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後的苦與悲
(圖片來源:網路)
小米集團9日在香港掛牌上市,當日開盤價即比發行價17港元下跌2.35%,早盤交易一度跌去5.9%,盤中一度跌近6%,收盤報16.8港元,低於此前定下的17港元的發行價。7月10日早上一開盤,小米便高開高走,股價最高漲至19.34港元。截至周二收盤,小米股價達到19.00港元/股,市值突破4250億港元。
小米的估值在上市前也已經歷一波三折。數據顯示,此次小米首次公開募集資金約47億美元,估值約540億美元。最初香港經濟日報根據小米股東售權價格,估算其估值介於650億美元至700億美元,此後J.P.摩根和瑞信分別給出了940億美元和920億美元的極高估值。5月初,華爾街日報稱估值在700至800億美元之間,彭博認為小米的估值可能低至600億美元。
6月21日小米推介會上,在談到公司估值問題時,小米創始人雷軍表示「我不care小米是不是互聯網公司。很多人問我到底是給小米騰訊的估值還是蘋果的估值,我說我要騰訊乘蘋果的估值,因為小米是全能型的」。6月23日的香港全球發售新聞發布會上,雷軍再次強調他的小米是「新物種」。
然而這一次,股民對雷軍的「新物種論」好像並沒有那麼買賬。
小米上市恰不逢時
小米的上市可以說是國內互聯網的第三次上市潮。2000年後,新浪、網易、搜狐、騰訊、盛大、百度等上市;2014年,京東、阿里赴美上市。國內去槓桿改革之路的開始,使得資本市場融資更難,此時上市進行直接融資成為了許多互聯網公司的存續之道。然而小米的嘗試好像並不理想。
本次小米的破發必須考慮到,近期市場尤其是亞太股市屬於歷史低位,受中美貿易戰等不確定因素影響,近期港股的估值都較低。7月9日之前,港股大盤較六月初下跌約10%,小米選擇的上市時機並不是最佳時機。
首支「同股不同權」尚待觀望
港股今年有所創新,小米作為港股歷史上第一支同股不同權的股票,機構和投資者對該模式並未達到深度的認同或共識,此外,港交所在上周宣布,小米上市同日推出小米期貨及期權,並同時納入認可賣空指定證券名單。
因港股之前有大量的「仙股」存在,同股不同權如何制約大股東的許可權保護中小投資人的利益,相關的法律及判例無有先例,發展前景並不明朗的情形下,較低的估值也符合對此的預期。
(圖片來源:網路)
資本故事的續寫需要明確定位
一路以來,雷軍成為了為小米講故事的人。在當晚慶功宴上,雷軍依然充滿信心地表示,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最近形勢不大好,短期股價不是最重要的,長期公司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但小米的資本故事仍沒有解決一個根本問題,也就是小米是什麼樣的公司?互聯網公司?硬體公司?還是最新提出的所謂「新物種」?不管是任何的物種,一個鮮明的公司基因將有利於資本市場對其定價。騰訊的「社交+遊戲」,阿里的「電商+支付」,京東的「電商+物流」都是其天然屬性,更有亞馬遜「電商+雲服務」,這種雖二十幾年無盈利但故事越來越豐滿清晰。All capital ends as a story.
時間是唯一的試金石
最本質的核心還需要時間的考量。小米的所謂創新、生態、物種,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確定。互聯網人口紅利已經不在,小米手機在過去三年的複合增長率僅1.07%,「生態鏈」後路如何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中國公司高速發展,我們這些年見過太多資本市場的寵兒,然而高速發展帶來的種種弊端和後遺症也不可避免。沒有人是「葯神」,一切違背規律或市場的選擇都將遭到更大的報復,相信雷軍會用比他眼淚更真誠的汗水給我們帶來更加「香甜」的小米。
(圖片來源:網路)
TAG:董毅智 |