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物介紹——鄖縣古猿人頭骨化石

文物介紹——鄖縣古猿人頭骨化石

原標題:文物介紹——鄖縣古猿人頭骨化石


我國原有一部科教電影《中國古人》,在這部電影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幅幅油畫和模型,描繪著古猿怎樣變成人的過程。遠在一二千萬年以前,人類的遠祖———古猿,它們滿身是毛,成群地生活在樹上。由於大自然的滄桑巨變,古猿從樹上來到地面,開始使用天然「工具」,從事萌芽狀態「勞動」,使手腳進一部分化,漸漸直立行走。以後發展到能夠製造工具,進行真正的勞動,並且產生了語言,形成了人類所特有的自覺的能動性,這就變成了人類。


說到我們中國人最早的祖先,很多人首先會想起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北京人」。但其實,在湖北省博物館,有比「北京人」更早的祖先遺存——這裡藏有兩件鄖(yún)縣人頭骨化石,距今約100萬年,早於「北京人」的「約60萬年」。在「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至今仍下落不明的情況下,這兩件館藏的鄖縣人頭骨化石,對人類發展史和考古史的意義更顯珍貴。



這兩件人頭骨化石是在1989年湖北省的文物大普查中被發現的。時任鄖縣博物館館長的王正華回憶,當時他收到一個信息:1975年農業學大寨平整土地的時候,在距縣城30里外的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曾有村民發現了「土龍骨」——農民把哺乳動物骨骼化石稱為「土龍骨」。1988年,湖北省文化廳組織了全省性文物大普查,他們把十堰地區作為普查重點。考古工作者不辭辛勞,踏遍了十堰的山山水水。1989年5月18日,在鄖縣青曲鎮彌陀村發掘出土了一具基本完整的南猿頭骨化石,這究竟是不是南猿頭骨化石,十堰考古工作者不敢貿然斷定,他們一面採取保護、保密措施,一面急電省有關部門。化石經市、省文化局(廳),博物館的領導、專家同意,立即送往北京,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初步修理、測量,上頜齒弓及硬齶清楚地顯露出來,頭骨各部位的形狀、位置、大小符合古猿類特徵。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專家賈蘭坡先生以及該所的黃萬波副研究員,顧玉岷副研究員等十多位專家、學者,對這具化石已顯露出來的特徵,進行了認真的觀察、研究、比較、鑒定,專家們親筆寫出了鑒定意見,一致認為,此化石屬於南方古猿類,距今已有200萬年左右的歷史,從而證明了中國是早期人類的發祥地之一,這給人類發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證據,填補了亞洲古人類發展缺環。賈蘭坡教授高度讚譽鄖縣南猿的發現,其意義可與北京猿人第一個頭骨發現的意義相比。並定名為「鄖縣人」。



鄖縣南猿定名後,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及時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國內外公布了這一重大成果。《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新聞報》、《文物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中央電視台、湖北電視台等國內新聞單位先後作為重要新聞報道了這一消息。《科技日報》把這一發現列為1989年我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主要報刊紛紛撰文,報導這一重大發現,闡述其對於人類起源理論的重要意義。這一發現,要修正關於人類僅起源於非洲和非洲遷徙的傳統觀點。為此中國人民高興、亞洲人民高興,因為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新論斷,要補寫人類發展史。


1990年5月—6月,湖北省考古研究所、鄖陽地區博物館、鄖縣博物館又聯合進行了試掘工作,在距離發現第一件頭骨化石3.3米處,又發現第二件頭骨化石,編號為Ⅱ號頭骨化石。以後又接連兩次進行了發掘工作,獲取了大量的伴生動物化石和數百件石器。


兩件完好的靈長類頭骨化石的發現,轟動了世界古人類考古學界。武漢大學考古專業劉華材老師,率先在武漢大學學報上發表論文,從其頭顱形態及伴生動物等特點進行了論述,提出了非「南方古猿」,而是既有直立人的原始性,又有智人的進化特徵,應當被認定為直立人。這一觀點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同,故被發現的兩件「靈長類頭顱化石」被命名為「鄖縣人」,其時代為中更新世早期,在100萬年前左右。


「鄖縣人」的發現,修正了關於人類僅僅起源於非洲和非洲遷徙的傳統觀點,向世界宣稱,古老的「鄖縣人」是中國人的祖先,亞洲也是人類早期的發祥地。鄖縣人化石及其文化的發現,對人類進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鄖縣人的年代非常古老,甚至與藍田人的年代相當,但鄖縣人化石體質上卻顯示出許多早期智人的特徵,從而對直立人與早期智人的發展關係以及南北文化關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故事——王莽篡漢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