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盛夏養生防中暑

盛夏養生防中暑

盛夏養生防中暑

□ 郭旭光 山東萊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正常人體產熱和散熱處於動態平衡,維持體溫在37℃左右。當人運動時,機體代謝增速而產熱增加。人體藉助血管擴張、皮膚汗腺分泌增加、呼吸加快等將體內熱量送達體表,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及蒸發等方式散熱,以保持體溫在正常範圍內。在高溫環境中,尤其當溫度較高、通風不良以及機體熱適應能力降低時,可造成體溫調節障礙、水鹽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等一系列癥狀而發生中暑。中暑是盛夏季節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除了高溫、烈日暴晒因素外,工作強度過大、時間過長、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等均為中暑的常見誘因。

中暑的分型

醫學上一般根據臨床表現的輕重,將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

在高溫環境下活動一定時間後,出現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耳鳴、胸悶、心悸、噁心、四肢無力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不超過37.5℃)即為先兆中暑。此時如及時離開高溫環境,轉移到通風處安靜休息,適當補充水和鹽分,短時間內癥狀即可消失。

輕症中暑

除上述癥狀加重外,體溫往往在38℃以上,出現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等表現或出現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早期周圍循環衰竭表現,即為輕症中暑。此時如能及時有效處理,往往可在數小時內恢復正常。

重症中暑

根據臨床表現特點,分為熱痙攣、熱衰竭、日射病和熱射病4種類型。熱痙攣類型多發生於大量出汗後,鹽分補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鈉濃度急速明顯降低,常感到四肢無力,陣發性肌肉痙攣和疼痛,以腓腸肌痙攣最為多見,體溫正常;熱衰竭類型常發生於老年人、產婦以及一時未能適應高溫氣候和環境的人。由於大量出汗導致水、鹽丟失,外周血管擴張引起血容量不足。主要癥狀為皮膚蒼白、皮膚濕冷、脈搏細速、血壓下降、暈厥、神志模糊,體溫基本正常; 日射病類型的發生原因多為強烈熱輻射作用頭部,造成腦組織的充血、水腫,出現劇烈頭痛、頭暈、眼花、耳鳴、噁心嘔吐、煩躁不安等癥狀,體溫多不升高; 熱射病多為在高溫環境中從事體力勞動的時間較長,身體產熱過多而散熱不足,導致體溫急劇升高,發病早期表現為頭疼、頭昏、全身無力、多汗,不久後體溫迅速升高,可高達41℃以上,出現顏面潮紅、皮膚乾燥無汗、神志漸轉模糊癥狀,嚴重者可出現休克。

中暑的預防

盡量避免長時間在烈日下活動。外出時最好穿淺色、寬鬆的衣服,戴寬邊帽或打遮陽傘。室內保持通風,可藉助空調來降溫,但空調溫度不宜過低。在空調環境中工作一段時間後應抽時間到室外活動,進行耐熱鍛煉。耐熱能力較差、身體疲勞或患病時,不要參加劇烈活動,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和增強營養,提高身體的適應能力。

中暑的急救

立即將患者離開高溫環境,移至通風良好的陰涼處;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和意識變化;補充含鹽飲料或綠豆湯、酸梅湯、涼茶等。酌情使用清涼油、人丹、藿香正氣水等藥物,可將清涼油塗雙側太陽穴並輕輕按摩。如中暑癥狀較重應儘快送往醫院進行救治。(郭旭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核心理念的思考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