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皮畫|澳大利亞的國寶藝術
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收藏》
澳大利亞北海岸線半島地區的阿納姆地面積約9.7萬平方公里,是原住民的生活家園,也是澳大利亞所有原住民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因其獨特的、基本完好的原住民文化而聞名於世。1948年,《倫敦時報》上刊載的一篇文章將澳大利亞阿納姆地的原住民藝術家稱為「古典大師」。之後,一些人類學家、收藏機構及私人收藏家先後抵達阿納姆地。通過與當地藝術家接觸、親眼見證創作過程並收藏他們的作品,阿納姆地原住民的藝術逐漸進入澳大利亞和全球視野。
《鱷魚圖騰》 1965年
《巨型食人魔魯馬魯馬》 約1970年
《彩虹蛇納里奧德》 1974年
樹皮畫,是澳大利亞原住民創造的以原始宗教為主題的一種繪畫藝術,以此表達對世界的理解,記錄部族的歷史和傳說,其豐富內容反映了原住民的信仰與生活習俗,具有澳大利亞原始藝術的鮮明特點,是記錄原住民精神世界與文化傳統的圖像百科全書。
幾百年來,澳洲原住民在澳洲這塊孤立的大陸上,終年與桉樹相伴,與袋鼠、鴨嘴獸為伍,過著自己的生活。在山間丘陵,他們棲居於洞穴中;在森林灌木叢中,他們用樹枝架棚,以獸皮、樹皮遮身禦寒;在乾燥的沙漠原野,他們則築沙牆,擋風露宿。在與大自然相伴的漫長歲月里,澳洲原住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
《道克羅科坎羅肯》 約1977年
《鱷魚人與魟魚人之戰》 1963年
《瑪阮卡》 1970年
《風暴》 1967年
《神祖姜考務與鯊魚馬納在加普氏族》 1967年
《儒拉津勾氏族葬禮》 1967年
古老的樹皮畫是原住民繪畫藝術的頂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有生命力的繪畫方式之一。
繪畫使用的素材皆為大自然的饋贈:剝樹皮為畫布,取赭石為顏料。
樹皮畫的材料在澳洲唾手可得。生長筆直的桉樹,有光滑細密的淺褐色外皮,是繪畫的天然好材料,又易於攜帶、保存。澳洲原住民將樹皮割下來,經過烘乾、壓平後,以樹枝、人發或植物纖維做畫筆。樹皮畫的傳統顏色為黑、白、赭紅、黃四種。澳洲原住民用赭石、土塊、錳石、木炭和蛋汁、血、蘭花汁為顏料,使繪畫風格更加豐富多彩。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演變,樹皮畫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依然保持著夢幻般的想像力和強烈的生命力,不僅得到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熱愛,對於身處現代文明的都市人同樣具有難以抗拒的魅力。
《尹阿普阿普與奈易阿皮霖古》 1985年
《高浦氏族的蛇韋替吉》 1967年
《草編魚簍》 1966年
《望加錫帆船》 1966年
繪畫是澳洲原住民生活的必修課。當原住民兒童長到一定年齡之後,便開始跟著長輩在各種東西上描畫。隨著年齡的增長,描畫的範圍逐步擴大,內容也越來越複雜,因此繪畫技能亦不斷提高。他們以點、線、面構成畫面,大量表現游魚、走獸、飛鳥和爬蟲等常見動物和狩獵的情景,以記錄他們的日常生活。
樹皮畫中的圖紋反映神聖與平凡、環境與人類之間的複雜關係。形狀和圖紋在不同組合中的意義也不盡相同,它們中可能包括植物、動物和人等一些具象,以及抽象表現的土地、海洋和其他地理特徵。每一個形象、動物、植物和地貌均是對某一個神祖以及相關行為活動的再現。同時,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傳統,不同族群還有各自特定的圖紋,不同的藝術家又有自己的詮釋和表現方法。
《螃蟹》 1965年
《曼翰如顧葬禮中的圖騰》 1966年
《動物圖騰》 1965年
《易瑞卡支派之納瑞飛狐舞》 1966年
《阿拉弗拉濕地的生靈》 約1984年
《班達爾(海龜)》 約1985年
悉尼的一家博物館裡,有一副保存尚好、距今約百年的樹皮畫,在這張完整的桉樹皮上,畫著獵人在追逐一隻袋鼠,碩大的袋鼠幾乎佔去了畫面的全部,它的四肢、軀幹、五臟六腑都一清二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是一種特別飽滿的藝術誇張。
《瀰瀰於狩》 約1980年
雙刃齋主
分享書法、美文、詩詞、金融等方面的獨特見解
微信公眾號推薦
長按二維碼關注
本期《收藏》微信責編 陳碩
微信運營合作請發郵件至
libin@artyfun.com
創刊於1993年
一冊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雜誌
微信ID:sczz029


TAG:《收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