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南亞研究】中印美俄在南亞的「一核兩體」戰略格局

【南亞研究】中印美俄在南亞的「一核兩體」戰略格局

原標題:【南亞研究】中印美俄在南亞的「一核兩體」戰略格局


中印競合博弈是南亞戰略格局的「核心」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持續深入, 中國國家實力的崛起已經令其擁有了影響甚至主導南亞地區未來安全格局建構的可能性。與此同時, 作為南亞大陸傳統「霸主」的印度, 必然會與中國力量的介入產生一系列的互動或者對沖, 而這突出表現為「中印兩國的直接互動 (對沖) 」以及「以中印為核心的域內外國家互動 (對沖) 」, 也就是本文所提出的「一核兩體」。

以中印競合為核心的南亞新格局。就中印兩國直接互動 (對沖) 而言, 印度面對中國的強勢崛起及其對於「南亞主導權」的衝擊, 必然會在兩個領域做出一定的回應:就傳統安全而言, 印度將會進一步穩固自身在南亞以及印度洋地區的主導地位, 藉由戰略關係的調整來對沖中國未來在該地區不斷上升的地緣政治投射能力;就非傳統安全來說, 印度願意在符合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與中國在部分領域展開相應的合作。就「以中印為核心的域內外國家互動 (對沖) 」而言, 包括南亞域內外眾多國家都將「一帶一路」倡議所代表的中國崛起不僅僅看作為一種發展機遇, 更視為是在印度及西方發達國家外的另一種模式的選擇, 域內國家對於「中印+X」的認知正逐漸常態化。中國的資本與龐大的成熟市場使得區域一體化逐漸跨越了天然障礙——喜馬拉雅山脈, 「大周邊」的經濟腹地概念正在不斷拓展外延。


由於周邊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民間聯繫的不斷加強, 使得此前印度所主導的相對封閉、獨立的南亞已經成為過去時, 區域一體化正逐漸取代「一家獨大」而成為南亞—印度洋地區的新常態。同樣, 印度洋作為國際貿易以及能源運輸的重要戰略通道, 地區乃至於世界力量的涉入使其成為一個日益多元與開放的海域, 印度洋再也不是「印度的洋」而是屬於全球化時代的開放水道。[1]與此同時, 中國政治經濟實力的崛起使得中國—南亞之間的距離不斷拉近, 而這必然動搖了印度在南亞地區的傳統「主導地位」, 如若印度不能夠在基於本國實力的前提下為本地區提供公共產品及整體福利, 域內國家必然會質疑印度的領導能力, 因此會在中印兩國之間採取更趨平衡的外交政策, 這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 南亞如孟加拉國、馬爾地夫、斯里蘭卡等諸國立刻做出積極回應的考量。印度雖然出於地緣政治安全的考慮, 對於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保持著謹慎的觀望, 甚至在戰略上採取「東向政策」「香料之路」等來進行對沖, 但事實上, 印度也出於國家經濟利益的考慮逐漸改變政治上的原有立場。以「亞洲基礎設施銀行」 (即亞投行) 的籌建過程為例, 印度由於在地理上與中國太過於接近而導致直接對抗的成本極高, 而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憑藉本國成熟的資本市場而在亞洲乃至於全球形成了「中心聚集」的經濟效應, 印度如若自閉於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之外, 勢必會對本國經濟的開放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正是出於這兩方面的考慮, 印度雖然一度對中國的「絲綢之路」抱有極大的戒備, 但依然在亞投行的籌建中表現出積極的動向。儘管印度在南亞地區與巴基斯坦一直處於對抗狀態, 中國的「一帶一路」能夠給衝突的雙方帶來發展的紅利, 而這也為未來印巴兩國關係的和解與合作提供了可能的空間。[2]在「一帶一路」為載體的發展機遇面前, 印巴兩國由於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領域的不斷深層融入, 這既為兩國的開放發展提供了契機, 更降低了兩國在傳統安全領域進行對抗的敵對感和敏感度, 可以從新的視角去觀察原有的安全困境來尋求癥結的解決。


作為在當今亞洲乃至於全球範圍具有不斷上升的政治、經濟以及安全影響力的中國, 更傾向於通過打造「一帶一路」實現區域內的共同發展與和平共處, 也願意以「發展理念」來作為「大周邊」的核心認知。在南亞範圍內, 中國正在以「中巴經濟走廊」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這兩大載體來作為中國—南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堅實基礎。而從南亞各國各自發展需要的角度來看, 搭中國發展的便車同樣也是沿線各國改變當前貧窮落後局面的絕佳契機, 各國都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分工優勢, 充分對接中國「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計劃從而實現自身狀態的改變。但是, 這種以「和平發展」為核心的理念與認知卻沒有得到印度方面的認同, 零和博弈依然是印度判斷中國進入南亞的主要考慮, 「安全困境」依然是持有冷戰思維的印度為自身量身定製的發展牢籠。如今, 印度仍有相當一部分智庫學者甚至官員片面認為, 「中巴經濟走廊」作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將會使中國的影響力直接輻射阿拉伯海, 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則是使得中國跨越喜馬拉雅山脈直接將力量投射到南亞次大陸, 從而進一步動搖印度在該地區的傳統主導地位。這兩條經濟走廊的布局必然使得中國在該地區形成以自我為核心的龐大區域網路, 而這將會徹底改變當前印度在南亞「一家獨大」的局面, 也必然會威脅印度對於「印度洋」的掌控能力。對此, 印度一直拖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合作進程, 更是以「中巴經濟走廊」穿越克什米爾地區為由阻撓走廊建設的正常推進, 這些都突出了印度對於中國戰略意圖的關切與擔憂。


中印互動與地區安全秩序的構建。隨著近年來中國綜合實力的增長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有序推進, 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將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跨區域的「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考驗, 這不僅會逐漸形成以「臨時突發性議題」作為核心的雙邊乃至多邊的合作框架, 同樣也會出現以合作為基礎的泛地區安全合作機制。

這其中的多邊合作框架與南亞次大陸的社會生態的多元化息息相關, 尤其是在眾多非傳統安全威脅當中, 亟需關注現代媒體以及公民社會在民意塑造領域所發揮的特殊作用······南亞作為多元社會生態的真實寫照, 往往會使各類非政府組織 (NGO) 以及公民社會的各個階層就某些具體問題而聚集起相關領域的社會精英, 並具有針對性地開展政府與社會的二元對話。而這種社會資源的組合方式, 對於整個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印巴兩國為例, 雖然在政治軍事層面劍拔弩張, 但在經濟、文化以及民間交流等領域仍有著極為良好的社會基礎。與此同時, 非傳統安全威脅由於自身的難以預測性以及非分布均勻擴散的特性, 使得建立在形式上更為靈活的泛地區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合作機制擁有了堅實的現實基礎。例如, 中國可以就具體非傳統安全關切與部分南亞國家開展針對性的模擬情景與相關安全對話, 著重就「可能」出現的非傳統安全威脅進行反思與討論, 並通過集體智慧的發揮去尋求一個區域範圍合作解決具體問題的應對機制及相關措施。


總而言之, 在南亞範圍內中印兩國的有效互動是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 而中印之間如何互動的關鍵則在於印度作為當前次大陸的主導國家, 樹立何種安全合作理念來實現地區秩序的構建, 是以開放、合作、發展為核心來與中國攜手打造南亞地區的新型合作機制與發展模式, 抑或是仍然以冷戰思維去觀察本國乃至於地區的安全秩序, 並將區域內國家視為開展地緣政治鬥爭的棋子而非共同發展的夥伴。當然, 在中印互動的過程中, 中國作為未來在南亞地區即將發揮重要影響力的關鍵國家, 同樣應當充分認識到由於自身實力的崛起而引起的地緣政治版圖的變化, 並通過自身的積極行為舉措來撫慰周邊由於中國崛起而引起的恐慌, [3]盡最大可能去降低中國威脅論可能存在的發酵作用, 積極投身於地區安全合作發展新秩序的構建當中。


美以「聯印遏中」為目標構建南亞「對抗體」


二戰以來, 美國確立了全球統治地位以後便一直尋求霸權地位的鞏固與維護, 而這也是美國歷屆政府所執行的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 美國依然沒有放棄冷戰思維而尋求全球範圍內的開放合作, 其維持自身獨霸地位的外交戰略依然沒有任何的改變。因而在包括南亞在內的地區層面, 美國一貫善於發揮自身「離岸平衡手」的特殊優勢, [4]通過製造地區內部國家的對立與緊張, 通過維持泛區域內所謂的平衡來維繫自身的世界霸主地位, 更希望藉此成為其再度主導下一個世紀的主要工具。


美國「南亞戰略」的標定。對此, 在進一步剖析美印接近對於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之前, 聚焦分析美國在當前南亞的各項具體政策則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美國針對南亞所確定的具體策略是根據時代的不同而發展的, 是依據其國家利益的變化而持續調整的。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 美國所面臨的地區力量版圖、利益威脅因素以及國際環境的總體變化, 必然會引起美國在南亞的具體戰略以及政策選擇的變化;一旦地區局勢有了新的動向, 美國的對印政策也勢必會隨著其近期南亞戰略目標的調整而進行相應的變化。簡而言之, 美國在南亞的所有政策都以服務美國全球利益為核心, 以打壓地緣政治對手為基礎, 以壓縮區域發展空間為手段, 以構建美國利益框架下的秩序體製為最終目標。因此, 無論是冷戰時期, 還是以打擊恐怖主義為特徵的後冷戰時代, 抑或是新「遏華政策」的興起, 印美關係的調整其實都關乎到全球範圍內美國利益關切的核心所在。其次, 在美國的整個亞太戰略版圖當中, 印度作為南亞的大國及主導國家正迅速崛起為地區乃至全球範圍內的重要國家。美國近年來不斷增進同印度的雙邊關係, 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威脅的存在, 更是由於印度自身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等綜合實力增長而最終決定的。印度近年來的崛起, 已然成為美國無法忽視的事實, 也是美國不得不增加對印關注的主要出發點。在地緣政治與安全領域, 美國希望利用中印之間存在的既有矛盾, 不斷製造中印合作的新障礙, 並寄望於印度這個所謂的「不結盟國家」去鞏固自身在南亞的戰略利益及亞洲地區的主導地位, 從而進一步擠壓主要戰略競爭對手——俄羅斯在中亞及南亞的戰略空間, 同時也得以平衡中國作為潛在全球大國不斷崛起的國家力量。[5]在經濟上, 美國也不斷克服與印度之間的經濟矛盾與摩擦, 為進一步打開印度市場從而為美國資本尋求更好的輸出地帶。在軍事安全領域, 印度由於地緣政治威脅以及本國軍事工業的薄弱而成為世界範圍內軍火購買的重要客戶。據瑞典著名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相關調查顯示, 印度於2009~2013年的五年間所購買的軍火貿易額達到了巴基斯坦與中國兩國軍火進口額的3倍之多, 而這其中的大部分 (75%) 供應都來自於俄羅斯。這對於全球第一軍火出口商的美國而言, 無論是從商業利益的角度, 還是出於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同印度的軍事合作的考慮, 擴大美印之間的武器交易市場無疑對於美國是極為有利的。因此, 重視印度價值、拓展印度市場都成為美國政府及資本所不得不考慮的重要領域。最後, 無論是冷戰時期的「聯中抑蘇」抑或是當前的「拉印遏中」, 美國對於全球戰略零和博弈的思維與手法從來沒有發生改變。上個世紀70年代, 美國曾經通過與中國接近來擺脫越戰的泥潭, 並期待藉助中國的力量來實現遏制蘇聯的戰略目標, 中美兩國也成功攜手阻擋了蘇聯不斷擴張的地緣政治野心。時至今日, 美國面對的是和平崛起的中國, 卻依然想故伎重施以「平衡手」來遏制中國的「一帶一路」與民族復興, 試圖將「拉印遏中」作為美國對於印度洋—亞太戰略格局中的重要一環, 以中印之間的對抗與衝突去謀求美國主導地位的穩固。對此, 美國與印度的雙邊關係便由冷戰時期的「間接對手」逐漸調整為當前的「新型夥伴」關係, 甚至發展成為美國重返亞太戰略背景下的「關鍵夥伴」, 美印兩國逐漸在全球合作當中就遏制中國尋找到了兩國的利益契合點所在。《文明的衝突》一書作者塞繆爾·亨廷頓曾於20世紀末便預測到, 美印兩國終究會因為中國崛起所面臨的共同威脅而迫使兩國建立更為緊密的戰略關係, [6]遏制兩國將會成為兩國共同的利益關切所在, 而印度在南亞的力量崛起不但不會影響到美國的全球統治地位, 反而更加有利於美國發揮「離岸平衡」以穩固自身的利益。[7]顯然, 中國的崛起以及印度作為中國潛在對手的實力成為美印兩國構建新型戰略夥伴關係的深層動力。

中美印三角關係的複雜性。當今的世界雖然仍是「一超多強」的基本格局, 但多極化世界的到來已是不可阻擋的未來趨勢。中印兩國作為未來多極世界中的重要兩極, 雖然美印關係的調整會對中印兩國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但真正影響中印兩國關係的關鍵卻不在於域外國家的針對性外交舉措, 而切實在於中印兩國如何正確面對並處理兩國所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邊界爭端、貿易逆差、安全互信缺乏等諸多現實困境, 這才是主導未來兩國關係的核心所在。對此, 我們要清楚認識到, 正是因為中印兩國之間存在諸多矛盾與衝突, 才導致了美國重返亞太進行亞太再平衡時選擇印度作為平衡中國影響的重要棋子, 印度也正是出於對中國的忌憚而在美日等國的配合下不斷在政治、軍事、外交以及地區安全等諸多議題上與西方國家保持著相當的默契。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曾毫不掩飾地表示:「印度在南亞乃至於整個亞洲的領導作用將會對亞太的未來產生積極的影響, 印度不僅僅是要『向東看』, 更要將『向東看』轉變為『向東行動』, 通過切實的舉措去發揮自身的地區影響力」。


2015年1月, 美印兩國通過發表聯合聲明, 正式將美國的「重返亞太」與印度的「東向戰略」直接掛鉤, 而這也正式意味著莫迪政府與奧巴馬政府就「遏制中國」達成了事實上的同盟。美國媒體則認為, 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制定者們驚人地發現, 遠在印度的莫迪對於東亞戰略態勢的變化以及中國崛起所帶來的衝擊與奧巴馬的看法是出乎意料的一致。巴傑帕伊 (印度前駐美大使) 就兩國聲明表示, 「印美雙方都清楚地認識自身的國家利益所在, 也更加清晰地明白兩國利益在某些領域有著高度的一致」。與北邊強鄰有著領土紛爭的印度, 利用美國進行「亞太再平衡」的時機, 大力推進其「東向戰略」, 不僅在推進過程中切實得到來自於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利益, 更以此作為契機增加與中國進行邊境對話的籌碼。[8]美國同樣利用印度與中國之間的既有嫌隙, 希望通過同樣崛起的印度去平衡中國對於其霸主地位的衝擊, 更寄望於將印度捆綁在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戰車上, 作為遏制中國的有效力量去實現兩大發展中國家的內部消耗, 從而有利於維持並穩固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霸主地位。


當然, 美國對於中國的外交戰略同樣具有著兩面性的考慮。一方面, 美國警惕甚至懼怕中國不斷增加的綜和國力, 進一步增強遏制中國的相關戰略部署, 試圖藉助地區平衡力量來抵消中國崛起所造成的地緣政治衝擊。另一方面, 美國也亟需與中國在雙邊關係、區域熱點以及全球性議題上進行密切的協調與溝通。從2015年奧巴馬的外事訪問安排便可見端倪, 他於當年1月訪問印度後, 隨即於2月6日由白宮宣布正式邀請習近平主席於年內訪問美國。奧巴馬於11日親自致電習近平並邀請其訪美, 他在通話中表示, 「美方願同中方在現有基礎上保持兩國關係發展勢頭, 加強經貿等領域務實合作, 共同應對地區和全球性挑戰, 管控好分歧」。


其實, 在中美印這對三角關係當中, 如果說印美兩國關係的任何接近都會引起中國對於「遏華戰略」的擔憂的話, 那麼中印之間任何的升溫也會引起美國政府以及學界智庫的關注與憂慮;而中美兩國作為世界兩強的任何對話和外事往來, 同樣會使得遠在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惴惴不安。因此, 中國的外交政策制定者應當正視這種三角關係的切實存在, 無須過分解讀任何雙方的彼此接近, 只須在充分掌握各方信息的基礎上, 找准自身國家利益的準確定位, 就可以自如地應對任何風險與挑戰。


俄形成以「地區軍售」為基點的「軍貿體」

一直以來, 俄羅斯都將軍火貿易作為國家出口創匯、經濟發展、開展軍事外交並維護國家大國地位的重要手段。無論是冷戰時期處於兩極對抗的蘇聯, 抑或是處於多極世界趨勢中的俄羅斯, 軍火貿易都是國家內政外交、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 蘇聯解體後, 國力衰弱的俄羅斯在武器的研發、生產以及出口等諸多方面也都陷入困境。21世紀以來由於石油出口量的攀升以及普京總統對於軍事領域的重視, 俄羅斯再度加大了對於武器研發的力度, 並積極拓寬軍品銷售的渠道, 也因此再度成為世界第二大軍品出口國, 不僅為其創造了直接的經濟收益, 更突顯了俄羅斯卓著的地區乃至全球影響力, 切實維護了國家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安全。


俄印兩國淵源深遠的軍事合作。二戰以來, 國際局勢發生了深刻複雜的變化, 冷戰時期的蘇聯與印度以各自的國家利益為基礎, 漸次建立起廣泛的軍事進出口貿易以及相關技術合作關係。自上世紀60年代印度接收了來自蘇聯的第一批武器開始, 如今印度的軍備庫中的絕大部分武器 (60%~80%) 或是蘇聯時期或是如今俄羅斯, 抑或是兩國合作研發生產的。截至2015年, 印度已經先後由俄羅斯進口了價值數十億美金的地面裝備、各型導彈、防空系統、潛艇及大型水面艦艇、航空裝備。尤其值得關注的是, 俄印兩國的軍事貿易中的相當部分是俄羅斯的現役軍事裝備, 而這其中的進攻性武器又佔據了大部分。佔據俄羅斯對外軍售20%的對印軍售不僅為俄羅斯創造了極為可觀的外匯收入, 更使得印度軍隊的戰鬥力得到顯著提高。21世紀以來, 俄印兩國的軍火交易更是呈現出升溫的跡象, 俄羅斯為印度改裝了「戈爾什科夫元帥」號航空母艦、共同研發T-50第五代先進隱形戰機、出售具有極大戰術價值的多管火箭炮「龍捲風」、提供並更新了多用途殲擊機蘇-30MKI、改造並出口了現役的877EKM先進常規潛艇、為印度量身配備了彈道火炮彈道測量系統並交付了最新式的T-90C主戰坦克。除了單純的武器進出口貿易外, 俄印兩國的軍事技術合作還附加了零配件供應、技術服務以及許可證生產等領域的相關合作。


顯然, 印俄兩國密切的軍事合作已經使得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俄制武器的第一大進口國。俄羅斯的《軍工信使報》在評論文章中稱, 俄羅斯向印度所出售的武器批量之大、技術轉讓條件之寬鬆以及武器種類之繁多, 達到了俄羅斯與其他國家進行軍事技術合作過程中前所未有的高度。與此同時, 印度通過印俄軍事貿易, 不僅在短時間內提高了自身的戰鬥力, 更通過接觸先進的武器裝備掌握到較為前沿的軍事科學技術, 更通過一系列的聯合研發、生產建立起了種類齊備且較為先進的國防工業體系[9]。這些不僅提高了印度的軍事實力與軍事裝備水平, 也使得印度的大國雄心有了更為堅實的依託, 印度的國際地位與國際影響力也有了顯著的提升。對於俄羅斯而言, 俄印貿易不但有助於國家經濟情況的改善, 更使得瀕臨低谷的俄羅斯武器研發由於印度資金的注入而得以重新激活, 在增強了本國軍事實力的同時更通過軍事出口增加了其對南亞以及中亞的地區影響力, 使得俄羅斯再度崛起為能夠對國際事務產生深遠影響的大國。


俄印軍事技術合作面臨挑戰。雖然俄印兩國在軍事領域保持著密切的合作, 但近年來兩國軍貿中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使得曾經炙手可熱的軍事合作逐漸進入了「寒冰期」。一方面, 俄羅斯對於軍貿的強硬態度以及俄制武器已經無法滿足印度軍事發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印度與西方國家關係的升溫, 使得美製武器逐漸成為印度軍隊的新選擇[10]。這兩大原因使得眾多俄印既定軍事貿易擱淺甚至夭折。

誠然, 俄羅斯是印度的傳統軍事合作夥伴, 但軍事貿易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區域, 而基於兩國軍事技術合作基礎之上的俄印關係又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11]。雙方都有基於國家利益之上的政策選擇, 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戰略需求, 也必然對價格以及技術轉讓的門檻有著不同的定位。尤其是當前, 在美國戰略東移的國際背景下, 印度對於美國的戰略地位不斷上升, 美國在軍事合作領域頻頻向印度釋放善意, 印度也在不斷擱淺的俄制武器項目中逐漸轉向美國軍火商, 印度在左右逢源中逐漸擺脫了原有對俄制武器的依賴[12]。此外, 在印度逐漸膨脹的大國野心, 以及遏制中國南向發展的強烈企圖下, 與中國交好的俄羅斯更多地成為了一個「純粹的軍火商」而非是立體式的政治軍事合作夥伴[13], 相較於同樣有著「遏制中國」戰略目標的美國, 西方的武器系統在目前似乎更能符合印度當前的政治、經濟以及軍事需要[14]。與此同時, 俄羅斯同樣不甘於放棄印度這一軍火貿易夥伴, 更不願放棄在南亞次大陸的國家影響力[15]。印度也希冀於中國與俄羅斯的友好關係, 在中印雙邊關係出現僵持時俄羅斯能夠做出有利於印度的舉措。因此, 俄印兩國雖然對目前軍事貿易都存在不滿, 但出於各自的國家利益都會在相當程度上繼續維持兩國之間的軍貿交易, 從而實現各自的國家利益最大化。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 南亞及印度洋的重要性將會在絲路建設領域日益凸顯, 尤其是美國的戰略東移、印度大國雄心膨脹都會直接擠壓「一帶一路」西進南向的戰略空間。對此, 我國應當改變原有對於南亞的看法, 從全局的角度去觀察中美俄印等大國在該地區傳統安全領域的角力, 充分認識到「中印關係」才是南亞穩定發展的核心所在, 充分認識到美國、俄羅斯作為域外大國雖對該地區有著非同尋常的影響, 但地區秩序的關鍵依然在於中印雙邊關係的具體定位。


當然, 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擁有著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綜合國力與國際事務影響力, 也必然極大催化印度在南亞次大陸乃至於東亞的實際影響力。印度從大國雄心以及自身國家利益的定位出發, 同樣需要在「遏制中國」這一領域尋求夥伴關係, 美印兩國的冷戰思維推動他們逐漸形成了南亞大陸的「對抗」狀態, 不斷利用「中國威脅論」去阻撓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此外, 俄羅斯由於印度為其第一大軍火貿易對象, 必然會在外交政策上有所傾斜, 俄印之間因為軍事合作的存在而聯繫更為緊密。


毫不諱言, 中國在南亞的發展必然是充滿荊棘的, 不但因為印度作為一直以來的「南亞主導國」將會對中國的合作倡議進行阻撓, 更由於美、俄、日等國都在該區域有偏向印度的可能, 致使中國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對此, 中國應當正視中印關係對於中國戰略安全的重要性, 尋找到一條中印兩國和平相處、攜手發展、互信共存的繁榮之路。只有解決好中印關係, 才能真正實現「一帶一路」在南亞的互聯互通, 才能夠實現印度洋能源通道的安全順暢, 才能避免域外大國利用中印矛盾製造中印對立的契機。只有解決了南亞大陸的「核心問題」, 切實處理好「對抗體」與「軍貿體」的兩個方面, 才能真正實現區域的和平發展。


注釋略


戴永紅


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教授


樂山師範學院助理研究員王儉平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年0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周邊安全研究中心 的精彩文章:

【上合專題】「歷史最好時期」的中俄關係是如何形成的

TAG:中國周邊安全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