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100多年前,英國詩人吉卜林在《東西方謠曲》中說:

東方與西方從不謀面,

一直要到上帝的最後審判之前,

這兩個巨人才會面對面,

站立在世界的兩端。

東方與西方,如同白天與黑夜一般相互交替:當東方如日中天時,西方尚在黑暗之中;當西方燦爛輝煌時,東方已沉沉睡去。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和羅馬帝國相互把對方視作日出與日落之地,白天與黑夜相互交匯時,會出現晨曦與黃昏,兩種世界上最美的景觀。

2000多年來,在絲綢之路上,東方與西方的頻繁交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文明最瑰麗的花朵。在絲綢之路上,另一個故事也在同時發生。文藝復興,源自希臘羅馬古代文化的復興,同時獨立開創了現代文明新紀元,事實果真如此嗎?

事實上,義大利文藝復興和現代世界的開端,既是一個與絲綢的引進、消費、模仿和再創造同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發生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的故事。無數的人們在東西方之間來回穿梭,運送著一種奇異的貨物;這種貨物猶如世界上最為絢爛奪目的雲霞,放射出奇異的光芒。人們一打開它們,彷彿隨之也打開了一個個古代的清晨與黃昏,那些奇異的光線穿透包裝,也把行客腳下的道路,染成一篇錦繡的文章。

國家博物館正在展出的「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彙集了義大利21家博物館、國內17家博物館共計200餘件(套)文物精品,呈現了極為豐富和充分的證據鏈條。

悠悠千載,綿綿萬里,讓我們穿越絲綢之路,走進文藝復興。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花神芙羅拉

公元1世紀

47cm×41cm×6cm

龐貝出土

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將羅馬帝國的龐貝古城覆蓋。公元18世紀中葉,經考古工作者挖掘,龐貝重見天日。這幅《花神芙羅拉》即發現於古城中一所別墅的卧室內。壁畫中,可見這位身著絲綢的女子,衣袂飄飄,盡顯曼妙嫵媚的身姿。

第一章 大漠之舟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發明了「絲綢之路」(die Seidenstrasse)的概念。它主要用於描述歷史上西方和中國之間的地理交通,尤指漢代中國和羅馬帝國之間,有關絲綢貿易的一條穿越歐亞大陸的通道。這條道路猶如沙海上的行舟,把東西方連接在一起。

千百年來,這兩個代表當時文明最高成就的偉大古國,從對彼此茫茫然一無所知,到偶然、零星地跨越千山萬水相遇,在青銅、玻璃、絲綢等遺存上,留下了彼此交流的痕迹。

◆◆別樣的青銅◆◆

中國青銅器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古羅馬、古希臘人傳承伊特魯里亞造物文化,在青銅等金屬鑄造方面也是技術精湛。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男青年青銅雕像

公元前5世紀

125.5cm×45.5cm×37cm

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古希臘人認為神人同體,完美的人體是神性的體現。正如本件男青年青銅雕像所示,古典雕塑在形式表達上追求具象寫實、逼真再現,並同這一時期的中國一樣,利用青銅完成更為細緻的人物造型。

◆◆玻璃的流傳◆◆

除了對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外,對於珠飾裝飾品的追求伴隨著人類文明史的每一步前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卻蘊藏著風光無限的大千世界。本組來自東西方的玻璃飾品,即滿載著當時人們的信仰、審美與技藝,跨越時空,隱約勾勒出一條久已存在的玻璃流傳之路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蜻蜓眼玻璃珠

戰國

直徑2.1厘米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網紋玻璃杯

北魏時期外來玻璃器

高6.7cm,口徑10.3cm,足徑4.6cm,壁厚0.2cm

1948年河北省景縣北魏封氏墓群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件杯口沿內翻成圓唇,底部用玻璃條纏成矮圈足,平底。杯體淡綠色。腹部纏貼3條波紋作為裝飾,每條波紋有10個波峰,3條波紋互相銜接形成網目紋。採用模吹制方法成型。經測定,是普通的鈉鈣玻璃,當為東羅馬帝國時期黑海北岸地區產品。

◆◆遠去的駝鈴◆◆

絲綢之路上,一隊隊商旅,一匹匹馱滿貨物的駱駝,一艘艘乘風破浪的海船,和一個個姿態生動的行客,隨著駝鈴或喧囂的人聲,消失在歷史的地平線,只留下他們或它們的身影,凝固在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上。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長沙窯貼花椰棗紋瓷壺

唐代(618年—907年)

高17.8cm,口徑9.4cm,足徑12.5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本件長沙窯瓷罐,罐身以模印貼花技法飾椰棗紋圖案,上面加施深色醬斑;椰棗為西亞常見果樹,長沙窯器物上流行的「椰棗紋」突顯了長沙窯外銷瓷的異域風格。

◆◆女神的姿態◆◆

如同義大利半島是葡萄種植區,自古便以葡萄酒生產蜚聲海外;中國是桑樹的原產地,是世界上第一個製造出絲綢的國家,而中國的絲綢最早即以奢侈品身份,亮相世界舞台,所到之地,無不廣受追捧,穿在最尊貴的人物,或曼妙的女神身上。而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商路,後來也被命名為「絲綢之路」。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阿弗洛狄忒大理石雕像

公元1世紀—公元2世紀

高129cm

義大利羅馬蒙特馬爾蒂尼中心博物館藏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彩綉雲紋香囊

東漢

長7.5cm

1934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泊樓蘭遺址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刺繡因較織錦更為費工,所以價值在錦之上。漢代的刺繡技術很高,綉工在飛針走線之際,還會對底樣作出適當的修正。刺繡的題材也很豐富。這件香囊在深香色綈面上以紅、黃、綠色絲線綉出花朵紋及變形雲紋,針法為索綉,但針腳整齊,在有花紋處索辮盤旋密集,不露空白,綉工相當熟練。

第二章 跨越七海

根據傳統的宗教觀,中世紀的歐洲人認為世界的中心是耶路撒冷,伊甸園則位於東方。隨著十字軍東征和蒙元帝國的建立,隨著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和羅盤傳播到歐洲並被應用於航海,通向更為富庶的東方世界的道路被打開了。在海上,在陸地,在古老的絲綢之路的各條道路上,所有商隊和航船的方向都不約而同地指向東方,指向東方的天堂——中國。

◆◆記憶的重現◆◆

談及中國古代對外交往,人們心中不僅會浮現出駝鈴聲聲、充滿西域風情的陸上絲綢之路,也會憶起在汪洋大海中破浪前行的艱辛。在唐朝至明朝期間,從廣州出發到波斯灣、東非以及歐洲的遠洋航線全長曾超過14000公里,後被冠以「海上絲綢之路」的盛名。無論是出水的沉船殘骸或圖像中的船隻形貌,還是大批安眠于海底的瓷器、金銀器等貨物,它們都是往年繁盛熙攘的海上貿易的見證。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德化窯青白釉印花八棱執壺

南宋(1127年—1279年)

高25.4cm,壺蓋口徑7cm,足徑8.3cm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尋找伊甸園◆◆

在中世紀,西方人普遍地將東方想像為一個遍地黃金、流淌著奶與蜜的豐庶之地,是伊甸園之所在。他們對東方世界充滿了強烈的渴望,但對它真實的地理位置和基本狀況的記述卻充滿了幻想與謬誤。直到公元13世紀,藉助指南針和海圖,以馬可·波羅為代表的歐洲旅行家開始跨越千山萬水,向著東方前進。只在軼聞和傳說中驚鴻一現的遙遠東方,也向異域的來客張開了她的懷抱。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盧溝運筏圖》

元代(1271年—1368年)或明代(1368年—1644年)

佚名

絹本設色

143.6cm×105 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該圖描繪了現北京永定河盧溝橋附近水運繁忙的場景。畫面中央為一座十一拱橋,望柱上雕刻石獅,與盧溝橋今貌基本一致。馬可波羅曾在《遊記》中專門記述過此橋,《弗拉毛羅地圖》中也曾加以描繪。

公元13世紀之前,東方與西方,中國與義大利,這兩個位於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蒙眼巨人,只能彼此摸索著感受對方的存在。悠悠千餘年間,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人們的交往日益緊密,對世界的認識也逐步從「四海」擴大到了「七海」。

第三章 帝國剪影

作為橫跨歐亞的大蒙古國(Yeke Mongol Ulus,又稱「大朝」)的首都,「大都」堪稱當時整個世界的「偉大的首都」,如同一次絢爛的日出,正在東海之濱冉冉升起。在歐洲東行者的眼中,帝國壯觀的建築、美麗的陶瓷、動人的書畫和工藝品,以及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豐富多彩,是組成這次日出不可或缺的七色霓虹。

◆◆王朝面孔◆◆

蒙元統治者建立統一王朝之後,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統治機制。他們以華美的服飾、界限分明的等級次序,來確定自身的高貴地位。在其統治下,國力強盛,水陸交通發達,外國使臣和朝拜者接踵而至。統一發行的貨幣、度量衡等讓大都及其所輻射的大蒙古國成為享譽世界的多國商旅雲集的貿易中心,促進了蒙元社會與經濟的高度繁榮。這些人與物構成了這個百年王朝的生動面貌,也在遙遠的異國他鄉,在歐洲藝術中留下了活躍的剪影。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金鑲藍寶石帽頂

元代

通高3.9cm, 底徑5.1cm

湖北省鍾祥市明代梁庄王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七色霓虹◆◆

悠悠百餘載,蒙元王朝創造出了猶如七色霓虹般的多元文化藝術成就。元代青花瓷器,連接了中西文化,成為七百多年來一直被世人所推崇的瓷器藝術之至寶;元雜劇,浸染於元人的生活,成就了中國戲劇藝術史上的頂峰,並凝固於其它藝術載體,流傳至今;元代銅器,在恢復古代禮制的呼聲中得到了復興,演繹出新的成就與輝煌;元代書畫,得益於多民族文人的深入交往,別開生面,把中國書畫推向一個新階段。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水竹居圖》

1343年

倪瓚

紙本設色

113cm×53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水竹居圖》軸系倪瓚為好友高進道遷居而作,全畫取平遠之法,繪江南初秋景緻。近景為五株生於溪邊的雜樹,兩間茅屋掩映於竹林之中,與遠處綿延起伏的群山彼此呼應,意境蕭索,融入了隱逸山林之精神理想。畫法仿五代董、巨筆意,青綠敷染,構圖較晚期更為寫實而緊湊,是倪瓚筆下少見的設色山水作品。

◆◆馬可·波羅的行囊◆◆

連接東西的絲綢之路留下了許多人的匆匆行跡,其中馬可·波羅正是借蒙元帝國開闢的驛站交通之便,完成了縱貫歐亞大陸的往返旅程。

「馬可·波羅」其實不是一個人,而是往來於歐亞大陸兩端的商人、傳教士和外交使節們的代表。除了《馬可·波羅游紀》所收錄的旅途見聞,這位「百萬先生」還留下了遺囑、故居、財產清單,這些零星的碎片正在訴說著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馬可·波羅遺囑

1323年

羊皮紙,墨筆

67cm×24.5cm

義大利馬爾恰那國家圖書館藏

馬可·波羅在遺囑中安排妻女為自己的遺產託管人,繳納什一稅,免除他人債務,向教會捐獻,還賦予 「韃靼僕人」彼得自由權利,並給予100里拉威尼斯金幣一筆遺產。這位韃靼僕人在自己的遺囑中署名為彼得魯斯·蘇萊曼(Petrus Suliman)。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馬可·波羅」罐

宋代(960年—1279年)

高12.38cm, 腹徑8.26cm

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可教堂藏

四系陶罐,胎體較厚,施白釉,器身裝飾蕉葉、纏枝花卉等四層印花紋,罐底未施釉,產自福建德化窯。舊傳由馬可?波羅帶到威尼斯,實際上更可能是威尼斯人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從君士坦丁堡帶回。

第四章 鳳凰西行

當馬可·波羅們啟程返鄉時,他們的行囊中都裝了些什麼?帶回去之後,這些商品、禮物是否如石投水中一般激起了水花和漣漪?通過馬可·波羅們帶回的物品,我們試圖探究這些「水花和漣漪」,考察它們在義大利發生了什麼作用?又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有何關係?那些來自於東方的圖案、工藝與時尚,正如一群「遷徙的鳳凰」,跨越千山萬水來到歐洲的綠野,最終融入歐洲人的生活之中。

◆◆青花變奏◆◆

「馬可·波羅」們帶到歐洲的中國瓷器,以其半透明的質地、精美的花紋、精緻的造型、高超的工藝,贏得了人們的讚歎,瓷器收藏成為時尚,成為人們眼中的神奇之物,大量的歐洲仿造品亦隨之產生。這些仿製品亦真亦幻,似曾相識,形成一曲動人的青花變奏。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美第奇軟瓷罐

1575年

高12.5cm,底徑5.5cm

義大利那不勒斯馬提納公爵博物館藏

凸字形」口沿,束頸,鼓腹,圈足,把手為彎曲蛇神狀。藍色纏枝蓮紋與半透明玻璃釉呈現出一種白地藍花的效果,明顯模仿中國青花瓷,但由於燒造溫度以及材料的局限,燒成的並不是硬瓷而是一種「軟瓷」。底部有布魯內奈斯基設計的佛羅倫薩大教堂穹頂圖案與弗蘭切斯科大公的首字母「F」。

◆◆蓮枝交纏◆◆

蓮花盛開在東方,是道德的高潔、智慧的覺醒和生命的繁衍的象徵;蓮花盛開在西方,盛開在聖母的衣袍上,是東西方文化交流互動的象徵。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聖凱瑟琳的神秘婚姻》(複製品)

1359年

洛倫佐·委內齊亞諾

93cm×58cm

義大利威尼斯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聖凱瑟琳為公元4世紀亞歷山大城國王科斯杜斯的女兒,視上帝為唯一的愛人,最終為其信仰而殉教。畫面中耶穌正將戒指戴在聖凱瑟琳右手的無名指上;聖母藍色長袍上有金色的蓮花圖案。這類藍地蓮花紋織金錦在當時的威尼斯應屬十分珍貴,故僅用在聖母或聖徒身上。

◆◆鳳凰之旅◆◆

一組形象相似但工藝和材質均有所不同的器物依次排在一起,就像一組蒙太奇鏡頭那樣,形成了一次獨特的運動;猶如同一隻鳳凰穿越不同器物、穿越歐亞大陸靜穆淵深的藍天,最後棲息在一片金色的樹林之中。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聖母加冕》

1406年—1481年

薩諾·皮埃特羅

239cm×197cm×14.5cm

義大利錫耶納國家畫廊藏

該祭壇三聯畫表現了耶穌為聖母加冕的場景。畫中的聖母、耶穌和聖奧古斯丁皆著華麗的絲綢服裝;在背景的紅色帷幔和聖母的袍服上,還可以清晰辨認出鳳凰的圖案。公元14世紀,東方時尚流入歐洲後風靡一時,猶如鳳凰由東向西飛翔,翩然停落於這幅畫中。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

元代(1271年—1368年)

高22cm,流尾長23cm

北京西城區元代窖藏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扁壺以昂首的鳳首為流,以捲起的鳳尾為柄,鳳身繪於壺體上部,雙翅分布在壺體兩側。採用多種製作工藝,壺流為模製成型,壺柄以捏塑成型,再合為一體,可謂是鳳紋與瓷器造型完美結合。

第五章 絲綢之夢

「馬可·波羅」們將西方人孜孜以求的東方絲綢源源不斷地輸入歐洲大陸,上到教皇,下至畫師均對絲綢耳熟能詳。絲綢成為教皇的收藏,更成為文藝復興大師筆下的母題,無論是絲綢紋飾,還是絲綢作為補子的用途,這些異國風情引得人們紛紛效仿。一群群鳳凰、飛鳥、獅子和奔獸,或呈非對稱的斜向構圖,或鑲嵌在圓形的裝飾骨架中,似乎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之中……這些奇異的東方動物,帶動了一場歐洲絲綢裝飾的革命。

◆◆熟悉的圖案◆◆

「補子」本來是一塊嵌於中國傳統袍服胸前或背後的絲綢飾物,最早可見於元代,後成為明清官服中區分官職等級的重要依據。公元13-14世紀,歐洲抄本繪畫中已有身穿「補子」的蒙古人形象出現,同時在歐洲基督教高級教士的聖服中,也相應地流行一種將東方絲綢縫綴於服飾重要位置(如胸口)以作裝飾的做法,與中國的「補子」服如出一轍。「毬路」紋是另外一個流行於歐亞大陸兩端的圖案。它最初產生於西方,後傳至中國,並成為典型的中國紋樣之一。到了元代,織綉在絲綢上的毬路紋也存在著向西回傳的趨勢。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聖史蒂芬》

1320年—1325年

喬托·迪邦多內

木板坦培拉

84cm×54cm

義大利佛羅倫薩霍恩基金會藏

這是喬托創作的多聯畫的一聯。聖史蒂芬擁有一雙類似東方人的細長眼睛,帶有金色頭光,雙手持紅色精裝聖書;他身穿的鑲邊法衣胸前有方形裝飾,與中國古代服飾上的「補子」相似,可能受到了東方時尚的影響。

◆◆飄移的風景◆◆

正如安布羅喬·洛倫采蒂《好政府的功效》壁畫所見,馬可·波羅們的行囊之中除了絲綢、陶瓷等珍寶外,可能還有一些類似於《耕織圖》那樣的中國畫,畫作被帶到了西方,並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溪山雨意圖》

元代

黃公望

29.8cm×106.6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畫面近景有坡石樹木,遠景為無盡的雲山,將畫面一分為二的江水由右向左逐漸開闊,兩岸的景色則隨之退縮,融合了平遠、深遠等構圖技法的畫面可能受到趙孟《水村圖》影響。此畫由黃公望兩次繪製而成,上有倪瓚、文彭題跋。此畫與公元15世紀歐洲早期風景畫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六章 尾篇

中國人常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文化的交往亦是雙向的。那麼,離去的「馬可·波羅們」在中國留下了些什麼?

聖母瑪利亞懷抱幼小的耶穌是基督教藝術中最動人的形象之一,懷抱幼童的送子觀音則是中國民間信仰中一個重要的形象表徵,不同地域產生的不同信仰在形象上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元明之際,西方商人和傳教士從遙遠的地球另一邊來到中國,在貿易和宣教的同時也傳播了西方文化,在埋骨他鄉之餘也留下了十字架、天使、聖人等文化符號,並與傳統中國的圖案如蓮花和太極等元素交融為一體,成為這一時期重要的裝飾元素和裝飾母題。

公元16世紀末,利瑪竇作為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一併帶來自己家鄉的圖像、書籍和技術。他學習中文,在中國結交了許多好友,出版中文世界地圖,將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餘生都在中國度過;他也成為首位葬於北京的西方傳教士。從利瑪竇開始,一個中西交流的新紀元開始了。


公元13至公元16世紀歐亞大陸兩端活躍的文化交流已被人們淡忘,但文化交流的種子早已生根發芽,枝繁葉茂,並為我們今天的全球化時代,奠定了基礎。當我們循著馬可·波羅的足跡往返於歐亞大陸兩端之後,最後來審視這幾位「窈窕淑女」,並驚訝於她們之間面容、姿態和眉眼的神似之時,隨著籠罩在歷史上的迷霧漸漸散去,淡忘的歷史再次「浮出水面」。

中意兩國200餘件珍寶齊聚國博,講述「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新會木美人

明代(1368年—1644年)

佚名

木板油畫

160cm×41.5cm×8cm

新會博物館藏

木板上繪兩個與真人等大的青年女子,殘損嚴重,但從胸部能依稀分辨出漢式服裝,從其他部位還能發現西式長裙和袖口紋飾的痕迹。人物梳高髻,呈四分之三正側面,鼻樑高挺,具有明顯西方人特徵,與公元16世紀末楓丹白露畫派筆下的歐洲女性尤為相像。

正如陸九淵所言:「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當人們跋山涉水,遠赴異鄉,見證這陌生中的熟悉與親切時,一種「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感覺油然而生。

異國雖是他鄉,但恍如故鄉。

來源:收藏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聯拍在線 的精彩文章:

新加坡國際6周年,這場拍賣值得你關注
曹斌:大明成化鬥彩瓷器——彩繪色彩鑒析及鑒定(上)

TAG:聯拍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