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人工廠、工業互聯,中國製造的真正出路?

無人工廠、工業互聯,中國製造的真正出路?

文丨菲菲蘇

圖丨商界

來源丨商界(shangjiexinmeiti)

2015年,市面上出版了一本名為《工業4.0:正在發生的未來》的書籍,其中描述了德國工業4.0的戰略,並將其與中國製造2025的概念相結合,提出中國製造業智能化轉型的願景與理論支持。

這裡提及的「智能工業製造」,區別於傳統製造業的概念。把工廠、機器、生產資料和人通過網路技術高度聯結,形成自組織的生產,其內涵也已遠超機器的自動化概念。

同年六月,深圳一家名為「華制智能製造技術有限公司」的企業成立,成立人之一,正是上文所提及那本書籍的作者。

「華制智能製造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深圳,是全球化製造雲生態領跑者。

為中國製造業企業提供智能製造頂層設計與規劃、智能工廠規劃與建設、智能製造項目總集成、IT規劃與實施、工藝改進與自動化改造、大數據及工業雲部署等。

在此商界聯合新經濟商學院,對商學院第一期優秀學員企業「華制智能製造技術有限公司」進行訪談。

由於華製成立以前,就奠定好了深層的理論基礎和輿論基礎。所以創辦之初的客戶,大多是被其著作中的理念所吸引的粉絲客戶群。

所以,華制智能首席運營官曹洪強向商界記者介紹時稱,華制的出生可以用風華正茂來形容,在「江湖」上的地位早就奠定。

當然,理論是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在商業世界裡,客戶關係得更多的還是自己切身所得利益價值以及節約了多少的成本。

面對客戶需求,華制制定了一系列戰略,在中國智能化工業發展和服務實業客戶中不斷磨合與創新。

1

人才引進戰略

由於華制所服務的企業,幾乎是行業龍頭,包括上市公司、國企央企以及民營企業Top5。所以面對這一類領先行業的企業,想要給予它們進一步提升,科技技術一定要領先。

華制面對這樣的狀況,提出「用世界級智慧推動中國經濟騰飛,讓中國製造在全球更受尊敬」的企業願景。

想做到智慧引進,最有效的方式一定是人才引進。

首先,華制技術研發團隊均引進自一些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的技術研發人員。希望他們用國外先進的工業以及智能技術,來指導國內企業的發展。

其次,華制選擇引進一些國外的技術團隊,針對性地解決企業問題。例如,科技創新線上,華制選擇引進以色列和美國團隊;面對工業製造企業,會選擇性引進德國或者日本團隊。

人才的引進是提升國內技術的一個關頭,接觸前沿的技術,才能做到智慧型發展。

曹洪強說,這裡所講的技術能力不僅是某單一方面,而是需要一個融合。例如,在傳統技術的前提上,也要懂得互聯網等其他方面的知識,這個時代的人才需要追求跨界融合。

當然,除開本身技術能力外,長遠的眼光也是華制選人的標準之一。

曹洪強向商界記者說:「我們講求的是,看待一個問題,要站在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後的立場上回頭來看。」

人才是華制企業所認為自身的核心優勢,引進來的戰略也讓他們看到了中國智能製造的無限可能。

智能工廠模型

2

自下而上式戰略

「我們不是那種故作神秘的企業。」曹洪強這樣對商界記者說道。

現在的科技公司,有很大一部分喜歡走自上而下的路徑,以自身的技術單方面賦能所服務企業,對於對方「是否需要」的雙向回饋拒不接受。在這種狀態下,稍有不慎便會導致客戶企業倒閉,長此以往,企業本身也會倒閉。

商界記者面對這樣的現狀,向曹洪強提問企業產品的設計思維。

曹洪強回答,其企業是通過市場和客戶的需求反向拉動我們研發,而不是自己臆想出一個產品。華制會深入到客戶現場,解構他們的項目實施,從而發現痛點,再面對這個痛點進行產品設計。

當然,華制也認為,對於行業龍頭企業面臨的痛點,這個行業的其它企業也大多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所以,他們也會選擇把這個產品複製到同行業其它企業上。

「可是在複製的過程中,一些小型企業並不如龍頭企業資本雄厚,或許出不起昂貴的產品設計和後期維護費用,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解決?」商界記者提出疑問。

曹洪強說,這也是他們需要實地考察的原因之一。一般硬體設備的投入和回報以三年為一個周期,很多產品輸入到市場甚至可能不到三年就沒有了。

所以,會對該產品效應進行全方位分析,再判斷其有無必要進行智能化設計。

依據自上而下的戰略模式,華制還發現,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合最先進的設備,甚至有的企業一用上最先進的設備可能就「死了」。

對於「產品成本太高企業擔負不起」的問題,曹洪強說,「這種情況比較多,因為製造業企業本身利潤比較薄。這個時候我們會根據評估結果,建議從某一個最關鍵的項目接進來。通過這個項目,多賺了錢,再用這些錢逐步投入到整體。」

而華制的評估標準,也都是參照國家發布的中國智能製造成熟度模型.

通過模型評估當前企業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包括自動化、數據化、安全等十幾個不同的維度,最終得出數據以便分析。

智能工廠模型

3

理念傳播戰略

不過,真正全面了解華制、了解智能製造的企業數量稀少。更多的企業還在老式工廠中徘徊,就算知道了智能新模式,也都採取觀望的態度。

面對接受度不高的現狀,華制是如何應對的呢?

其實華制從創立之初,就有傳播智能製造理念的態勢。

通過《工業4.0:正在發生的未來》和《中國製造2025(產業互聯網開啟新工業革命)》兩本著作,將西方智能工業製造和我國政策相結合,從而推廣企業理念。

華制的思維是清晰的,它清楚的知道要先被認同,才能持續發展。

所以,之後的幾年,華制依然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曹洪強向商界記者介紹,華制現在大力與國家合作。2015到2017這三年,華制與工信部、新華社還有國務院發展中心聯合舉辦了智能製造的全球年會。會上邀請了國際著名的智能製造及工業互聯網等相關的專家以及院士。

會議上,邀請的專家院士們為大家詮釋智能製造的相關知識,以及智能製造的實施路徑。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智能製造,接納這個領域。

在華制看來,工業製造一直都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雖然現在很多行業看似景氣,但其中不乏許多泡沫。2009年金融危機之後,一方面企業需要發展,另一方面,也需要有人來為中國的經濟做更多的事情。

在這樣的狀態下,一方面企業需要發展,另一方面,華制也認為需要有人來為中國的經濟做這樣的事情。

綜合鏈條戰略

華制企業在智能工廠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而在商界記者實地參觀華制企業時,還發現其「工業機器人」、「工業數據採集平台」、「雲平台」等多種項目也在同時進行。

對於這些項目,商界記者也向曹洪強做了大致了解。

曹洪強以大數據為例,向記者解釋。

「工廠作為一個龐大的單位,裡面是由無數零件個體組成的,大數據就可以通過全方位的檢測得出數據,人們就可以根據數據知道哪一個零件有問題。而不是像原來,憑經驗地敲一敲,聽一聽。」曹洪強說。

華制將大數據等不同的項目與智能工廠相結合,形成一個龐大的生產鏈。曹洪強以人體的構成來向商界記者形象舉例:「如果智能工廠是身體,那麼大數據可能就是頭,物流系統就是腳等等。」

將製造業工廠的各個部分與步驟都綜合用大數據相連,從而使得整個工作流程都跟得上進度。這就是華制的綜合智能工業鏈。

華制的綜合智能工業鏈的完善令人震驚,但商界記者不免想到如今被大眾廣泛熱議的社會趨勢:「智能工業鏈逐步形成,再到廣泛被世人接受。這個過程中,許多的工人將被人工智慧取代,失業率急劇提升。」

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曹洪強認為:

時代是在逐步發展的,工業鏈的進步並不代表人類的無事可做。 將人類從最基礎最繁瑣的工作里解放出來,走向更有挑戰性的工作崗位,做更具創造力更能發揮潛能的事,推動企業、社會發展。

4

結語

石器時代的結束,不是因為我們用完了石頭。

同樣,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是因為電力的消耗殆盡,反而是因為人們擁有了更多的產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消費互聯網轉型為產業互聯網是我們當下要做的事情。

面對企業的發展和社會責任,華制不斷將智能化工業推到人們的視野中。這是預測未來,同時也是在創造未來。

本文由商界(shangjiexinmeiti)原創

END

致力為讀者提供精彩、深度、有料的商業財經內容

為企業提供全媒體品牌策劃、內容創作、推廣傳播

Hi,U can also follow us

出品 | 商界傳媒新媒體中心

主編 | 王奇 編輯 | 蓋蓋 實習編輯 | 菲菲蘇

商務合作 | gaigaiorsky(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美重慶 的精彩文章:

TAG:最美重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