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葡萄黑腐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控措施

葡萄黑腐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控措施

葡萄黑腐病是一種常發性病害,如遇連續高溫高濕天氣危害較重,常會造成毀滅性的危害。

一、癥狀

葡萄黑腐病可危害葡萄葉片和果實,有時也可以危害葉柄、枝蔓、卷鬚和花梗等部位,其中以果實受害最重。幼果受害後開始出現稍帶白色的灰白色小斑點,很快變為紫褐色,邊緣為黑色,病斑稍顯凹陷。病斑擴展非常迅速,可發展至整個果粒,全果受害則形成軟腐,後期病果失水後干縮成有稜角的黑色僵果,其上著生許多黑色小粒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干縮變硬的僵果掛在樹上不易脫落。穗軸和果梗受害初期病斑較小,灰白色,後期變為黑色,稍凹陷,最終病斑可蔓延至果粒,病穗軸和果梗枯萎死亡,殘留在結果母枝上。

新梢、葉柄、葉脈、花柄及卷鬚上的病斑呈紫色,多縱向擴展,病斑略為凹陷,濕度大時,病斑上長出灰色霉狀物,即病菌的菌絲體,後期形成許多小黑點,是此菌的分生孢子器,多數沿病斑的外部褐色區域呈環形排列,不密集,有時葉柄上病斑環繞整個葉柄一周時,還會引起葉片枯死。

二、病原

引起葡萄黑腐病的病原菌有性世代屬於子囊菌亞門,葡萄球座菌。病菌子囊殼環形或近球形,蔽生,直徑為 66~99 微米,著生在越冬僵果的子座內,頂端具扁平或乳頭狀孔口,中心有似薄壁組織,無側絲。

病菌的無性世代屬於半知菌亞門,葡萄黑腐莖點霉。病菌分生孢子器黑色,球形或扁球形,單生,突出,壁薄,頂端具孔口,直徑為 80~180 微米。分生孢子器內壁著生絲狀分生孢子梗,梗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為單胞,無色,透明,圓形或橢圓形,大小為 8~11 微米× 6~8 微米。

三、發病規律

(一)侵染循環

葡萄黑腐病菌主要以子囊殼在僵果上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第二年,病菌的子囊殼完全成熟。初夏,在氣候潮濕的環境下,在子囊殼中產生大量子囊孢子並釋放出來,為初次侵染的病菌來源。子囊孢子藉助氣流和雨水傳播到葡萄葉片、花穗和幼果等幼嫩器官上,引起初次侵染。病菌的潛育期因侵入部位不同而有差異,在葉片上潛育期為20~21天,在果實上潛育期8~10天即可發病,隨後在新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器。成熟的分生孢子器遇到適當的水分和濕度時,釋放出大量的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此菌的分生孢子活力很強。在溫度7~37℃範圍內,經10~12小時即可萌發,但以22~24℃最適宜。該病對果實的侵染從葡萄開花中期開始,可一直持續到果實成熟。

(二)發病條件

高溫、多雨、潮濕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條件。華北地區 8~9 月正是多雨季節,適合該病的流行,從 6 月下旬至果實採收期均可發病。此病幾乎與白腐病同時發生,尤其是果實接近成熟時,如遇高溫、多雨,此病則更易流行。

品種間對黑腐病抗性差異大,歐亞種和美洲種的多數品種易感染黑腐病,歐美雜交種群抗該病。

四、防控措施

黑腐病於果實成熟期發病,可造成貯藏果實的腐爛。因此,中晚熟貯藏的品種應做好生長期中的防控措施。

(一)預防措施

1. 秋後結合修剪,徹底清除果園病葉、病果和病穗等病殘體,並集中燒毀,減少第二年初侵染病原菌;

2. 人工及時去除病葉,加強田間管理:秋季深翻土壤,增施有機肥,適當控制結果量,提高結果部位,植株樹勢強,則抗病能力好;及時控制副梢生長,做好果園通風透光,以減輕該病發生和危害。

(二)藥劑防治

1. 保護性殺菌劑:奇星甲托 800~1000 倍液,索富托 600~800 倍液;

2. 內吸性治療劑:萬潤 1500~2000 倍液,挫星 2500~3000 倍液,芬亮3000~4000 倍液。

(三)黑腐病防治關鍵點

1. 秋冬與早春清園,減少初侵染病菌來源;

2. 藥劑防治五個最佳時期:① 4 月份新梢生長到 15~20 厘米時;② 開花前 3 至 5 天;③ 在謝花後立即噴葯;④ 謝花後 10 至 14 天;⑤ 間隔 10~20 天噴一次葯,直至果實接近成熟。如果葉片上已經出現黑腐病或生長季節潮濕,要經常用藥。

奇星公司專家團講師王耀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星農藥 的精彩文章:

TAG:奇星農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