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思想前沿:智能時代教育發展之道

思想前沿:智能時代教育發展之道

智能時代教育發展之道

——來自香山科學會議第S42次學術討論會「互聯網與未來教育」的思考


未來的教育將進入教師與人工智慧協作共存的時代。教師與人工智慧將發揮各自的優勢,協同實現個性化的教育、包容的教育、公平的教育與終身的教育。

在對「互聯網+教育」眾說紛紜、眾想難猜的時候,想像一下,未來的學校什麼樣?

7月5日至6日,主題為「互聯網與未來教育」的第S42次(總第672次)香山科學會議於北京舉辦。在會議的主題評述報告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說:「未來學校會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學校的概念會被學習社區的概念所取代。」

他這樣描述未來的學習共同體:它會有一個一個的網路學習中心和一個一個的實體學習中心,共同構成一個學習社區。他說,教育就是應該讓我們的學習中心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讓所有的人在學習中心都能夠找到自己、發現自己、成為自己。

思想前沿:智能時代教育發展之道

個性化學習,成為你自己

發現自己、成為自己,需要個性化的學習。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楊宗凱說:「古今中外,實現全納、公平與個性化的學習一直是教育追求的夢想。個性化學習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創新改革的重點。」

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為突破個性化學習技術帶來契機。而認識教育主體、如何構建未來學習環境以及如何實施未來教學是實現個性化學習面臨的重大挑戰。對此,楊宗凱認為,當前亟須解決的難題有,教育情境可計算、學習主體可理解與學習服務可定製這三大核心科學問題,突破人機新型學習環境、學習數據感知與融合、教育場景邊緣計算,數字化環境下的學習機理、數據驅動下的學習者建模與分析、學習者群體動力學,資源供給、精準服務、智能導學等關鍵理論與技術,實現教學差異化、學習個性化、管理精細化以及服務智能化等。

思想前沿:智能時代教育發展之道

認識「新」學生,認識「新」教師

慕課(MOOC),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具有開放性強、課程豐富、教學手段多樣等特點,是當前人們藉助信息技術進行的較大型的在線教育創新。清華大學創建的全球第一個中文慕課平台——學堂在線,致力於以互聯網技術探索解決中國乃至更大範圍的教育問題。

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認為,在利用在線課程推進教學改革方面,我們面臨諸多挑戰,當前高校的很多教師對數字原住民的認識還不到位。數字原住民是國際教育遊戲設計師馬克·普倫斯基提出來的概念,用來描述那些在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人。他們可能不把設計網路或智能手機視為「技術」,而是看作普通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可能對學習主動權有更多的需求。

學生在變,教師也在變。教師的變化不僅僅體現在從處於中心地位的教授者變為指導者、陪伴者等,而且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多了一種「教師」——人工智慧助教。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余勝泉表示,未來的教育將進入教師與人工智慧協作共存的時代。教師與人工智慧將發揮各自的優勢,協同實現個性化的教育、包容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和終身的教育,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一方面,人工智慧在教育中的應用,可以讓教育知識、心理知識和社會知識等以精確的方式呈現。那些看不見的隱性學習過程,可以通過人工智慧加以顯現。另一方面,人工智慧可以連接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環境,教育將更開放,泛在學習會逐漸成為基本形態。

目前,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型技術在學校教育中已經有積極的應用。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印傑認為,技術已經存在,關鍵是教育內容的製作和實現。據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飛躍介紹,這些應用提供了教學與教育管理過程中豐富的多源異構數據、信息和知識,解析學習行為和教學行為的認知過程,以構建學科知識圖譜、教師和學習者模型;在虛實互動的平行智能理論和方法體系指導下,針對實際教育系統建立起人工教室和數字師生系統;通過實際與人工教育系統虛實互動和平行執行,為教育管理者和師生提供精準的教學過程數字畫像和績效測評等。

王飛躍認為,藉助智能科技,我們應該主動將「以教師為主」的工業化教育全面轉型為「以學習者為主」的智能化教育,構建虛實互動、平行執行的平行智能教學和平行教育技術與體系。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則希望能利用互聯網技術做「無中生有」的事情,比如構建在線學校社群,建立客觀、科學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等。

思想前沿:智能時代教育發展之道

智能時代,尤其要重視育人

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如此重要,教育做好準備了嗎?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王元豐認為,從技術上看,教育還跟不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步伐。現在社會大量需求的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方面的人才面臨嚴重短缺。高盛發布的《全球人工智慧產業分布》報告顯示,全球人工智慧人才儲備只有5%左右,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

人工智慧正在給世界帶來極大變化。王飛躍認為,在人工智慧技術的滲透下,傳統行業正在逐漸過渡到智能產業,亟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和教育體系。現在,我們亟須大力發展智能產業,推動從工業社會走向智能社會的轉型。我們不但要思考如何更快地培養堅實的人工智慧科技人才,更要思考如何利用智能科技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促進各方面教育的智能化進程。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重要社會職能之一。要彌補這一缺憾,高等教育責無旁貸。

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王穎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的社會職能不斷豐富和發展,但大學的育人使命沒有改變。從孔子與畢達哥拉斯時期的「大學」、中世紀的大學,到如今的現代大學,都始終把培養社會精英作為大學的核心使命。智能時代尤其要重視「育人」,和「人」在育人中的重要性。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勞凱聲認為,智能時代知識生產的特徵是協同、跨界、綜合、集成和大數據。推進大學協同創新的重要著力點,是在構建知識創新平台的基礎上,圍繞協同創新的目標,培養高素質的領軍人才和專門人才。

目前,對傳統高等教育形成較大衝擊的是慕課的興起,業界一度有慕課將「顛覆」傳統大學校園的說法。

能否顛覆校園姑且不論。近年來,國內外眾多高等學校以慕課平台為載體,通過提供「多快好省」的教育,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共享。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控股總裁、慕華教育董事長聶風華認為,互聯網大學將是一種可預期的教育載體,「互聯網大學將面向各行各業各年齡段的學習者,通過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項目,採用互聯網教學為主、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來自全球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資源共享和教育公平,打造面向未來的大學」。

然而,聶風華也看到,慕課並不是解決教育所有問題的萬能葯。

幾年實踐下來,慕課出現「回撤」現象。這促使教育者深思在線教育的各種問題,包括在線教育本質以及教師、課程、教材、學習方式等各種問題。

對此,楊斌深思,在線精品課程,用「課程」是否合適?在線教育的產出到底指什麼?最深刻地影響未來教育的,是不是互聯網技術?等等。(本報記者 楊桂青)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12日第6版 版名:理論周刊·思想前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在「行動中」成長
濃濃的情懷 深深的年輪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