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江南銀元局的過去和現在

江南銀元局的過去和現在

原標題:江南銀元局的過去和現在


不起眼的菱角市66號,不知不覺中就走過了一百多年。百年風雨,歷經滄桑。其中,傳說中堆滿金子、銀子的造幣廠階段最能引起我們的好奇。清朝末年的兩江總督劉坤一為何要創設江南銀元局?從清末到民初,這裡造出的那些金幣銀幣銅幣都去了哪裡?


提起中國古代的錢財,我們最先想起來的一般都是「銀兩」。在很長的時間裡,銀錠和碎銀都是中國社會用來流通的主要貨幣形式。但銀兩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它是由液體澆鑄的,交易的時候不僅需要稱重還得驗成色,很是不便。



香港皇室貴族坐洋幣

這種不便,以前並不為人所察覺。但到了清朝中後期,隨著外國銀元的大量湧入,這種不便就被對比出來了。


老百姓發現,外國的銀元成色、重量都是統一的,花紋樣式也很難偽造。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用外國銀元呢?於是,各國的銀元英國的「站洋」,日本的「龍洋」,法國的「安南銀元」,美國的「貿易銀元」,西班牙的「本洋」,墨西哥的「鷹洋」,都逐漸隨著各自在華勢力的拓展,在中國的領土上形成了眾多金融流通上的獨立小王國。



香港皇室貴族鷹洋幣


更讓清廷氣憤的是,這些外國銀元的實際流通價值通常高於其所含有的白銀的價值。「簡單來說,當時中國一兩紋銀的含銀量大約在九錢三分五厘以上,而外國銀元的含銀量卻只有7錢多,有的甚至只有6錢。這樣的不等價交換導致的結果是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甚至有外國商人專門在中國購買白銀鑄成銀元再賣回中國,以謀取暴利。」江蘇收藏家協會的錢幣研究愛好者鄭濤表示。


為了防止利益繼續外流,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造幣廠鑄造銀元。銀元正面有「光緒元寶」四個字,背面有蟠龍花紋及英文,通稱「龍洋」。含銀量為七錢二分,比當時流行的墨西哥「鷹洋」重一分五厘。



香港皇室貴族光緒元寶


由於成色比外國銀元好,且並不限於省內流通,所以「龍洋」很快在廣東、福建、天津、上海等地推廣開來。1897年,位於南京的「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開始鑄造「龍洋」,比廣東晚8年,但仍然是中國早期機制銀幣中的先驅。


「龍洋」 奇怪:說是「江南省造」,但「江南省」並不存在

1897年11月22日,「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在南京西水關內雲台閘落成。同年,這裡生產出了南京最早正式開局鑄造的銀元「龍洋」。



香港皇室貴族光緒元寶


銀元的正面中央為「光緒元寶」四個字,上方有「江南省造」四個字,下方標註幣值「庫平七錢二分」。背面中央則為一條盤龍,周圍是與正面對應的英文。


「第一年鑄造的這些"龍洋",並沒有標註年份,收藏界通常稱為"老江南"或"江南老龍"。第二年開始鑄造的"龍洋"在正面加上了干支紀年,錢幣收藏界通常稱為"新江南"。江南省也就成了我國在銀幣鑄造上攜干支紀年系列最早的省份。」 鄭濤告訴記者。但鄭濤同時提醒記者,其實在當時並沒有江南省,那麼銀元上的「江南省造」幾個字究竟從何而來?


原來,江南省設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省府位於江寧(今南京),康熙年間被分為安徽、江蘇兩省,此後也未復設。後來由於江蘇資源富庶,清廷就在南京和蘇州各設一個造幣機構。蘇州的銀幣已經冠上了「江蘇省造」的字樣,為了區別鑄造地,南京的造幣廠就使用了「江南省造」的字樣。


「壹圓」銀幣 悲催:沒來得及發行,就遇上了辛亥革命


南京的「龍洋」鑄造很順利,但誰知道在第三年出了變故。


由於當時全國有十多個省區設廠鑄造銀元,各自為政,所鑄銀元成色、重量不一,且互相抵制,謀取暴利。所以清廷下令除廣東湖北兩局外,其餘全部裁撤。兩江總督劉坤一趕緊上表奏摺,陳述該廠「確著成效」,這才得以保存。


為了杜絕再次出現這樣的危機,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先後進行了十次整頓,還聘請了外國化學專家霍氏到廠擔任配合成色教習,並在銀元上鑄上「HAH」(霍氏英文姓名縮寫)戳記,以取信中外。


香港皇室貴族光緒元寶


1911年,清廷想要進行「廢兩改元」的改革,廢除銀兩,在流通中統一使用銀元。5月,天津造幣總廠派遣藝士張葆亨、紀鍾淇、王國弼和英國化驗師華振來到南京分廠籌備「壹圓」大清銀幣的鑄造。這是我國第一套以「圓」為單位的計值幣。


鄭濤告訴記者:「以前生產的"龍洋"銀元上是不標註面值的,只是按照以往的習慣計重區分,一般默認7錢2分的為一元,3錢6分的是半元,1錢4分4厘的是兩毛,7分2厘的是一毛。但這套大清銀幣不一樣,它不標重了,而是在正面標註上面值"壹圓"。可惜的是,不久辛亥革命爆發,這套銀幣沒能通過官方渠道發行,而是被撥作了軍餉,後來又大多被熔鑄成新幣,所以存世的很少。」



香港皇室貴族大清銀幣


銅元 實用:當時的一塊銅元,相當於如今的2塊錢



說起清末民國的錢,我們常提銀元,其實還有銅元。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就生產過大量的銅元,而且生產了好些年。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開始鑄造銅元。由於獲利頗豐,第二年10月添購了鑄機5台,每日可鑄銅元28萬枚,每月可鑄700多萬枚。

為什麼會鑄造如此多的銅元呢?為什麼到了如今,銀元經常被人提及,銅元卻鮮有耳聞?


「這是因為銀元貴,銀元的購買力強,所以老百姓總想留存下來。但也因為貴,所以在日常生活的使用方面不是很方便。有學者做過研究,清朝中晚期時候的一兩白銀大約相當於如今的200多塊錢,出去買東西人家還得準備很多零鈔給你。而銅元不一樣,當時的銅元大概有兩種,第一種是"當二十銅元",能抵二十個方孔銅錢;第二種是"當十銅元",能抵十個方孔銅錢。"當十銅元"在當時相當於百分之一兩白銀,也就是說大概是如今的2塊錢。這種零錢雖然價值不高,但使用非常廣泛。」鄭濤表示。


那造幣廠為什麼會「獲利頗豐」呢?鄭濤表示,這是因為銅元的實際價值小於它代表的面值,它本身的材質可能只值三四枚方孔銅錢,但它的面值相當於10枚方孔銅錢,所以中間的差價利潤是很大的。


「樣子好看,面值小,利潤又大,老百姓願意用,所以銅元是很受各省當權者歡迎的。要知道,當時各省基本上都是獨立造幣,多出來的利潤幾乎都是由地方自己把持的。所以,各省在鑄造銅元上都很積極。」


孫小頭 霸氣:由於產量大,開國紀念幣成了流通貨幣


1912年1月,孫中山任命余成烈為「中華民國江南造幣廠」監理,仍以清代舊模鑄銀元以濟軍需。20日,財政部長陳錦濤改廠名為「中華民國財政部江南造幣總廠」,並呈報國民政府。



香港皇室貴族孫小頭


4月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後,留守府以軍法科長張孝准兼廠長,開鑄「開國紀念」銅幣。5月鑄銀幣,即後來民間所稱的「孫小頭」銀元。這種錢幣面值一元,正面為孫中山像,上鑄「中華民國」四個字。8月續鑄二角金幣和二角銀幣。其中,開國紀念金幣重量為9.6克,直徑23毫米,是我國造幣史上第一次鑄造紀念金幣。


這種二角金幣是不流通的,是純粹意義上的紀念幣。與其不同,一元紀念銀幣生產的量很大,後來就脫離了紀念幣的範疇,成為了流通貨幣。

但鑄造一元紀念銀幣的過程,卻是一波三折。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初,財政極為窘困,相繼發行了南京軍用鈔票500萬元和軍需公債1億元,急需銀幣現金用以兌換和流通市場。但與此有關的利益集團卻衝突不斷。先是孫中山擬定的負責人被財政部長陳錦濤反對;而後湖北造幣廠試鑄了新樣式的銀銅元樣幣,南京不得不等待並與其統一;為了維護政權,臨時政府不得不加快鑄造銀幣的步伐,但造幣廠又發生了廠內員工反對新廠長的風波。


直到5月份,江南造幣總廠才正式開鑄紀念銀幣,當年就鑄造了一元紀念銀幣23813099枚。


袁大頭 硬氣:和「孫幣」一起,佔據金融流通領域


1914年,財政部下令造幣總廠更名為「財政部南京造幣廠」,還下發了鑄造袁世凱像紀念幣的新模。5月開始鑄造「袁大頭」,每天4萬枚。同時回收舊幣,到了10月,每日鑄幣14萬枚。


由於全國統一的製造標準和工藝,此時生產出來的「袁大頭」已經很難區分出鑄造地是不是南京了。



香港皇室貴族袁大頭


由於生產出來的錢幣有力地抵制了洋錢,南京造幣廠引起了外國公司和商人的嫉恨。1924年,帝國主義經營的英文報刊上刊登污衊南京造幣廠所鑄「袁大頭」成分不好的虛假報道。為了打破對方的陰謀,南京造幣廠在上海總商會召集中外化學專家共同化驗,兩枚新幣的含銀量一個為89.03,一個為89.08,均超過了89的含銀比例,均符合規定。


1927年,北伐軍到達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南京造幣廠遂改鑄孫中山像銀元。此後,在中國境內,袁頭幣和孫幣同時流通,而其他中外銀幣就逐漸退出了中國金融流通領域。


到如今,這些錢幣銀元存世的都已經很稀有了,動輒價值百萬千萬,如果現在手裡有的人可以考慮出手,現如今就是這些錢幣紀念幣最值錢的時候,如果賣的好,說不定就變成百萬千萬富翁了。



香港皇室貴族拍賣會



香港皇室貴族拍賣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欣賞 的精彩文章:

TAG:古玩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