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探秘:伯夷叔齊死亡原因

探秘:伯夷叔齊死亡原因

隨卦導讀

隨卦六爻詳細描述了具體的隨從之道。要想讓人隨從你,你首先要禮賢下士,隨從於人,為人民服務,取得民眾的信任,並且帶領他們走上康中大道,民眾才能心悅誠服隨從於你,這就是初九所講的道理。六二目光短淺,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非常不明智。六三舍卑就尊,撿高枝而棲無可厚非,但要注意守正。九四聚集眾人功高蓋主,必須光明磊落,帶領眾人遵循天道,才可保無咎。九五為中正的君王,以至誠之心屈尊就卑,任賢納諫從善如流,展現了最純正的跟隨之道。到了上六,隨從之道走向了窮途末路,商紂王的拘系強制肯定行不通,只有文王武王用天道感化,才能系住民眾的心,最終實現隨從之道的圓滿。

卦辭

【原文】隨,元亨,利貞,無咎。

【白話】在豫卦的春天雷出地奮,萬物喜悅跟隨蓬勃生長,但到了秋天雷乃收聲龍將潛淵。那麼君子做事就要跟隨天時有行有止勞逸結合,君王治理國家也要讓萬民休養生息,這就是跟隨天時之「隨」。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天地萬物跟隨自然能得「元亨」。

而人的隨從之道則不然,天地萬物既能陰隨陽,也能陽隨陰。但人一般只會部下隨領導,臣民隨君王,反過來卻做不到。再加上今人隨從古人,以及沿襲以前的政治制度等等,有可能盲目隨從。人際交往相隨,必須合乎正道,如果隨而不正喪失原則,就會破壞和諧的人際關係,動而有悔,故稱「利貞」。

天地宇宙陽消陰長日新月異,人也必須做到與時俱進隨正而行,才不會出現過失和差錯,故稱「無咎」。

彖辭

【原文】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白話】彖傳說:隨卦,雷龍潛回地淵,象徵陽剛君子回到柔順民眾之下,主動隨從於民,民眾也因感應隨從於陽剛君子,陰陽和諧剛柔並濟,只有首先與民眾真誠交心,民眾才能喜悅相隨而動。

萬物跟隨天之大道得以元亨,民眾跟隨有德大人才能亨通,人際交往隨從正道則可無咎。其實縱觀天下萬事萬物,莫不跟隨天時運行而得亨通,龍出龍隱,雷發雷收,春夏秋冬,寒來暑往,隨天則昌逆時則衰,君子之行勞逸結合動靜有常,國家也要讓民眾休養生息,隨天時而動的現象比比皆是,其包含的義理真是廣大無邊啊!

大象傳

【原文】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響晦入宴息。

【白話】大象傳說:大澤中有雷潛藏,雷龍仲春始出仲秋乃收。君子因此領悟到人也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做任何事情都要動靜自如勞逸結合。

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伯夷叔齊是怎麼死的?

伯夷叔齊是商朝末期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的秦皇島地區,目睹商紂王殘暴無德,聽說西岐的文王有德,便投奔到西周定居下來。文王故去,武王即位就要討伐紂王,伯夷和叔齊聽說後馬上攔住武王,並質問道「父死未葬就要興兵動武,能算孝嗎?以臣子身份去討伐君王,能算仁嗎」,武王的衛士要殺他們,被姜子牙和武王制止住了,說他是有德之人啊。後來武王起兵伐紂,一舉滅商,當天下人都歸順周文王后,他們認為這是一件可恥之事,決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們相互攙扶著離開了周朝統治區,在首陽山隱居下來,靠採薇菜充饑。快要餓死時,作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祖兮,命之衰矣」,伯夷叔齊說「這是以暴制暴啊,先帝神農啊,虞夏啊,那樣仁義安寧的人間盛世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到哪裡還能找到仁義之地啊」,歌罷,遂餓死在首陽山上。

首陽山在今陝西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峰鎮,又稱蓮峰山,馬鹿山,「薇」被當地人叫做蕨菜,是一種草本植物,俗稱龍頭菜,貓爪子菜,又譽為吉祥菜,味道鮮美,很有營養價值。《史記·伯夷列傳》說二人「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

從當初的放棄王位到馬頭勸諫再到不食周粟而亡,伯夷叔齊誠可謂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難怪後世孔孟等儒家先賢都要給他們以高度評價和讚揚了,當然有很多人認為他們太過迂腐了。但是他們只是兩位歷史人物,應該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不能片面的以現代人的眼光打量和評價他們,更不能肆意拔高其功績。

最早讚美伯夷叔齊的人就是孔子,孔子在《論語》中曾先後多次讚揚伯夷叔齊。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在《九章·橘頌》中把夷齊作為自己為人處事的榜樣,「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司馬遷的《史記》,把《伯夷列傳》作為人物列傳的首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寫過一篇《伯夷頌》,讚頌伯夷叔齊。李白詩詞《行路難之三》中寫道「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伯夷叔齊的故事廣泛傳播,在朝鮮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因「採薇歌」中伯夷叔齊稱其隱居之山為「西山」,所以周公在爻辭中繫辭曰「王用享於西山」,既讚揚伯夷叔齊的氣節,又讚頌武王善待他們的寬大胸懷。

初九爻

【原文】

初九:官有渝,貞吉。岀門交,有功。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岀門交有功」,不失也。

【白話】

初九:自然界能夠陰陽配合相互跟隨,人世間一般是民隨官,不容易做到官隨民,所以作為官員,要想讓民眾跟隨於你,你首先要端正思想以貴下賤,深入民間服務民眾,民眾才能認你這個官,故稱「官有渝」。

初九之官居於下震卦為雷,可能急躁盲動,所以要始終擺正自己的位置,堅守正道,才可獲吉祥,故稱「貞吉」。

處在隨卦的大環境下都要隨時而行,不可靜處不出碌碌無為,初九與九四無應,表明初九不為私利,親比六二,一邁出家門就與六二不期而遇,說明無所偏私與人廣泛交往,故稱「出門交」。

初九處下震卦為雷有能力,既獲民眾信任,還能造福於民,獲得成功是理所當然的,故稱「有功」。

初九爻告訴人們,要想讓人追隨你,你要首先放下身段,與人真心交往以己隨人,然後還要做出成績,人們才能信任你,從而跟隨你。

上升到國家治理層面,作為老百姓的官員,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態度,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深入民眾,這就是「官有渝貞吉」。但同時還要努力工作給民眾謀福利,不然就成了不作為的庸官,老百姓不要這種碌碌無為的官員,這就是「出門交有功」。

小象傳說:「官有渝」,是從思想觀念來說的,內心遵從正道而獲吉祥,故稱「從正吉也」。「岀門交有功」,是從行為上來講的,無所偏私隨從民眾,沒有偏失跟隨之道,兩種行為並不矛盾,故稱「不失也」。

六二爻

【原文】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象曰:「系小子」,弗兼與也。

【白話】

六二:六二下比初九,上應九五,但陰居柔位過於柔弱,處下互艮卦上行被止,前面還有敵比的六三阻擋,如果就近牽繫初九小子,就會失去九五大丈夫。

引申到人事上,則是抓小失大,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所隨不當。小象傳說:牽繫小人物,失去大丈夫,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六三爻

【原文】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白話】

六三:六三與九四親比,跟隨九四牽繫大丈夫,離開下震卦放棄小人物,做出了明智的選擇。

隨從於人,則兩情相悅有求必得,但六三與九四並非正應,有諂媚之嫌。所以六三要注意堅守正道,不可邪諂趨利,方可安居。

小象傳說:牽繫大丈夫,是決意舍卑從高,撿高枝而棲,無可非議。

九四爻

九四爻

【原文】

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象曰:「隨有獲」,其義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白話】

九四:九四被眾人追隨而獲得了民心,身為近君大臣有功高蓋主之嫌,所以要堅守正道以避兇險。所幸九四剛柔兼濟,上巽順於九五之君,下安撫眾民,心懷誠信堅守正道,光明磊落事業有成,爭取到了君王和民眾的信任支持,所以不會有什麼過錯。

小象傳說:眾人隨從獲得民心,功高蓋主理應有所兇險。心懷誠信守持正道,是說行為光明磊落且取得成功,就能免除咎害。

九五爻

【原文】

九五:孚於嘉,吉。

象曰:「孚於嘉,吉」,位中正也。

【白話】

九五:九五為中正的君王,能夠巽順天道,以至誠之心屈尊就卑,信任九四寬容六二,任賢納諫從善如流,展現出了最純正的跟隨之道,自然贏得全天下人的喜悅隨從,大為吉祥。

小象傳說:跟隨天道從善如流而吉祥,是因為既中且正。

上六爻

【原文】

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

象曰:「拘系之」,上窮也。

【白話】

上六:上六已居隨卦之極,與六三不應且乘剛九五,上兌卦為毀折破損,象徵隨從之道走到盡頭,這時候如何做,就有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行為。

一種是採取強制手段,上六被拘系起來才勉強服從,就像商紂王採取高壓政策,將文王囚禁於羑里監獄,故稱「拘系之乃從」。

另一種是採取溫和的感化手段,系得住其身系不住其心,為了使他們徹底轉變思想,就要像武王那樣,即使伯夷叔齊不願跟隨歸順周朝,也沒有強迫其服從,而是讓他們終老於西邊的首陽山,故稱「維之,王用享於西山」。

引申到普遍的隨從之道上,西山代表西周的岐山,將不願跟隨之人放在像西周這樣的民風淳樸之地,用天道來感化他們。西山也像是商紂王模仿西周祭天之地的「西山」,但商紂王已失去民心,猶如日落西山,民心已無可挽回,怎麼做都無法維繫住人心。

小象傳說:上六被拘系起來,說明如果偏離天道失去民心,隨從之道就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隨卦總結

隨卦中列舉了很多自然天象和人文典故。描述了雷和龍仲秋潛回深淵的習性,記載了遠古時期的官員制度,精兵簡政。還揭示了諺語「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出處,記載了商末周初的很多史實,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拘系,不願跟隨的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武王對其並沒有強迫,還記載了商紂王「西山」祭天的盛大場面。

聖人在隨卦中,從天地自然引申到人世間,展現了隨從和被隨的各種複雜情況,盡量真實地模擬出現實世界的隨從情形,不管是老百姓還是君王,不管是個人還是作為一個國家,都能從中受到啟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和天下 的精彩文章:

錯過要等下一年,《孝行天下》傳統文化親子訓練營開始報名了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TAG:易和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