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漲姿勢】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漲姿勢】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原標題:【漲姿勢】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八百里加急最容易想像的不過是中途幾乎不休息,跑死了幾匹馬,為的就是最快速度將信息傳遞到對方手裡。但古代這一八百里加急的快遞行業遠沒有想像中這麼簡單。


往往一個「八百里加急」就會牽扯到1693個驛站,近萬人等待這個郵件。近千站點為一封信或消息服務,近萬人徹夜不眠。


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具體是怎樣一個情況呢?


八百里加急是古代用來傳遞公文用的加快服務,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驛站。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長達3000多年。唐代至清代,全國各地基本都設有驛站。


明代福建地區驛站分布圖


傳統驛站分驛、站、鋪三部分。驛是官府接待賓客和安排官府物資的運輸組織;站是傳遞重要文書和軍事情報的組織,為軍事系統所專用;鋪由地方廳、州、縣政府領導,負責公文、信函的傳遞,凡州縣往來公文,都由遞鋪傳送。



古時候的文件傳輸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達800里。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即使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來表示情況緊急程度。


在文學作品中,對此有精彩描寫:「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黃塵滾滾,駿馬飛馳而至,但見人影一晃,跳將下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騎者已然離去!此時,古道凝雲,晴空赫然!按唐朝政府官方規定,快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則要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要求則為日馳500里。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就達到每天500里。據載,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陽招搖過市,親自乘御驛馬,日行300里。看來,唐朝的最緊急通訊要求日行500里,那無疑用的馬是御馬級別,難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就是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兩天時間。


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并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在各種驛里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驛丁」、「驛夫」,或稱「驛卒」、「驛隸」。從名稱來看,他們的身份比較低下。陸路上的驛丁,也同樣受到煎熬。他們在烈日之下,在寒風凜冽的冬天,在傾盆大雨之中都毫無例外地要身背文書袋,匆匆賓士在驛路上。


在唐朝法律中把郵遞過程中的種種失誤的處罰,都規定得很細,稍有差錯,便要受到嚴厲的處置。唐朝規定,驛長應負有若干責任。首先必須每年呈報驛馬死損肥瘠,呈報經費支出情況。若有驛馬死損,驛長負責賠償;若私自減去驛站人員和馬匹,則「杖一百」。對驛丁的處罰更嚴。唐朝規定,驛丁抵驛,必須換馬更行,若不換馬則杖八十。唐律還規定,凡在驛途中耽誤行期,應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書晚到一天杖八十,兩天加倍,以此類推,最重的處徒罪二年。有人問:「執行八百里加急這樣的重要任務,被敵人或強盜半道劫去了怎麼辦?」


從這樣嚴厲的法律看,一般強盜不會去動這些重要文件,免得招惹官方的拚命剿殺。而在交戰時,應早料到敵方或會打埋伏攔截情報,至少會多途徑多人攜帶文書以防萬一。唐律規定假如耽誤的是緊急軍事文書,則罪加三等。因書信延誤而遭致戰事失敗則判處絞刑。


《唐國史補》曾記載一個負責簽發公文的員外郎的官,他處理一從河北發配到嶺南的囚犯的文書,本應向河北、嶺南兩處發文,因夜間疏忽,只發了嶺南一地,河北未發。事發之後,這個員外郎遭到了免官的處分,而泄露重大機密者處以絞刑。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網易,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經國學 的精彩文章:

「 快雪時晴」背後,隱藏著王羲之怎樣的鬱結?

TAG:正經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