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漢匈戰爭三百年 》之「一帶一路」的先驅者張騫

讀《漢匈戰爭三百年 》之「一帶一路」的先驅者張騫

原標題:讀《漢匈戰爭三百年 》之「一帶一路」的先驅者張騫


現在讀漢朝的歷史是十分有必要的。漢朝這個朝代是承前啟後,也是在時代的大變革中湧現出一批廣為人知、不可磨滅的英雄人物,張良韓信蕭何、「帝國雙璧衛青霍去病、飛將軍李廣、蘇武、張騫、王昭君、董仲舒、賈誼司馬遷、蔡倫、班固、張仲景、張衡。這是中華民族各方面人才爆發期,後世王朝都南望其背頸。那個時候的漢人,鐵血忠心、崇德尚義、不達目的誓不休、有征服星辰大海的雄心壯志!


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一段歷史,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

我個人認為我們現在提出的「偉大民族復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為了恢復先祖的榮耀——重建昔日帝國,再現漢唐雄風。


現在的電影應該多拍一點漢唐時期的英雄題材電影激勵國人,特別是青年人。


現在是個好時代,一個大時代,甚至是我們歷史上少有盛世初期,有人要仿漢武帝,自然就需要各式人才的出現。


下面就是我摘錄的部分文章及和人心得。


現在各種「中歐班列」開通,貨物通過亞歐大陸橋源源不斷地向西方輸送,換來美元和歐元、盧布。這是現在的新絲綢之路。這也是地球上為最偉大的商業貿易通道,他延綿兩千餘年,傳遞了和平,連接了東西方文明。


一帶一路,將國內過剩產能和產業資本對外輸出,擴展通商。國內市場狼多肉少,國內競爭不是激烈,而是惡劣,無所不用其極,以微商和傳銷為甚 。破壞市場規矩、爛市場爛價格的經營者不要太多,一個好好的新興行業被不守規矩的人搞爛了,如共享單車、小額貸款、保健品、投資理財等等。總之,人心難測。所以,在不改變國內環境的情況,選擇對外通商是利大於弊的。歷史上,絲綢之路一直是用中原的商品換取西域的黃金白銀的通道,任何一個強盛的中央王朝都是大力發展對外通商,比如漢唐宋明。弱者如宋朝一旦失去西域、佔據了河西走廊的西夏就像扼住了宋朝的脖子,宋朝不得不從新開闢海上絲綢之路藉以維持王朝的運營。


我們當代人看一帶一路,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是政府的一個普通政策。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古代人的普通人大抵也是這樣認為的,或許有人一輩都不知道「我大天朝還有絲綢之路」。但是,絲綢之路確實是中國歷史上厚重的一筆,經濟上是,政治上是,文化外交軍事科技上都是!


張騫作為「鑿空人」,拓荒者,他是「一帶一路」的先驅者!讀一下他的歷經就更能讓我感受什麼叫做「牢記使命」,有這樣的人物漢朝不興盛都不可能!

一是這樣一批鐵骨錚錚的使臣讓外族知道東方的鐵血漢人!


建元三年(前138年),張騫率領一百多名隨員從長安出發,剛剛由隴西進入河西地區,就被匈奴騎兵俘虜,押送至單于王庭(當時單于王庭在漠南,今內蒙呼和浩特附近)。軍臣單于很欣賞張騫的冒險精神,想勸其歸降,於是為他娶胡女為妻,遷往匈奴西部看押。張騫雖然身陷匈奴,但始終沒有忘記使命,精心保留著漢節,在渡過十餘年的半囚徒式的生活後,終於得到一次機會,與部分隨員逃離匈奴,為執行使命繼續西行。張騫等穿過車師(又作姑師,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附近的天山缺口,沿天山南麓西行,越過蔥嶺,進入大宛境內。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富饒,一直想與漢朝交往,所以見到張騫非常高興。張騫說明來意後,請求大宛王派人送至月氏,並許諾回朝之後將厚贈財物酬謝。大宛王深信不疑,遣人將張騫送至康居,再由康居送至大月氏(即月氏)。在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後,張騫終於抵達了此行的目的地。


張騫雖然到達大月氏,但情況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月氏人被匈奴擊敗後,先遷徙至塞國(今伊犁河流域),後又遭到受匈奴支持的烏孫人的進攻,再度西遷至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在征服大夏後,月氏人於媯水(今阿姆河)北建立王庭並定居下來。媯水兩岸土地肥沃,月氏人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再也不想東歸故鄉尋匈奴報仇。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的時間,始終無法與大月氏人結盟,只得失望而歸。鑒於出使時被俘的教訓,張騫沿著塔里木盆地南邊與柴達木盆地北邊回朝,想避開匈奴,繞道從羌族地區而歸,結果還是被匈奴人捕獲。張騫被扣押一年之後,軍臣單于去世,匈奴內部因爭奪單于之位發生爭鬥,才乘機與胡妻攜子和隨員堂甘父逃回長安。


張騫建元三年出使,元朔三年(前126年)方才回朝,歷經十三年漫長的時間,出使時的一百多人,只有他和堂甘父二人生還。


狩四年,張騫被任命為中郎將,率領一支三百多人的龐大使團,其中設有多名副使,每人均備馬二匹,攜帶牛羊萬頭,幣帛等財物不可計數,浩浩蕩蕩地向西域進發。這時河西走廊已經掌握在漢朝的手中,張騫不必再擔心匈奴輕騎的騷擾,經由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西行,順利地抵達烏孫。然而此時烏孫正發生內亂,烏孫昆莫獵驕靡(昆莫是烏孫王號,又作昆彌;獵驕靡是名字)的次子與長孫因爭奪太子之位而起兵相攻。昆莫年老,無力制止,只求自保。在這種形勢下,烏孫當然無暇考慮與漢結盟的問題;況且烏孫鄰近匈奴,服屬已久,而對漢朝的情況卻不甚清楚。雖然張騫一再宣揚大漢國威,厚贈財物,允諾以漢公主和親,但是依然無法與烏孫締結盟約。不過,烏孫見漢使氣度非凡,禮物豐厚,推測漢朝應是一個大國,所以熱情款待,並應允派專使赴漢致謝。張騫分遣副使等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等國後,於元鼎二年(前115年)與烏孫數十人返回長安。隨後,張騫所遣副使也陸續與各國派遣的赴漢答謝的使者返回。從此之後,漢與西域的聯繫日益密切起來,每年都有許多批漢朝使團或商隊穿行西域各國之間,足跡遍及西域,甚至更遠的地區,中原的絲織品等通過西域源源不斷地輸向西方,形成了一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張騫回長安後不久去世,但他在二次出使時所表現出的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以及與各國交往時寬宏友善的誠懇態度,在西域各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他死後,許多出使西域的漢使都自稱「博望侯」,試圖以此取得各國的信任。司馬遷稱讚張騫通西域的壯舉有「鑿空」之功,決非虛言。


《漢武大帝》出使西域13年的張騫終於回來了,漢武大帝看到直接淚奔,鐵血大漢!



歡迎投稿參與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謀部 的精彩文章:

讀《漢匈戰爭三百年 》
讀《三國演義》

TAG:參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