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應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擴大內需

中國應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擴大內需

本報記者 劉慧

7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6月價格數據。6月CPI同比上漲1.9%,前值1.8%。PPI同比上漲4.7%,前值4.1%。通脹屬於溫和增長。而6月我國經濟增長平穩,雖較5月有所回落,從歷史數據來看不算差,且處於擴張區間,但市場對全球貿易摩擦的擔憂增加,有分析稱,中國應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來擴大內需。

中美貿易摩擦對物價的推動有限

中信證券研究部的報告顯示,食品價格再次成為主要影響變數。6月CPI同比增長1.9%,較前值上漲0.1個百分點,環比上月的-0.2%小幅上漲0.1個百分點至-0.1%。通脹持續溫和,並未出現大幅波動,符合預期。非食品價格同比增2.2%,與前值相同,二季度波動較小,食品價格同比增0.3%,豬肉和蔬菜價格波動劇烈使得食品價格繼續成為決定CPI的核心變數。豬肉價二季度末已開始階段性反彈,預計三季度豬肉價或繼續強勢階段性反彈,CPI將在豬肉價的階段性上漲下有望達到2.2%-2.3%左右,成為年內高點。

中信報告顯示,中美貿易摩擦對豬肉價的推動有限。上周中美關稅上調正式生效,其中,中國將美國大豆作為限制商品之一。由於大豆作為生豬養殖中除玉米外的重要飼料來源,而美國大豆是中國進口大豆的主要來源之一,使得市場存在由於飼料價格上漲可能推升CPI的預期。實際上,除美國以外,南美(以阿根廷和巴西為主)亦是我國主要進口大豆的產地,出口佔比比美國大,而下半年為南美產豆季節,因此可以找到較好的替代產品,貿易摩擦通過豬飼料渠道推升CPI的可能性較小。預計蔬菜和雞蛋價格也將在未來幾月出現反彈。非食品保持相對平穩,三季度上漲空間仍有限。非食品七大類中,環比五漲一平一降。其中下降的為衣著(-0.2%),持平的為其他用品和服務。向後看,學校假期開始可能會使相關商品服務價格有上升壓力,但三季度基數漸高,非食品價格或仍將保持平穩。

中信報告認為,即使三季度通脹出現小幅反彈,也不會成為貨幣政策掣肘。當前實體經濟流動性緊張,小微企業融資環境趨緊,貿易摩擦或短期影響內需,國內經濟增長壓力或小幅上升,因此,貨幣政策宜結構性、定向性微調,邊際寬鬆,緩解實體經濟流動性問題。雖然三季度通脹小幅上升,但無礙貨幣政策對前期由於金融去槓桿導致的偏緊態勢進行調整。

6月PPI同比繼續上漲,較前月上升0.6個百分點至4.7%。中信報告認為,資源品價格全線上漲的原因是環保限產因素、國際油價在低基數的影響下同比出現回升。PPI全年高點已過,三季度或小幅回落。因為內需在流動性緊張的情況下有小幅走弱的壓力,地產投資或小幅下滑,基建短期難以明顯上升。煤炭、鋼鐵的庫存已經出現回升,補庫的動力有所減弱。去年同期基數逐漸開始升高。PPI在三季度將出現小幅下降,整體來看,幅度較為有限。

應把握機遇推進東北亞經濟圈

全球貿易摩擦有所加劇。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全球捲入了貿易摩擦的「風暴之眼」,無論制裁與反制裁都將是雙輸的結局,外部需求面臨進一步下滑風險。從國內看,供需增速趨緩、實體經濟成本偏高、房地產吸金能力強等因素,抑制企業生產擴張。而釋放巨大的內需增長潛力、有保有壓的信用政策,都是有效對沖經濟運行中不確定性因素的措施。

中宏網報告認為,當前,中國面臨的國際局勢有挑戰也有機遇。挑戰主要來自於美國單方面發起的貿易摩擦,對此中國應聯合歐盟、東盟、日韓、南美、非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尋求WTO等國際協調機制,避免貿易摩擦擴大。與此同時,以中國當前的經濟實力,需要防止冒進政策,現在是為東亞提供地區治理方案的機遇期。朝韓互動良好,日本讚賞「一帶一路」並積极參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在日本召開,東北亞地區整個形勢發展良好,應推動東北亞經濟圈合作。為了應對中美貿易摩擦,中國應當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來擴大內需。

中宏網報告顯示,6月供需兩端同時放緩。生產下降受工作日天數減少影響,至於7月生產端是否回升持保留態度。原因在於國內消費數據持續走低,疊加海外經濟下行和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需求短期恐難以提振,生產與需求唇齒相依,難以獨好。外部需求面臨進一步下滑風險,提振國內龐大的需求市場急如星火。因此,建議高端製造業、綠色製造業稅率應降至15%至14%。歐日美等經濟復甦趨緩,疊加全球貿易制裁與反制裁升級,需求呈下降趨勢。內外因素綜合作用,對未來需求向好預期回落。在貿易摩擦下,大中型企業首先受到波及。小型企業雖然有所回升,但仍低於臨界點。伴隨資管新規落地,非標存量壓縮,小企業面臨較大融資壓力,定向扶持小微企業政策要持續發力。

(中國經濟時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時報 的精彩文章:

銀行數字化轉型:如何更好保護數據

TAG:中國經濟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