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融嚴監管進程及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金融嚴監管進程及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新一輪金融嚴監管的主要特徵為:監管組織架構和監管模式進一步變革;「貨幣政策+宏觀審慎」雙支柱長效機制逐步建立;以實現穿透式監管為基本原則,從機構監管向功能監管、行為監管轉變;監管政策的執行落地,分為先「破」後「立」兩個階段。同時,金融嚴監管將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交叉金融業務和資本補充能力等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楊荇

進入金融新周期

1.關於金融周期的定義

金融周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主要是指金融經濟活動在內外部衝擊下,通過金融體系傳導而形成的持續性波動和周期性變化。一般而言,金融周期可分為高漲期、衰退期和正常期等階段。在金融高漲期,槓桿率較低,信用擴張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較大;在高漲期的頂,信用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下降,但擔心通脹壓力擠壓資產泡沫或促使央行加息。在金融衰退期,則表現為監管加強和信用緊縮等特徵,可能會引起泡沫資產價格下降。

2.我國金融業增速有所回落,分化較為明顯

2016年,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回落至5.61%。2016年,國內銀行業平均ROE(凈資產收益率)降至12.71%,低於2006年至2014年之間的15%至20%水平。上述指標的變化說明, 2003年以來國內銀行業的高速擴張已進入邊際減速期。一方面,監管套利,驅動非銀機構和中小銀行尋求快速擴張,導致同業存單、非標業務和委外業務等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金融脫媒時有發生,商業銀行已難以維繫以存貸利差為主的盈利模式,導致其利潤率明顯下降。

3我國進入以嚴監管和去槓桿為標誌的金融新周期

近年來,金融業快速發展,金融風險逐步積累,嚴監管成為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調之一。2017年以來,央行將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範圍,銀監會針對「三套利」、「四違反」、「四不當」和「十亂象」等進行專項整治;央行等部門聯合發布資管新規等。在金融嚴監管政策約束下,以高速發展為特徵的金融擴張周期迎來發展分水嶺,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雙雙收縮,市場流動性趨於結構性緊張,資金價格也逐步上行。

金融嚴監管態勢在2018年還有望延續。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之間,《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修訂徵求意見稿)》、《關於規範債券市場參與者債券交易業務的通知》以及有關委託貸款、銀信合作和「現金貸」等規定相繼出台,上述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標誌著商業銀行的同業、資管和表外等業務將受到嚴控。

金融嚴監管主要特徵及對金融業影響

1.本輪金融嚴監管的主要特徵

第一,改革監管組織架構和監管模式。2017年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在明確金融管理部門監管職責的同時,還公布設立最高層面的協調監管機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同時強化央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方面的職責,落實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並強化監管問責。此外,互聯網金融監管被納入監管體系之中,由互聯網金融協會牽頭。

第二,在「貨幣政策+宏觀審慎」雙支柱框架下建立金融監管的長效機制。從貨幣政策角度來看,央行積極穩妥推動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從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創新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不斷增強利率調控能力。例如,2017年期間,央行連續3次抬高MLF(中期借貸便利)和逆回購的招標利率。M2增速自2017年以來明顯下滑, 2016年末和2017年末M2增速分別為11.3%和8.2%,表明央行維持貨幣政策的穩健中性態度較為堅定。

同時,著力於建立和完善金融宏觀審慎框架。央行從2016年起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2017年第一季度將表外理財正式納入MPA廣義信貸指標範圍, 2018年一季度起將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佔比指標考核。

第三,以穿透式監管為基本原則,實現從機構監管向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的轉變。2017年,人民銀行明確提出對互聯網金融實施穿透式監管,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甄別業務性質,根據業務功能和法律屬性明確監管原則和責任。原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將各類表內外業務以及實質上由銀行承擔信用風險的業務納入統一授信管理。證監會通過穿透式監管嚴控內幕交易,打擊虛假信息披露。

第四,本輪金融監管政策的執行與落地可分為先「破」而後「立」的兩個發展階段。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將「防風險」列為三大攻堅戰的首要任務,表明還將繼續深入推進金融監管。在第一階段,本輪金融監管的重點在於「破」,即拆解金融體系中存在的高槓桿問題;在第二階段,本輪金融監管的重點在於「立」,即在清理整頓問題之後,建立金融監管的長效機制。從目前來看,對於金融系統槓桿的拆解工作已初見成效,下一步重心之一是陸續出台各項監管細則,另一個重心是建立和完善各項監管的長效機制。

2.本輪金融嚴監管對金融業的影響

經過近一年金融監管治理,整治金融亂象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自2017年3月末以來,共查出問題5.97萬個,涉及金額17.65萬億元;共做出行政處罰決定3452件,罰沒29.32億元。2017年,在新增貸款增長12.6%的情況下,銀行業總資產僅增長8.7%,較上年下降了7.82個百分點。商業銀行的同業資產負債自2010年來首次收縮,同業理財比年初凈減少3.4萬億元,銀行理財同比少增5萬多億元,表外業務總規模增速由高值50%以上降到了15%左右。此外,100多家銀行主動「縮表」。

總體來看,本輪金融嚴監管的思路和特徵體現為對主要金融機構實行嚴格的資本監管和流動性要求。

金融嚴監管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1.新金融監管體系已經形成

目前來看,金融委的成立標誌著我國已形成新金融監管體系,金融委將協調「一行二會」,改革和完善我國現有金融監管框架。

第一,完善現有金融監管框架。

在新金融監管體系中,金融委處於中心地位,應當做好統籌、穩定、改革和發展等方面工作,重點履行統籌金融改革發展與監管、協調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等職責。適應現代金融業發展,加強對金融市場統一監管,提升部門監管合力,提高金融執法水平,推進現有金融監管框架的改革和完善。

第二,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央行要不斷完善宏觀審慎監管。首先,利用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從總量上限制商業銀行的槓桿規模,從機構層面上限制商業銀行的槓桿水平。其次,適時納入房地產融資、個人按揭貸款、跨境資本流動、信貸集中度以及其他重要金融指標,進一步完善和豐富現有宏觀審慎框架,以覆蓋更多的金融活動、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基礎設施,提升金融穩定維護力度。

第三,加強微觀審慎監管。

「二會」要加強微觀層面的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2017年末至2018年初,一系列金融監管政策出台,呈現兩大主要特點:一是規定了大量量化監管指標,進一步明確了槓桿紅線;二是強化並重視資本充足率監管,改進對銀行業的槓桿率監管。

可見,在金融委領導下,對金融機構的有效監管正由條線監管逐步轉為協同監管,以有效應對和監管跨市場、跨監管體系和跨業務的金融機構行為。

第四,推進「穿透式」監管和行為監管。

加強對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和資產證券化等基於信託和委託代理的市場行為監管。通過向下穿透,識別底層資產,監測核查資金的最終去向及流動性情況;通過向上穿透,核查最終投資者,甄別金融產品最終投資者是否符合合格投資者規定;通過中間穿透,核查融資交易全鏈條,核查產品整體槓桿情況,將資金來源、中間環節與最終投向穿透連接起來,進行全面、精準的監管。

以行為監管為核心,完善信息披露、價格透明、風險說明、投資者適當性、金融機構盡職履責和投資者爭議解決等機制。

第五,適應金融科技發展,加強互聯網金融和數字貨幣監管。

金融科技發展,使得金融監管必須形成一個以金融監管機構現有的規則框架為基本內核的全金融服務生態和產業生態的監管體系,將事前、事中和事後監管納入到一個框架裡面。2018年以來,央行加強了對數字貨幣的監管。未來央行還將繼續加強對互聯網金融公司進行資質整治,嚴禁「首付貸」和「現金貸」等業務。

第六,健全和完善金融基礎設施。

強化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法律基礎,明晰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業務邊界和管理規則,統籌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發展規劃,將金融基礎設施的監管納入到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內,建立對金融市場設施統一的管理規則和指引,建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註冊、登記和認證等准入制度,發揮金融市場基礎設施自律監管作用等。

第七,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監管職能。

要進一步明確地方金融監管的法律依據和職責範圍,在各省市基本已設立金融管理部門後,可考慮對地方金融業務實行統一管理,設立省、市、縣三級地方金融監管局,賦予地方金融監管局擁有與風險防範處置責任相匹配的獨立監管權。

2. 金融嚴監管對商業銀行經營的影響

第一,銀行負債:擴張放緩,結構調整壓力較大。

總體來看,近年來商業銀行負債的重頭在「存款+同業存單」,但存款減速是大趨勢,同業存單納入MPA監管,流動性結構性緊張的市場格局或將持續。

一是銀行理財增速將趨勢性放緩。伴隨美聯儲持續加息,我國央行仍有可能上調逆回購利率。隨著利率中樞上移,從同業獲得資金的成本將提高,商業銀行不得不上調存款利率和理財產品收益率,理財產品規模擴張將明顯放緩。從流動性來看,受封閉式理財期限不得低於90天規定限制,同業負債比例的考核要求也加大了流動性管理壓力。

二是對央行負債可能持續攀升。近年來,央行貨幣投放機制轉向日常公開市場操作、MLF和PSL(抵押補充貸款)等質押型融資工具,主要是通過央行—大型銀行—中小型銀行—非銀機構的傳導路徑。這種貨幣投放機制增加了銀行與非銀同業往來,導致商業銀行對央行的負債規模激增。自2018年1月29日起,人民銀行新版《自動質押融資業務管理辦法》實施,從而擴大了成員機構的融資空間,也擴大了質押券範圍。可以預計,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行從央行通過清算便利安排融資的規模將較目前進一步提升。

三是在金融創新的背景下,來自居民和企業的負債存在分流的壓力。中國新金融機構將給金融服務帶來顛覆式創新,居民和企業完全可以繞過銀行直接對接到最終的資金需求方。資金供給和需求方直接對接是大勢所趨。

綜合而言,隨著金融嚴監管政策延續,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規範發展,銀行從居民、企業和同業獲得負債的空間受到一定的擠壓。

第二,銀行資產將保持一定增速,但資產配置或呈現「保信貸、增債券、壓同業」的趨勢。

在去槓桿和銀行存款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未來銀行將進一步把「有效資金配置高效能資產」。具體來看:一是「存放同業和其他金融機構款項」將壓縮明顯,一方面是部分非標資產的到期,另一方面是MPA考核下壓縮回購資金的融出;二是資產端的「應收款項類投資」可能壓縮較為顯著,其中主要是各類受益權以及同業理財等,對應交叉金融業務的下降;三是債券投資重點增持地方債、國債和政金債,減持同業存單和信用債。

第三,銀行交叉金融業務:監管趨嚴後快速收縮,未來更多轉向規範發展。

通過資產管理計劃和資金信託計劃等各類載體,承載基礎非標資產、非標債權(如信貸類資產、票據和各類收益權)、權益投資(股票、股權和兩融)以及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同業理財、資產證券化、債券委外和公募基金)等。隨著資管新規的正式落地,其他債權類資產均為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並嚴格參照非標的投資要求或比例執行,意味著非標將受到嚴控,並杜絕灰色地帶,影子銀行業務將受到嚴格限制。

第四,從銀行流動性看,銀行或面臨資本補充壓力。

一方面,宏觀審慎監管更加強調穿透監管,在資本計提要求上更加嚴格;另一方面,巴塞爾協議III以及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IFRS9)的修訂,也會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和資本補充率要求上更加嚴格。綜上,在金融監管從嚴的趨勢下,加上非標回表的潛在壓力,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壓力較大,通過發行商業銀行債和次級債補充資本或流動性的需求將趨於上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