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說清政府,靠鴉片「發家致富」?

為什麼說清政府,靠鴉片「發家致富」?

原標題:為什麼說清政府,靠鴉片「發家致富」?


1


當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1644年,當他聽說明朝國庫搜來搜去,竟然窮得只剩下「2300兩白銀和800枚銅錢」的時候,李自成簡直要暈菜過去,偌大一個大明王朝,竟然這麼窮?「國家之貧至此,可發一笑」嘛。


同樣為了錢,為了400多萬兩白銀,1853年,22歲的大清咸豐皇帝也幾乎是欲哭無淚,這一年,太平天國的「妖匪」們已經作亂了第三個年頭,由於南方財賦大部被斷,大清帝國收入銳減達50%以上,但軍費等開支卻劇烈猛增,其中1852年國家財政收支虧空190多萬兩白銀,1853年更是虧空達400多萬兩白銀,大清帝國的財政,已瀕臨崩潰邊緣。


沒有錢,這仗還怎麼打,國家還怎麼治?

2


讀清朝史,很多人都有一個困惑,那就是晚清時期,接連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亂、甲午戰爭、庚子事變,一系列的戰爭賠款和軍費開支,竟然沒將大清國給搞死,與因為窮沒法發軍費、沒錢派人守衛北京城的崇禎皇帝相比,大清國的皇帝們究竟有什麼法術,從哪裡搞錢呢?



鴉片戰爭,給大清帝國帶來了詭異的影響。


大清國缺錢,以兩次鴉片戰爭為例,第一次鴉片戰爭賠款摺合白銀為1960萬兩,另加軍費開支4000萬兩;第二次鴉片戰爭賠款1600萬兩,另加軍費4000多萬兩;這兩次戰爭,直接就將大清國的腰包掏得精光——因為要知道,即使是在康乾盛世,康熙朝時每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3000萬兩白銀;號稱盛世巔峰的乾隆朝,清朝年財收也不過4000多萬兩白銀。


大清國,究竟是怎麼搞錢的?


3


說起來,清朝的皇帝們,其實很感激英國人。


在後世人看來,兩次鴉片戰爭之仇,滿清的皇帝和臣子們,肯定是對英國人恨得牙痒痒,但實際上,在本質上為貿易戰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加上太平軍等一幫妖眾的騷擾下,咸豐皇帝,突然有了靈感。


在太平天國之亂前,清朝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田賦等地丁雜稅、鹽課、關稅等三大項,其中地丁雜稅、鹽課佔比達86%,關稅佔比不足14%,這種稅收結構,表明清廷當時仍是一個傳統稅收為主的傳統財政國家。


▲太平天國運動前,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分析表(單位:兩)


但1851年太平軍之亂開始後,為了應付日益增加的軍費,清廷開始鼓勵地方的總督和巡撫們,對商品徵收價值1%的厘金,由於商品基數龐大,這項收入日益可觀,成為各個省重要的地方收入來源;以1892-1893 年度為例,清廷在該農曆年度共徵收1428萬兩白銀厘金,占當年大清財政收入的19.07%;


英國人赫德的到來,則使得清廷的關稅收入大幅增長:1849年,清廷當年的關稅收入為472萬兩,但到了1901年,在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管理下,清廷當年的關稅收入達到了2380萬兩白銀,占清廷當年財收的26.99%。



英國人赫德,是晚清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人物。


關稅收入大幅增長,是清廷在經濟上,向現代化國家轉型的重要證據之一。但裡面的門道,真的這麼簡單嗎?


實際上,到了晚清後期,佔據清廷財收近半壁江山的厘金和關稅,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對鴉片徵收的關稅和厘金。


傳統上人們以為,鴉片戰爭一聲炮響,拉響了清朝滅亡的喪鐘,但實際上,鴉片戰爭一響,給晚清政府和此後近一百年的中國的統治者們,送來的卻是「黃金萬兩」。


4

咸豐,是這個「黃金萬兩」的始作俑者。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當時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數量已達4萬箱左右;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鴉片入華數量高速攀漲,在此情況下,咸豐皇帝開始動起了心思,既然制止不了鴉片貿易,哪么為何不從鴉片身上徵稅呢?


1858年,在咸豐皇帝的授意下,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並對鴉片開徵「洋葯稅」,規定每百斤鴉片,首先要在海關繳納關稅30兩白銀;然後進入國內各地時,還要開徵數量不等的厘金。


到了1885年,為了方便管理,清廷規定每百斤進口鴉片,共要繳納關稅和厘金共計110兩白銀



咸豐皇帝(1831-1861)。


清廷很快,就從中嘗到了超級甜頭。


在清廷的合法化許可下,鴉片得以更加兇猛的態勢進入中國,並從1840年每年4萬箱的進口量,高速增長至1881年每年9.6萬多箱的進口量。在以鴉片為首的關稅和厘金帶動下,到了1908年,清政府當年總稅收約2.92億兩白銀,其中鴉片稅收就達3302萬兩,占當年全國財收的11.3%。


靠著賣鴉片,大清帝國,一下子就實現了「發家致富」,並在1864年干趴了太平天國。


5

想當初,因為兩次鴉片戰爭,道光皇帝、咸豐皇帝都對英國人恨得咬牙切齒,但他們沒想到的是,英國人在痛扁大清帝國的同時,竟然給他們送來了鴉片、這麼個力挽帝國財政狂瀾的發家利器。


實在是焉知禍福,想不到啊!


咸豐皇帝很意外!歷史真是詭異。


但鴉片關稅厘金雖高(以下簡稱稅厘),錢的大頭畢竟是讓英國人等老外賺了去,有沒有辦法從中賺更多的錢呢?


辦法來了,那就是自己種:讓鴉片自產、自銷、自賣。



▲1850年代開始,鴉片種植開始廣布國內。


話說,大清帝國這一招,也是跟英國人學的。


清朝前期,大清帝國出口創匯主要有三個品種,分別是:陶瓷、生絲和茶葉。但早在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由於英國的達爾文家族等偷師研製出了更好的陶瓷,歐洲人就已逐步停止了從中國進口瓷器;


另外在生絲和絲綢領域,由於日本養蠶業和絲綢業的崛起,世界絲綢的出口中心,在晚清時期也已從中國遷移到了日本。

剩下最後一個茶葉出口,由於英國人的偷師學習,和在印度、斯里蘭卡等地的大規模移植開墾,中國的茶葉出口也開始迅速衰敗。


老外們通過偷師、移植等貿易戰手段,迅速擊垮了大清帝國傳統的出口創匯「三寶」,於是,大清帝國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我們也來學習種鴉片、賣鴉片。


6


鴉片對帝國是否有毒、毒害程度如此,祖先們的訓導早已拋諸腦後。


在清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肆鼓勵下,罌粟之花,迅速開遍了整個大清帝國。


在與鴉片主產地印度相近的雲南、貴州和四川地區,從1850年代的咸豐皇帝時期開始,作為提煉鴉片的原植物,罌粟開始廣泛種植起來,由於這玩意兒特別好賣、價格又高,於是,在帝國西南部的雲貴川地區,「鄉村嵩落皆遍種之」


隨後,鴉片種植開始廣布帝國的各個角落,到了1860、1870年代,罌粟在大清帝國的各個省份、各個角落遍地開花,北至蒙古、東北三省,西至甘肅、陝西,南至福建、廣東,以及山西、山東、河南和相對富庶的江浙地區等,大量的土地紛紛被開墾用作罌粟種植,甚至成為許多農民的主業。


據統計,到1894年,大清帝國一共8.66億畝耕地上,一共有1333.3萬畝土地都改種了罌粟,佔比高達1.5%——也就是說,假如你在光緒二十年(1894)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跑一遍大清帝國,你會發現,帝國,已經被罌粟之花給淹沒了。


這種罌粟的種植,甚至一直延續到了民國末期,到了1940年代末,最愛君的故鄉、廣東潮汕地區就仍然到處種植著罌粟,由於種植面積太大,罌粟甚至被當做了炒菜做飯的材料。


晚清平民在吸食鴉片。


在當時,清朝人把進口的鴉片叫做「洋葯」,把國產的鴉片叫做「土葯」,在「土葯」的大規模衝擊下,外國鴉片進口越來越少,到1879年,當年大清帝國的鴉片自給率,已經達到了80.12%,對此,當年英國駐上海領事在提交給英國本土的貿易報告中說,


「在四川、雲南、山西、陝西、甘肅和貴州等省,印度鴉片幾乎都被趕出了市場,現在簡直不再運往這些地方,那裡的消費,全部由中國產的鴉片供應了」。


1908年當年鴉片稅收厘金共3302萬兩為例,其中進口鴉片征繳稅厘為502萬兩,而國產鴉片征繳稅厘則達到了2800多萬兩,由此可見國產鴉片的數量之巨。


在清朝國產鴉片的貿易爭奪下,進口鴉片的數量,也從1881年最高峰的9.6萬箱,下降到了1911年、大清亡國前夕的2.7萬箱。


到1882年,中國國產鴉片甚至「揚帆出海」,不僅可以自給自足,而且還反向出口國外。英國人對此,後悔得叫苦不迭。


7


靠著鴉片徵收的稅厘,清朝不僅擊敗了太平天國,而且連洋務運動,也從中受益匪淺,從而使大清帝國,在晚清的風雨飄搖中,成功實現了「延年益壽」。


根據清廷統計,1866年清廷從鴉片征繳的稅厘為200萬兩白銀,占當時全國關稅收入的50%以上。有了鴉片稅厘的支撐,大清國也從當初圍剿太平軍的困窘中緩過神來,財政收入節節攀升。


1877年,廣東機器局計劃製造16艘炮艦,其中已花費的96860兩白銀費用,加上每月支付的薪餉以及各種雜費4148兩,就全部取自所收繳的鴉片厘金。從1877至1880年,廣東省政府每年都會從鴉片稅厘中,支援11萬兩銀子,用於炮艇建造。

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就用高雄和淡水兩地的鴉片厘金,來支付台灣海軍以及台灣的其他軍事開支;同年,四川機器局也從鴉片厘金中,抽取了67771兩銀子,用於製造機器、步槍和子彈等軍械。


而李鴻章開展的洋務運動,其大部的經費,也是來自鴉片的稅厘。



晚清洋務運動,很多資金都來自鴉片稅收和厘金。


不光如此,就連晚清時期的教育事業,也「有賴於」鴉片產業的支撐——以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為例,當時作為鴉片生產大省的四川,就在上貢京師的鴉片稅厘中,撥出專款,用於支持京師大學堂的發展。


所以,從北京大學到近代許多教育事業,和軍工事業發展的背後,都有著鴉片稅厘的影子,只是對於這種尷尬的歷史,善於掩飾歷史的後世,又不知該作何解釋。


8


在鴉片稅厘等一系列擴張性稅收的支撐下,大清帝國也在太平軍的沉重打擊中逐漸回過神來,並迎來了同治、光緒皇帝時期所謂的「同光中興」局面。


就在庚子之亂後九年,儘管背負著連本帶息共達9.7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但「闊氣」的大清帝國仍然讓世界為之矚目。


1909年,末代皇帝溥儀的叔叔、大清帝國籌辦海軍大臣載洵一行遊歷歐洲,出行前載洵雄心勃勃地提出重整海軍計劃,並計劃在未來七年內,購置8艘戰列艦、20艘巡洋艦——在遊歷過程中,載洵在途經的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的兵工廠都下了訂單,當他到達德國時,眼紅得不得了的德國人,簡直是把載洵捧在手心上供著,帶他到處參觀德國的兵工廠,生怕得罪了這位大金主和大財神。


1909年,出訪歐洲的載洵(中)成為西方人眼中的大金主。


但鴉片帶給帝國的隱患和創傷,已經深深埋下。


儘管貌似為國家財政和洋務運動「貢獻」良多,但這種飲鴆止渴的廣泛鴉片種植和貿易,儘管推動了晚清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短期發展,但從長期效益而言,鴉片種植和貿易,卻深深摧殘了這個帝國的子民、人力、土地和經濟。


1877、1878年,大清帝國爆發了一場全國性的農作物減收,史稱「丁戊奇荒」,在這場造成大清國1000多萬人餓死、另有2000多萬人逃荒的大災難中,山西罹禍尤重,對此,當時的山西巡撫曾國荃上奏說,山西全省「赤地千有餘里,饑民至五六百萬之眾,大祲奇災,古所未見。」



晚清災民。


當時,山西全省530萬畝耕地中,土質最好的60萬畝地全部用來種植了鴉片,由此導致了全省糧食大規模減產。


由於廣泛種植鴉片,由此導致在災荒時期,山西全省的農作物更加供不應求,由此,在這場「丁戊奇荒」中,山西省的災難也最為深沉,當時,山西災民在吃完「小石子」、「觀音白泥」等所有能吃的東西後,大量災民死亡,並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吃人,使得整個災區變成了人間地獄。


對此,當時人描述說,吃觀音土、大規模人吃人,這是自明朝晚期後,「二百三十餘年未見之慘凄,未聞之悲痛!」

9


儘管這場導致1000多萬人餓死的「丁戊奇荒」,並未釀成類似明朝末年的大規模農民起義,然而,帝國的根基已傷,在帝國的子民們看來,除了鴉片,還有那一道道加重的其他稅收和厘金、田賦、鹽課,已經成了他們身上,不斷加重的一根根稻草。


這個晚清社會在等待的,只是那最後一根稻草的到來。


就在武昌起義爆發後三個月,1912年1月,大清帝國公布了1911年的財政收入:一共為3.0191億兩白銀,相比年收4000多萬兩、號稱盛世的乾隆時期,大清帝國也迎來了中國封建王朝史上,財收最高的年度。


一切貌似都很美好,一切又都戛然而止。


不久,1912年2月12日,在革命黨和袁世凱的內外夾擊下,清廷宣布退位,結束了268年統治。大清帝國——這隻看似富得流油的龐然巨象,被幾隻不起眼的革命黨小螞蟻一頓啃噬,最終轟然倒塌。


若論功勞,那一小塊鴉片,或許也是「功臣」之一。


參考文獻:


楊雪:《晚清財政競爭與鴉片貿易的經濟學分析》,山東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


朱培靈:《鴉片戰爭前後清政府的財政狀況》,載《財政與稅務》,2015年第8期


楊國安:《集權與分權:清代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及其調整》,載2017年08月7日《光明日報》


波音:《王朝的家底:從經濟學角度看中國歷史》,群言出版社,2016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東北王」: 對日本人就得手黑!
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