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重要知識點全在這裡,新初一生提前看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重要知識點全在這裡,新初一生提前看

原標題: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重要知識點全在這裡,新初一生提前看


關注我們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請為孩子轉發收藏,避免急需時找不到!八年級家長耐心等待!



七年級(上冊)

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年。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保留猿的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三、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


第三課華夏之祖


一、華夏之祖——黃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黃帝(原因:四發明)

二、堯舜禹的「禪讓」


三、1.夏朝的建立,標誌著奴隸制度開始了。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2.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標誌著我國早期國家的建立。


第四課西周的興亡


一、夏朝的興衰


1.禹死後,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啟,使世襲制度代替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約公元前1600年,戰勝,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第五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偉)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那裡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矚目。


第六課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


2.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令,逐步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紀後期,晉楚雙方城濮大戰後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百年後,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戰國七雄

1.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


2.發生於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


第七課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度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


2.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國推廣。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戰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築的都江堰是舉世聞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三、商鞅變法


1.時間、地點:公元前356年,秦國。

2.內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第八課中華文化的勃興(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商朝人刻在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第九課中華文化的勃興(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論記錄在《論語》中,他提出」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論語》由孔子弟子整理編寫。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學說記錄在《道德經》中,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道德經》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


3.墨子是戰國時期人,主張 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爭


4.孟子是戰國人,認為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強調保護環境。 5.韓非是戰國末期人,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6.孫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孫子兵法》一書,其軍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第十課秦王掃六合


一、秦統一六國和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


1.滅六國時間: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朝,定都咸陽


3.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


(1)目的:為了加強統治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2)最高統治者是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


(3)地方推行郡縣制度。(縣制起源於商鞅變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使用圓開方孔銅錢)度量衡


3.文化上: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文字)


4.思想上:焚書坑儒。


5.軍事上:反擊匈奴,北築長城(西起臨洮,東到)。南鑿靈渠,開發南疆。


6.秦統一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第十二課統的漢朝


1.漢武帝的大一統具體措施:


(1)政治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的統治地位由此確立。

(3)軍事上:對匈奴展開多次大規模的反擊戰,基本解除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


(4)經濟上: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第十五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漢時期,人們把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


2.張騫兩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聯絡大月氏人夾擊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強與西域各國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於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絲綢之路: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往西亞,再往歐洲,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作用:絲綢之路的開闢,有力的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對促進漢朝的興盛產生積極的作用

第十六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早期。


2.東漢改進造紙術的重要歷史人物是蔡倫。意義: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3.東漢時期的張衡製造的地動儀。作用:測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4.東漢華佗最早製成了「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主要著作《五禽戲》。


5.東漢末年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書中闡述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他醫德高尚,醫術高明,後世尊稱他為「醫聖」。


第十七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1.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公元前1世紀末)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張騫通西域後, 佛教沿絲綢之路逐步傳到中國)。東漢時期在我國得到廣泛傳播。


2.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


3.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他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代。著有《史記》,《史記》記述了從黃帝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4.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水平很高,它的傑出代表是轟動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第十八課三國鼎立


1.赤壁之戰:208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2.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220年,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國號,定都洛陽,東漢結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


3.三國經濟:魏重視修建水利工程,農業發達,蜀國絲織業興旺,吳國造船業發達, 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等,率軍萬餘人,橫渡台灣海峽,到達夷洲(即台灣)。


第十九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1.西晉建立: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得皇位,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國。


2.「五胡」內遷:從東漢末年以後,匈奴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陸續內遷。


3.西晉滅亡: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西晉。


4.東晉建立:西晉滅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都城在建康


5.4世紀後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用漢人王猛為丞相,統一黃河流域。


6.南朝的更迭: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東晉。此後,南方經歷了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


7.江南地區的開發


(1)開發時間:從東漢末年開始


(2)開發原因:


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自然條件)


②江南地區戰亂較少,許多人為了躲避北方的戰亂,逃往江南地區。(社會原因)


③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根本原因)


(3)表現:修建許多水利工程;大片荒田開墾為良田;稻田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也得到推廣;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


(4)意義: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二十課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紀後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遷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氣候乾旱,糧食供應不足;位置偏北,不利於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也不利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3.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第二十一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1.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並發展前人創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確定為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農學家。所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齊民要術》總結了北方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


第二十二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1.書法藝術:


(1)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的時間:東漢末年。


(2)演變:魏晉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


(3)書聖:東晉的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書聖」。


二、繪畫:魏晉南北朝時繪畫藝術有較大發展,東晉的顧愷之最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三、石窟藝術: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的統治者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


【本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初中家長必讀 的精彩文章:

TAG:初中家長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