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些日常你有注意嗎?從孩子的思維路徑看成長

這些日常你有注意嗎?從孩子的思維路徑看成長

GIF

愛我你就戳戳我(上方藍色字體)

最近家裡事情多,而且拖延症和懶癌同時發作,有許多想法都來不及寫下來,一直拖拖拖,想想再不記錄下來他們就長大了,如坐針氈,接著許久之前沒記錄完的一篇加點新想法。

孩子越大我思考的越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是如何學會思考的?比如語言學習,他們是如何從一張白紙到能理解各種話語甚至說數種語言的呢?也許這需要神經學專家來解答生物學方面的知識,而我只能通過孩子們的一些行為來找一找他們思維形成方面的一些路徑。

1:聯想會不會固化?

一五一十很喜歡的一本繪本,叫《從頭動到腳》,裡面有各種小動物在做動作,比如說企鵝轉頭,長頸鹿彎脖子,猩猩捶胸,大象跺腳等等,孩子們從七八個月開始就跟我一起親子閱讀這本書,我會學著書里小動物的動作做給他們看,剛開始他們只是看得咯咯笑,慢慢就開始自己學動作,現在做得已經非常流暢而且深入骨髓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去野生動物園遊玩的時候,看到長頸鹿,孩子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彎脖子,去海底世界,看見企鵝下意識的就轉頭,看動物紀錄片見到有大象,馬上就跺腳,哪怕是聽到我們在念這些動物的名稱,繪本上看到這些動物,路上瞧到他們的圖片,都會立馬去做出書里相同的動作。

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很可愛也很好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畢竟能夠把看過的繪本記憶下來並跟身邊的事物聯繫起來也是一種大腦發育的表現,但是,如果每次都是相同的反應,看到企鵝只會記得轉頭,這是不是就是一種聯想思維的固化?企鵝不只是會轉頭啊,它們走路還會搖搖擺擺啊,它們從水裡躍起的速度還會很快啊,它們的叫聲很獨特啊,而這些孩子們顯然都還沒有注意倒。

可能的情況是,一是他們年紀太小,還沒有能力對其他方面展開豐富的聯想;二是他們閱讀印象太過深入,大腦先入為主驅趕了其他的聯想。

不過不論是哪種情況,我想思維固化都不是什麼好現象,其實,這種現象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還是很常見的,舉個例子:我們通常會跟孩子說:這是貓咪,它是怎麼叫的啊?喵喵喵~然後再跟孩子提到貓的時候,就會問:貓咪怎麼叫的啊?慢慢孩子在你提到貓的時候,就會直接說:喵喵喵~這個就是聯想思維的固化,可能我們還沉浸在孩子會接話的喜悅中,然而殊不知孩子的發散思維已經被束縛了。

聯想思維固化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孩子們知識面太有限,所聯想的區域就是他們的認知範疇,不過還好,孩子們也得益於年紀小,他們的大腦可融性非常大,知識不夠,那就多儲備唄。其實這也給我們提了個醒:同一個知識點應該給孩子多元化的接觸,還是拿貓咪為例,日常跟孩子們介紹的時候,除了叫聲,它們的體態,動作,顏色,居住環境,生活習性等等都可以做很廣的延伸,這樣一來,孩子們的知識面擴充了,聯想自然也就更豐富了。

2:根深蒂固的第一印象。

一五一十開始能夠跟大人互動的時候,我就很喜歡跟他們嘮嘮叨叨,也沒刻意去教英文啥的,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簡單的辭彙或者句子就講一講,不過有兩個單詞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是「duck」一個是「clock」,因為他們有小鴨子的拼圖,小鴨子的洗手液,小鴨子的游泳玩具,經常會接觸到duck,還有就是家裡的壁鍾每到整點都會有音樂,特別吸引他們,幾乎每個小時都會去看到clock,所以現在他們會用中文說貓咪,狗狗,大象,微波爐等等,但是即便我已經跟告訴他們鴨子和鐘錶的中文發音,他們看見這兩樣還是只會說duck、clock。

都說越小時候的記憶越深刻,這話看來一點沒錯,即便他們什麼都不能交流的時候,印在腦海里的東西也是根深蒂固的。由此,我想到他們的一些行為方面也會有這種情況,我一貫認為孩子是有種天生的理解力,我認為不管多大的孩子他們是能夠「懂」的,所以,我一直以來都告訴他們:地上的垃圾是髒的,不要用手拿,垃圾是要放到垃圾桶的。現在,我發現他們會用自己的理解去判斷什麼東西是「垃圾」,在外面玩的時候,不會再去撿地上的煙頭、檳榔渣等很髒的東西,但是樹葉、石頭等等就會劃分為「玩具」,仍然還是會把玩一會。要是在家裡撿到頭髮、棉絮之類的,也會跟我說垃圾,要麼等我拿垃圾桶過來放進去,要麼就自己去扔到垃圾桶。

我們總是說「要在孩子面前立規矩」,卻又會說「孩子還小,現在不懂」,那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算「懂」呢?對好的現象我們習以為常,認為那是應該如此的,比如孩子們和平的玩耍,對不好的現象我們才會引起重視,覺得那是要教的,比如孩子開始打人。但是,有沒有想過,在不好的現象出現之前,孩子們就已經「懂事」了,他們就已經在我們的日常中了解到可以有這樣一種處理方式,只是我們發現得太晚,教育得太晚。所以,規矩宜早不宜晚,應該在第一次就立好,並且始終如一的貫徹執行,因為我們根本無法判斷孩子什麼時候會把這些印象深深的刻進他們的腦海里去啊。

3:語言的聯想需要語境的配合。

不知何時,一五一十學到了兩個詞語「啞巴」「笨蛋」,第一次聽他們講的時候我以為自己聽錯了,後來發現他們確實是講的這兩個詞,東西不吱聲了就哈哈大笑說:啞巴!玩具不動了就會講:笨蛋!老實說,我挺無語的,這要是出去跟其他小朋友玩,一不小心亂用了這些不動聽的話,還不會被其他家長眼神殺死啊!

但是,學到了的就是學到了,隨著辭彙量的增大,不可避免的會學到不太討喜的詞語,既然無法避免,那就只能好好引導,告訴他們怎麼運用正確的辭彙。就像他們說的啞巴、笨蛋,在他們的理解範疇里,一切不發聲的就是「啞巴」,一切不運動的就是「笨蛋」,所以後來我特意製造了幾個語境,讓他們正確理解。比如,他們在喊我的時候,我不及時響應,等他們呼喊幾次以後再過去跟他們說:剛剛媽媽在思考,所以不說話,但是媽媽不是啞巴,媽媽是在沉默。他們在玩納米小蟲的時候,玩一會我就把開關關掉,小蟲就不能運動了,我就會告訴他們:蟲子不動了,因為媽媽把開關關掉了,所以他們是靜止了,小蟲子不是笨蛋。

小孩子學說話真的很有趣,就像鸚鵡學舌一樣,你說什麼他們就會跟著說什麼,但是他們也正是在這一來一往的複製式對話中學會如何表達,大人們在講述的時候要用儘可能豐富的語言,多情境,並且正確的去描述,這樣孩子們的聯想空間才廣闊和精準。

成長是漫長的,它貫穿我們一生,不是說活到老學到老么,但是它又是快速的,因為從只會躺著眨眼睡覺的一個小嬰孩到蹦蹦跳跳牙牙學語的幼兒也就不到兩年的時間,一不小心就會錯過他們的黃金成長期,真希望孩子們能夠慢慢長大,至少讓我們跟得上他們快速吸納知識的步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五一十碎碎念 的精彩文章:

TAG:一五一十碎碎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