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韜光養晦與鋒芒畢露

韜光養晦與鋒芒畢露

近來,有關貿易戰的討論甚囂塵上,「韜光養晦」這個成語再也無法韜光養晦,像它的死對頭「鋒芒畢露」一樣,不情願地現身於大庭廣眾之下。作為小老百姓,未卑未敢忘憂國,但在關心國家大事之前,先深究一下這兩個成語顯得更加迫切。

韜光養晦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原義出自《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韜光養晦又稱養晦之計。《三國演義》有一句:」玄德也防曹操謀害,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養晦之計。「由此可見,韜光養晦作為一種鬥爭的策略,多少有點偷偷摸摸、恐現於人之意。

作為」韜光養晦「最貼切的反義詞,」鋒芒畢露「比喻銳氣和才幹全都顯露出來,多形容人氣盛逞強,原義出自《後漢書·袁紹傳》:」瓚亦梟夷;故使鋒芒挫縮;厥圖不果。「

語意上,韜光養晦偏褒義,鋒芒畢露偏貶義。換言之,前者是夸人的,後者多多少少有點埋汰人的意味。作為一種策略,人與人也好,國與國也罷,韜光養晦多指從弱到強演變過程中仍處於弱勢一方的最優選擇。而鋒芒畢露似乎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內在力量的有意顯露,比如強大如地球上的美國或非洲草原上的獅子,時不時地展露出霸凌者的氣質。

就做人而言,無論強者還是弱者,韜光養晦都是應有的為人處世之道。弱者應當厚積而薄發,保持低調,蓄積力量,以期日後變得強大。強者雖然難以時時處處以低調示人,但如果總是鋒芒畢露實不可取,難道強者就一定要盛氣凌人嗎?

讀詩時間:一名非洲兒童寫的詩

樊 玉 譯於2008年3月

——2006年,這首詩被聯合國提名為」全世界最好的詩「,作者佚名,為一名非洲兒童。

生下來,我是黑色的

長大後,我是黑色的

在陽光下,我是黑色的

恐懼時,我是黑色的

生病時,我是黑色的

終老時,我還是黑色的

而你們白種人

出生時,是粉紅色的

長大後,是白色的

在陽光下,是紅色的

受涼時,是藍色的

恐懼時,是黃色的

生病時,是綠色的

而終老時,是灰色的

而你們卻把我稱做有色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笨鳥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笨鳥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