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歐洲感受國界線

在歐洲感受國界線

在地圖上,國界是一條細細的線,而辭書在詮釋國界一詞時,做出的定義是:「相鄰國家領土之間的分界線。」

現實生活中的國界,也應該是一條粗粗的線,按照經緯度在國土的邊緣準確畫出,並用樹立界碑等方式標示。我曾經沿陸路兩次穿越國界,一次是乘火車跨越鴨綠江進入朝鮮,另一次是坐汽車從琿春出關進入俄羅斯;還有一次,是在新疆的霍爾果斯口岸,近距離地遙望中國和俄羅斯的國界。儘管在理性認知中,我知道國界是一條線,但身處這三個地方,對國界的感受,絕對不是一條線,而是一根不算太窄的帶子。這是因為,在國界線的兩側,兩個國家都建有五花八門的設施,諸如瞭望塔、檢查站、鐵絲網、壕溝等等,於是,國界的由線變帶,並且有了一種森嚴之氣,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事。

上述觀念的被顛覆,是20多年前,我第一次去歐洲,在奧地利、德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法國考察文化。同中國相比,歐洲各國的疆域都不大,特別是被稱作「袖珍國家」的盧森堡,更是小到不能再小。記得當年離開盧森堡去比利時,登上旅行車,打了一個盹,就已經穿越了兩國的國界線;當然,是不設防、甚至沒有任何標示的國界線,

不應該不加分析地非議、甚或否定國界線的嚴密設防。在恐怖分子滲透、商品走私、非法移民等犯罪行為還存在(甚或是嚴重存在)的情況下,盲目地開放邊界,那百姓的安全環境和國家的經濟利益,不知道會受到怎樣的傷害;不是連美國這樣所謂的世界第一強國,也要在與墨西哥的邊界上建造高牆、嚴加防範嗎?至於歐洲,歷史上,國與國之間曾經打得死去活來,國界線更是變來變去,兩次世界大戰也都是發生在這塊土地上,並且,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在德國柏林市中心的勃蘭登堡門附近,還矗立著一座「武裝到牙齒」的邊界高牆呢!

幾十年過去了,如今的歐洲,顯然是發生了不算太小的變化;儘管也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它的內部各國,不再像歷史上那樣相互敵視、彼此在國界線上嚴防死守,甚或動輒便訴諸武力,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如今的歐洲,不少國與國的邊界,已經不再設防,真正成為了地圖上的一條線,這無疑大大方便了人流、物流、文化流的自由往來、友好交融,當然是國與國和諧相處的一個重要標誌。

有意思的是,前不久我再游歐洲,竟有幸步行穿越了一條國界線。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空氣清新的上午,我們在匈牙利北部的一個小鎮遊覽。導遊告知:再往北不遠處,就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國界線。我連忙發問:可以走過去嗎?導遊回答:隨便走,不會因為「偷越國界」被抓起來。好啊,我們立馬動身,要去體驗一下步行穿越不設防的國界線的感覺。

兩國的國界線是在一座橫跨多瑙河的公路橋的正中間。這座橋是一座經過翻修的古橋,以歷史上奧匈帝國那位赫赫有名的茜茜公主的小女兒的名字命名,叫做瑪麗-瓦萊莉大橋。自古以來,建橋的地點大都在河面較為狹窄、水流較為平緩之處,所以,走上橋面,步行數百米,就到了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國界線。如果不是事先有人提醒,走到這裡,我們也許會奇怪,為什麼橋面上鋪設有一條窄窄的的橫跨左右的紅色鋼板(我把它看成是一條粗粗的紅線),但很可能不會把它與有著瞭望塔、鐵絲網、檢查站、持槍的士兵等設施的國界線聯繫在一起。但如今的歐洲,很多國界線都如同這樣,只是地圖上的一條細細的線、和國土上的一根較粗的線,任由不同國籍的人自由穿越。忽然想起20多年前去過的柏林,在那段殘留的、曾經戒備森嚴、殺氣騰騰的高牆近旁,似乎還能聞到那種令人心悸的血腥味;和如今祥和、安寧、讓人心曠神怡的瑪麗-瓦萊莉大橋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啊!

在歐洲感受國界線,讓人百感交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