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0歲女孩怎麼吃都不胖,去醫院查出糖尿病!醫生:一個原因導致的

10歲女孩怎麼吃都不胖,去醫院查出糖尿病!醫生:一個原因導致的

10歲的樂樂是一個四年級的小女孩,聰明可愛,唯一令父母頭疼的地方就是長得瘦小。

樂樂是班裡最瘦最矮的女孩子,而樂樂的父母的身高卻都不算矮。父母心想,可能是樂樂的營養補充不足,就為樂樂買了各種營養品。

營養品買回來之後,樂樂也吃了一些,但是挑食的她很快就不吃了。為此,樂樂爸經常買回各式各樣的營養品,每次買的量都很少。

然而前段時間,樂樂忽然變得能吃了!經常喊餓,飯量也是平時的兩三倍!爸爸媽媽見狀高興地不得了,紅燒肉、骨頭湯嚴陣以待左右開弓!然而樂樂吃了一個月後,竟然沒有效果,反而更瘦了!

「這孩子,八成是缺什麼營養。去醫院看看吧!」父母商量之後,將樂樂帶到了醫院。

然而令父母震驚的是,小小年紀的樂樂竟然患了糖尿病!這讓兩人都有點接受不了,問醫生是不是看錯了,樂樂年齡小,又瘦,怎麼會患糖尿病呢?

隨後,醫生問了父母好幾個問題,才找到了樂樂患病的根源所在:

原來,前段時間樂樂的班裡忽然颳起了一陣「可樂風」。不知是哪個同學引起的,但是後來班級里每個人都開始喝起了可樂。樂樂見狀,也開始跟風,每天在學校喝,回家也喝。一段時間後,樂樂的體重竟有了明顯提高!父母見狀,也就沒有制止。

最後,醫生說樂樂患病的原因,就是喝可樂導致的!

長期飲用可樂會引發肥胖症,人體臟器超負荷,誘發糖尿病的風險大大增加,且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會增加到80%!人體在攝入正常的能量和糖分後,胰島能夠正常分泌胰島素來分解,但可樂中含有大量糖和咖啡因成分,會使血糖濃度上升,刺激胰島素分泌,長期以往就可能患糖尿病。

醫生提示:以下六種因素,都會引起糖尿病

1、遺傳因素

糖尿病具有家族遺傳易感性。但這種遺傳性尚需外界因素的作用,這些因素主要包括肥胖、體力活動減少、飲食結構不合理、病毒感染等。

2、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原因。尤其易引發2型糖尿病。特別是腹型肥胖者。其機理主要在於肥胖者本身存在著明顯的高胰島素血症,而高胰島素血症可以使胰島素與其受體的親和力降低,導致胰島素作用受阻,引發胰島素抵抗。

3、飲食結構

高脂肪飲食可抑制代謝率使體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發2型糖尿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發病率明顯高於常年素食者。主要與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質熱量較高有關。所以,飲食要多樣化,以保持營養平衡,避免營養過剩。

4、精神神經因素

因為精神的緊張、情緒的激動、心理的壓力會引起某些應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與胰島素對抗的激素。這些激素長期大量的釋放,勢必造成內分泌代謝調節紊亂,引起高血糖,導致糖尿病。

5、活動不足

體力活動可增加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體重,改善代謝,減輕胰島素抵抗,使高胰島素血症緩解,降低心血管併發症。因此體力活動減少已成為2型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因素。

如何控制血糖?

喝茶控制:

蒲公英桑葉茶:

眾多研究表明,胰島素抵抗與炎症的關係十分密切,蒲公英中含有廣譜消炎成分,廣泛應用於多系統炎症相關性疾病,並且蒲公英多糖也有一定的降糖效果。

桑葉能夠治療糖尿病,由來已久。在漢朝初年就有傳言,古日本國,有扶桑之稱,源於倭人出海時好嚼食桑葉以消渴。研究發現,桑葉中含有多種有助於調節血糖的成分,能通過發生協同作用達到降血糖的功效。桑葉降糖有三種途徑,降低餐後血糖、平穩空腹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所以,蒲公英桑葉茶在任何時候都是可以喝的!

飲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要管住嘴,不吃含蔗糖、葡萄糖的食品。

主食方面經常吃一些粗糧,如蕎麥、豆類、糙米;副食則以蔬菜、瓜果為主,如苦瓜、大白 菜、西紅柿、黃瓜、蘋果等要常吃。

在家有條件時,變三餐為4~5餐,這樣可降低餐後血糖高峰,有利於血糖平穩。每天進食總量也不能太少,因為缺少食物向前 推動,腸蠕動減少,易引起便秘。

鍛煉控制血糖:

每天走路30分鐘:芬蘭研究發現,走路可讓體內胰島素得到最大效果利用。每周走路4小時,每天35分鐘,可使糖尿病危險降低80%。

按摩控制血糖:

然谷穴

【作用】降血糖

【位置】它的位置在足內側,首先找到腳的內踝骨,在內踝骨往前斜下方2厘米處有個高骨,高骨的下緣就是然谷穴。

【手法】用拇指加力按雙腳內側的然谷穴,當感覺有酸脹感時再鬆開,再按下去,再鬆開。如此反覆10~20次,堅持每天按揉可以起到很好的降糖作用。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尿病 的精彩文章:

人過30,這4種食物要常吃,能預防糖尿病還能減肥,醫生不離口
一個小癥狀,原來是糖尿病的徵兆,控糖經驗12個字!

TAG: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