣。
冥冥之中自有巧妙安排,1963年,她得見佛教界最為人敬重的印順長老,當下即認定印老就是自己的師父。
一向很少收徒弟的印老看著眼前這個自己落髮的單薄女孩兒,心生歡喜,竟然應允了,並賜法名——證嚴。
1966年,證嚴法師與弟子到某家醫院,去看一位因患胃病而住院開刀的信徒,當法師從醫院出來,看到地上有一攤血,但是沒有看到病人。
證嚴法師問:「地上怎麼有那麼多血呢?」
有人告訴法師說:「是一位原住民女子難產,因為繳不起保證金及醫療費的八千元,所以又把那婦人抬了回去。」
法師聽了極為心疼,無法得知那位婦人是死是生。
法師心想:「如果有了錢,那個孩子或許有機會活下來.....」
於是,1966年農曆3月24日,證嚴法師與眾徒弟信眾,正式成立樂「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前身——慈濟克難功德會。
不久之後,又相繼成立了慈濟紀念堂、慈濟護專、慈濟醫學院。
關於「慈濟」二字,法師說:
「慈」就是給眾生快樂,讓社會祥和;
「濟」就是彌補人間缺陷,使人在物質精神上都能擺脫困窘體會富足。
最初的做法,是由4名弟子和兩位老人家,每人每天各加工一雙4元的嬰兒鞋,一天增加24元;
而30位信徒,則是在不影響生活的情形下,每天節省五毛菜錢,以作為救助金。
「每天提起菜籃子,你們往竹筒里放五毛錢就好。」
「師父,一天才五毛錢,又麻煩又奇怪,不如一個月交十五好不好?」
證嚴法師說:「不好。」
「一天五毛錢,三十天就是十五元,有什麼不一樣呢?」
「不一樣,因為你一天投五毛錢,每天就會記得:今天要有一顆救人的心,要做善事,日行一善。另外,節省五毛錢,也是培養節儉的心。
兩個心存一筒,力量是很大的。」
於是,她們拎起菜籃子去買菜,就很自然地向菜販說:「少稱一點,我要省五毛錢。」
菜販問:「省五毛錢要做什麼?」
「要救人啊!」
「五毛錢哪能救人?」
「師父說點點滴滴集中起來,力量就會大,就能救人。」
菜販聽了說:「那我每天也省五毛錢,還可以救人。好,以後你每天來收,我也要每天投五毛錢。」
於是,買菜的人省五毛錢,賣菜的人捐五毛錢,慈濟就這樣做起來了。
隨著「5毛錢也可以救人」的說法口耳相傳,許多家庭主婦也跟著響應,參與的人越來越多。
第二個月她們便救濟了一位從大陸來台、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持續關懷與救助,直到她死後安葬為止。
經過幾十年歲月的洗禮,如今的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奇蹟似的發展成為有四百多萬會員的龐大慈善團體——
從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發展到環境保護等等許多方面。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大林分院
「追隨良醫守護生命的磐石」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花蓮慈濟醫學中心
台灣佛教慈濟大學
台灣佛教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這是全台灣無數所佛教中學中的一座所
佛教慈濟育幼院的小朋友
在佛教慈濟醫院出生的寶寶和母親合影
佛教慈濟基金會的志工與感染艾滋病的兒童
慈悲發心不在一天的熱度,而是在每天、每時、每刻的不斷串習。
很多時候,人們總以為自己很渺小平常,沒辦法做轟轟烈烈的大善事。
每天堅持做一件小事,匯流成河就是不平常的大事。
證嚴法師發揚傳統的苦修精神,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早年苦修時,她的身體一直犯病,有時犯心絞痛痛得幾乎要暈過去。
但她總是奮不顧身地工作,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現在她的慈善事業幾乎遍布全球,每天有近100萬的義工在世界各地為大眾服務。


※修行的阻礙大,老是不上路,可能是因為缺少了這一步
※佛陀最得意的兩位大弟子,竟然被這個老居士教訓了
TAG:聞思修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