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長弓與強弩,古代戰場上怎麼選武器

長弓與強弩,古代戰場上怎麼選武器

導讀:引入火槍後,只要短暫時間就能熟悉武器,更能遙取修鍊多年的武士性命。此事嚴重破壞武士道價值觀,所以正統武士做出現在看來不理性的選擇:鄙視可輕易上手、百步外殺人的洋槍,否則傳統的武士道將如何自處?

作者:賴建誠,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1982),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1992—1993)。台灣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專攻經濟史、經濟思想史。著作有:《經濟史的趣味》《經濟思想史的趣味》等。


(一)論點

中世紀的歐洲戰場上,約有百年期間,長弓猶如今日的飛彈。奇怪的是:只見英格蘭擁有長弓部隊,當時她的主要對手是蘇格蘭與法國,明知長弓的優勢,而且屢戰屢敗,但仍執著地用強弩對抗。同樣地,春秋戰國就有強弩部隊,甚至延用到明朝,也出現火槍部隊,但為何中國一直沒有長弓部隊?

明朝《軍器圖說》:輪流發弩、輪流放銃

弓與弩是中國早就嫻熟的武器,《戰國策·西周策》有百步穿楊之說(「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但中國和法國、蘇格蘭類似,都沒有發展出大規模的長弓部隊,這當然不是技術的約制,而是有意選擇不用。沒有長弓部隊,遇到蒙古騎兵自然不是對手,因為車兵與步兵的移動速度不如騎兵,又不能用長弓遠距殺敵,結果就是元朝入主。

歐洲史學者對此現象困惑已久。Allen和Leeson(2015)這兩位經濟學者,提出一種解答,或許可用來探討,為何中國史上有歐式的強弩與火槍部隊,但卻少見英式長弓部隊。Allen與Leeson的假說是:這是制度性的選擇,而非技術上的障礙,理由很簡單。長弓的技術門坎不高,比起強弩所需的機械原理容易許多,成本也更低廉,英格蘭因而擅用長弓部隊。但法國為何不「師夷長技以制夷」,反而用更貴更不易打勝的強弩(或稱十字弓)?那是因為法國的政局不穩,若不禁用長弓,地方諸侯容易集結民兵,訓練戰力強大的長弓部隊,執政者擔心無法有效壓制。

十字弓(弩)這種武器,就像槍枝容易學習,優點是操作標準化,射程遠過長弓。但十字弓有個大缺點:如前圖所示,必須首排發弩(射擊),次排進弩(預備),末排上弩(裝填)。長弓則無此缺點:熟練者每分鐘每人可瞄準射出6箭;若不瞄準,可射出10箭,製造箭如雨下的優勢,對騎兵尤其有殺傷力。

再者,長弓兵可集結成陣,也可依地形山川河流各自移動,尋找掩護狙擊,攻守皆便。但長弓部隊要密集發射才有克敵效益,養成訓練期長(2—3年),更需時常操練,培訓成本較高。換言之,長弓部隊必須培養大批弓手,整體成本較高。

由左至右:英格蘭長弓、歐洲扁弓、歐洲彎弓、蒙古弓、現代獵弓,英國長弓幾乎是現代獵弓的兩倍長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概念:法國與蘇格蘭統治者,明知長弓優勢,但也擔心內部反叛,所以面臨選擇的難題(trade-off):若不禁長弓,就容易內部叛變;若禁長弓,就只能用弩,容易被外敵(英國)打敗。外患壓力(攘夷)的成本,若低於內部叛亂(安內)的壓力,就會選擇明知的劣勢武器(十字弓)。


(二)史例

1333年7月19日,蘇格蘭第二次獨立戰爭時,Archibald Douglas率領1.5萬雄兵集結Halidong山坡,敵方是英王愛德華三世,只有8000人。英軍居高臨下,把部隊分成三股,前有長弓破敵。蘇格蘭從山腳仰攻,英軍箭如雨下,對方不支潰散,英方騎兵追擊,至夜方休。蘇方死傷數以千計,英方只損傷14人。

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有一場重大的克雷西戰役(Battle of Crécy 或Créssy,1346年8月26日)。下圖中有長弓者是英方,弩兵是法方。下圖戰場布陣圖中,左上方紅色標記是英方,右下藍色是法方。英方的紅色箭頭就是長弓部隊。法方前面是熱內亞的十字弓隊(弩軍),後面的方陣是5000名騎兵。英方總共1.4萬人,其中有5000長弓手。法方2萬—3萬人,其中有6000弩兵。法方弩兵發起十多次衝鋒,英軍長弓手以「左射右、右射左」交叉火網迅速打敗法軍。法方損失1500至4000武裝兵,步兵死傷無計。英方損失100至300人,再度驗證長弓的威力。

克雷西戰役(Battle of Crécy 或Créssy),1346年8月26日

克雷西戰役戰場布陣圖

Allen和Leeson(2015,頁690表1)整理1298—1453年間的25場戰役,英軍的對手有四:法國、蘇格蘭、Lancaster、Percy。這25場中英軍勝16場:1327年之前敗了4場,主因是尚無長弓部隊,有了之後共敗5場。只要出動長弓部隊,且規模上千,幾乎無戰不勝。英格蘭在200年內,要面對四方敵人,能有此戰績已很不容易。讓人困惑的是:長弓部隊的優勢有目共睹,為何只有英格蘭採用?


(三)制度因素

長弓的高度與射手相近,滿拉時弦可到耳邊。中世紀長弓的製作材料,以單片紫彬木為主,長約2米,拉力約120磅,箭長約1米,射程約百米。傳統短弓的拉距約0.7米,拉力約40磅,一般成年人的拉力約40—60磅。大型十字弓(強弩)的製作成本,約比長弓貴6倍。英格蘭的自由農需服兵役,因而提供豐富長弓兵源。經過兩三年培訓,熟練者每分鐘可射6箭,而強弩每箭約需1分鐘。當時的火槍填裝射擊的間距可能更久,長弓有高速連發的密集優勢,也較能隨地形地勢調整隊形。

英方部署以長弓兵為核心,佐以長矛手和騎兵保護。若每人每分鐘射6箭,3000長弓兵可在1分鐘,同時射出1.8萬支,箭雨遮蔽藍天,銳利聲響呼嘯如雨下,猶如今日的機關槍部隊。這在戰場上很有震撼力,對騎兵與步兵也很有殺傷力。長弓的製作成本不高,殺敵效果明顯,屢戰屢勝,史例昭昭。為何不採用本小利高的優勢武器?必有不得已的考慮。

英國長弓兵

有人認為英方時常得勝,未必是長弓之功,而是戰略與戰術優越。以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為例,失敗方有很寬裕時間,檢討敵方優勢改善缺失。英方的主要對手是法、蘇,心知肚明長弓厲害,要模仿也沒多大困難,但卻一直沒成立,必另有隱情。另有一說:長弓起源於韋爾斯,獵人慣用長弓在林中狩獵,開闊的蘇格蘭高地與法國平原則無此傳統,所以不慣用長弓。其實英法地理上差異有限,經濟行為也類近,但選用武器的型態卻明顯反差,且明知優劣,仍長期穩定不變。

還有一項制度性因素,在日本和法國都顯現過。火槍傳入日本後,比起傳統武士道所重視的武器(騎、射、刀)優勢明顯。但軍隊的傳統是武士道,需要長期鍛練才能取得尊重。引入火槍後,只要短暫時間就能熟悉武器,更能遙取修鍊多年的武士性命。此事嚴重破壞武士道價值觀,所以正統武士做出現在看來不理性的選擇:鄙視可輕易上手、百步外殺人的洋槍,否則傳統的武士道將如何自處?

同樣的道理,法國騎士有長久的自傲(職業與地位),但戰場上敵不過長弓殺人於遠距。所以明知長弓優勢,也必須抗拒這種優勢武器,否則如何維護騎士的傳統尊嚴與榮耀?這項假說看似有理,但長期吃敗仗的代價,遠高過尊嚴的收益。騎士被長弓大量屠殺,又失去大片領土,實在完全沒理由不改用長弓。幕府時代結束後,明治維新起就迅速走船堅炮利路線。為何法國特別頑固?必然有制度性的約束。

法國的政局有多不穩:下圖是1086—1422年間的狀況。(1)黑色是統治者實際掌控區:每百年的範圍都不同,甚至連區域都有大變化。(2)網狀區是屬於法國,但不承認皇家的治理權。(3)斜線區是英國掌控。若你我是11—15世紀的法王,還敢在國內發展長弓部隊?

來源:Allen and Leeson(2015)頁700圖2。

現在把視角轉過來,審視長弓的特點。

(1)長弓部隊需人數眾多,才能發揮箭如雨下、左右交射的效果。這和百步穿楊的效果不同:不靠個人獨特技巧,靠的是團隊發揮震撼效果。

(2)統治者要掌控優勢性的長弓部隊,必須長期設置配套措施:舉辦射箭比賽、頒發獎金吸引高手、制定法律優惠長弓手。例如1363年頒布的「長弓法」:禁止長弓手出國境、禁用十字弓(弩)、規定星期日不能做長弓以外的運動,否則違法。這就像荷蘭為了發展航海,規定星期五晚餐必須吃魚,支持漁業與遠洋活動。兩百年後(1595)長弓法才廢除,主因是火槍已興起,遠射型的熱兵器(火藥推動),已取代人力與機械原理的冷兵器。

(3)長弓製作成本低,民間可迅速大量製造,也因而易聚眾成軍。若統治者長期培養長弓軍事文化,必然誘引領主諸侯仿效。對統治者而言,這是嚴重的潛在威脅:發展長弓部隊是養虎貽患。英國敢發展,主因是因政局穩定,叛亂傾向低(家無惡犬)。法國與蘇格蘭不具備這項條件,因家有惡狼。簡言之,長弓軍有幾項缺點:易培養、易聚眾、易滋事、易失控。對統治者而言,武器的優勢次要,政權的穩固優先:若失去治理權,打勝仗何益?在「安內永遠比攘外優先」的考慮下,統治者的理性選擇是強弩而非長弓。

長弓的戰鬥力有多強?試舉三例。La Roche-Derrien之役,雙方人數比是6.29(法)比1(英)。Dupplin Moore之役,(蘇格蘭)5比(英)1。Agincourt之役,(法)4比(英)1。這三戰英軍皆大勝,絕非只是戰術或戰略的優勢,「飛彈」(長弓)角色重要。火炮興起前,長弓在海戰中也有遠距殺敵的效果。以Sluys的海戰(1340)為例,法方用強弩,英方用長弓,結果法方損失213艘中的190艘,陣亡約1.6萬—1.8萬人。

長弓與十字弓各有優缺點:

·十字弓射程較遠,但裝填慢,每分鐘的射出量至少差6倍。

·十字弓射程較遠,但必須用列陣才能集中火力,無法產生箭如雨下的震撼效果。

·十字弓要用鋼製才能射遠,這比長弓更高成本、更高難度。

·天寒地凍,手腳僵硬,強勁的十字弓不易操作。天若太冷,鋼弓硬拉還易斷裂。

·長弓力道較弱,但成本低廉、可自制、簡易輕便。

·加強版的長弓,拉力超過150磅,就能穿透輕裝甲。若拉力超過160磅,射程可達300碼(1碼約0.9米)。15世紀的十字弓,最遠可射375碼,相差約20%。

·歐式盔甲要到1380年代才興起,十字弓力道可穿透盔甲。長弓無此優勢,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前期,長弓仍能主導戰局。

·在開闊大戰場上,長弓手可較靈活調動。若勢均力敵,通常是長弓這種Killing machine(殺人機器)勝出。

·訓練成熟的弓箭手耗時耗成本,一旦損失較難補充。

·運用長弓也需要各種條件。第一,政權中央化,能培養出長弓所需的社會條件與文化(如前述)。第二,政權穩定,不怕內部叛變。

採用十字弓的政權,其實是選擇既貴又慢又不便的武器。若真的有內亂,統治者就無優勢武器(長弓)鎮壓。長期採用十字弓,若遇到長弓的外患,就要吃大虧了。政局的穩定性,是選擇武器的重要因素。制度性的因素,反而優先於技術性的考慮。

【參考書目】

Allen, Douglas and Peter Leeson(2015): 「Institutionally constrained technology adoption: resolving the longbow puzzl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58:683-715.

「Battle of Crécy」, Wikipedia.

「English longbow」, Wikipedia.

(本文原標題《長弓與強弩:選擇戰場武器的制度性因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視頻時代的自殺
赤腳醫生和消失的神葯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